鸿篇巨著《红楼梦》所刻画的400多个人物中,贾雨村绝对只能算是一个小人物,提起他,就会让人想起“忘恩负义”四个字,初读《红楼梦》时,我也给他贴上了“忘恩负义的小人”这个不屑的标签。

其实,贾雨村绝对不是表面上给我们的“小人”印象那么简单,因为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不仅能铺排出恢弘跌宕的故事情节,还善于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就连鲁迅都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称赞他: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既然曹公打破了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那他所塑造的,表面上很坏的贾雨村,必然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别样深意。

再一次细细研读《红楼梦》,发现贾雨村是曹雪芹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塑造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存在。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1)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表现技巧,即在文章含蓄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文字记叙中,暗藏着深深的褒贬思想倾向和绝妙的讽刺意味,达到以表掩里、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而又惊醒世人的绝妙效果。因孔子在写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时首创,所以叫春秋笔法。

《红楼梦》中,最早出现且坚持到最后的贾雨村,这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亡的见证者和有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就是曹雪芹用春秋笔法,匠心独运塑造出来的,用来以表掩里,惊醒世人的独特存在。他不仅是一根提纲挈领统率全文的线,而且是一面能折射出世间丑恶的镜,更是一个惊醒读者、扬善惩恶的钟,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01、春秋笔法之含蓄婉转,通过贾雨村被革职和再次走马上任,暗讽官场的黑暗和朝廷的昏庸,不着痕迹地批判和揭露了这种官场陋习

在《红楼梦》中,有些小人物往往蕴含着大寓意,贾雨村就是这种蕴含着大寓意的小人物。所以曹公在开篇就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他。姓贾、名化、字时飞、号雨村,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他一人,贫困潦倒,但又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没有盘缠,只能暂寄甄士隐家旁边的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后因甄士隐赏识他的才华赠与50两银子和两套冬衣,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升为知府,进入仕途。

能够一次就高中进士步入官场,说明贾雨村确实有着过人的才华和远大的理想,就像他写月亮的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那份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得意不以言表,可谓前途一片大好。

没想到如此踌躇满志的贾雨村,进入官场不到一年,就因罪被革职了,可笑的是,革职一年多后,因受聘到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教师,借着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政这棵大树,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当上金陵应天府的知府,走马上任了。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2)

曹雪芹非常高明地用含蓄婉转的春秋笔法,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贾雨村被革职和重新上任的原因。革职是因为:“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致使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而重新上任是因为“贾政看了妹丈林如海的介绍信后,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含蓄婉转的春秋笔法,其精髓就是讽刺不着痕迹,骂人不带脏字,曹公把这种笔法非常巧妙地应用在贾雨村进入官场的革职和官复原职的情节上。

具有远大理想和一身才华的贾雨村,一进入官场就沾染了 “贪污和酷吏的弊病”,但他被革职却不是因为“贪酷”,而是因为恃才傲物,对上司不敬,得罪了上司,被上司以“生情狡猾,擅纂礼仪”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上报皇帝,致使龙颜大怒,而被革职。

为什么不以贪酷论罪,那是因为官场大多都贪酷,法不责众,不能论罪,而擅自纂改礼仪,那就不同了,中国本是礼仪之邦,官场等级制度森严,对上不敬,不懂阿谀奉承的媚上之术,那就是死路一条。

曹公在贾雨村被革职这件事上,既巧妙地揭露了贪酷成风的官场黑暗、胡作非为一手遮天的官员上司和昏庸的朝廷,并不着痕迹地将贾雨村、上司和皇帝都给骂了。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3)

更绝的是,曹公还借贾雨村1年多后,在林如海和贾政的帮助下,特别是贾政的竭力运作下,朝廷不分是非曲直、也不管官员的严格启用程序,又让贾雨村官复原职了。

想想同样是清代的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了一个小小的举人,还没有正式步入官场都会“喜极而疯”,贾雨村如此荒唐的官复原职确实令人啼笑皆非,而曹公只用一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这种春秋笔法的巧妙运用,就把当时朝廷任命官员制度的腐败,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极尽讽刺之意味。

02、春秋笔法之背面敷粉,通过别人对贾雨村的看法,旁敲侧击地对贾雨村的为人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曹雪芹对贾雨村的评价,没有直接进行,而是通过娇杏、甄士隐、贾政、平儿等人的看法来表述,这也是春秋笔法之背面敷粉的精髓,曹公把这种精髓应用到极致,同时也把对贾雨村的先褒后贬应用到极致。

刚开始出场的贾雨村,无论从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才华,都是正面的评价,是褒。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4)

关于贾雨村外貌和神态,娇杏眼中的他“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贾政眼中的他“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可见贾雨村是一个高大魁梧、英俊帅气而又谈吐不俗的伟岸大丈夫形象,绝对不是一个尖嘴猴腮,举止猥琐的小人。

关于贾雨村的才华和抱负,甄士隐在听了他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后赞赏他“必非久居人下者,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贾政在大观园与众清客准备为大观园各处题联时,也对贾雨村的才华给予赞赏,说“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

曹公对贾雨村的“褒”通过旁人的看法来表述,对他的“贬”也是借旁人的口来评价的,确切地说是借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平儿的“骂”来进行评价的。平儿咬牙骂道:

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用一个丫鬟的骂,来揭示贾雨村的小人嘴脸,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种春秋笔法之背面敷粉真是绝了。

贾雨村自从送林黛玉到贾府,不到10年的时间,就连丫鬟都知道他做了许许多多伤天害理的事,是一个善于滋事的不堪入目的“野杂种”,何况是其他的人,可见贾雨村的德行是多么的差劲和让人厌恶。

褒只是贬的铺垫,贬才真正是让人深恶痛绝的深刻记忆,曹公就这样应用春秋笔法的背面敷粉,没有一个字的直接评判,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贾雨村的褒贬思想。

03、春秋笔法之喷腾跳跃,通过贾雨村的几个案件,以点带面地影射出贾府中上演的四大家族的悲剧

贾雨村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繁盛到衰落的悲剧进程中,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而是一条非常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见证始末、贯彻全局的线。

既然他是如此重要的存在,曹公必然高明地把春秋笔法中的喷腾跳跃巧妙地应用在他的身上,让他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贾雨村这条统率全篇的线是由几个点喷腾跳跃式地串联起来,清晰地连接着全篇的始末。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5)

先是由香菱的父亲甄士隐赞助他银两考取进士步入仕途,后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和贾府中的贾政攀上关系官复原职,开启攀权附贵和见证在贾府中上演的四大家族兴亡史之路的“点”

“跳跃”到乱判处因争买香菱,薛蟠打死冯渊的“葫芦案”,既讨好了贾家,拯救了薛家,又保全了王家的面子,由金陵应天府的知府升成京官——京兆尹。

贾雨村因攀附权贵在官场越走越顺,道德底线却一路下滑,曹公接着巧妙地把他“跳跃”到另一个案子——“古扇案”。

贾雨村为巴结贾府中的贾赦,只因贾贾赦喜欢石呆子的20把古扇而又强卖不得,就滥用权力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将他拘押收监、抄没家产,逼得石呆子愤然自尽、家破人亡,20把古扇也归了贾赦。

可见贾雨村为了巴结权贵升官发财,什么手段都敢用,什么事情都敢干。可笑的是,道德越坏,他越是步步高升,后来又从京兆尹升为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成了一个实权派的京官。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曹公把贾雨村“跳跃”到了背叛贾府,撺掇贾府政敌忠顺亲王索要通灵宝玉的—— “通灵宝玉案”,导致贾府没落。

曹雪芹就是非常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中的喷腾跳跃技巧,不显山不露水的就把四大家族草菅人命、狼狈为奸到被人落井下石,最后衰落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6)

04、春秋笔法之渗透渲染,通过贾雨村做官的仕宦生涯全过程,展现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以表掩里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更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写贾雨村这个“坏人”时,不是停留在他本身的品质表现上,而是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中的渗透渲染,将笔墨指向社会环境对他的一步步腐蚀,让他从一个才华横溢的有志文人,一步一步地蜕变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会让人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就迷失了本性。

贾雨村起初也是一个才华出众、胸怀大志的文人,做官后也曾知恩图报,所以还在娶娇杏时送给甄家娘子许多钱物,还想着为其寻找失散的女儿——香菱。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7)

无奈却在坚持本性中被革职,却在攀附贾家等权贵中,不但官复原职还步步高升,从地方知府升到京官京兆尹和大司马,最后迷失本性,对于他有恩的甄士隐有难不救,到对贾家落井下石,逐渐被黑暗的官场腐蚀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小人”。

贾雨村一生的经历,就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生涯的全过程: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高中后进入仕途——品尝官场黑暗——人性开始转变——然后循私枉法、巴结勾结权贵升官——最后被革职、获罪。

曹公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的渗透渲染,旨在透过贾雨村仕宦生涯的全过程,来展现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以表掩里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将批判的矛头从贾雨村指向了他所处的社会,更表达了自己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

05、春秋笔法之扬善惩恶,通过贾雨村的最后结局,为读者敲响警钟,达到惊醒世人的效果和目的

在官场上不择手段步步高升的贾雨村,也许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最后也落得个:“因贪赃枉法,被抄了家,治了罪,发配流放到异地而亡”的悲惨结局,就像贾府中上演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一样,走到人生的终点。

红楼梦第一到五回刻画人物方法(言简而意深看红楼梦中)(8)

这样的结局真应了《好了歌》中唱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曹公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的扬善惩恶技巧,在文章的结尾,把贾雨村和甄士隐的人生结局做了对比,善良的甄士隐最终悟道成仙,罪恶的贾雨村枷锁缠身而亡,达到了扬善惩恶的目的。

曹雪芹不愧是清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即使在对封建社会深痛厌恶与唾弃,穷困潦倒之时,也不忘坚守自己始终遵循,东汉王充在《论衡》里提出的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的使命,所以在《红楼梦》中,巧妙地把春秋笔法在贾雨村身上进行全方位的应用,让他不仅仅是一根提纲挈领统率全文的线和一面能折射出世间丑恶的镜子,还是一个惊醒读者、扬善惩恶的钟,为读者在通读全书,掩卷沉思之余,敲响了扬善惩恶的警钟。

总之,贾雨村是曹雪芹巧妙地应用春秋笔法,所塑造出来的特殊存在,并以这个特殊的存在,来串联全书,见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史,展现读书人科考入仕的悲惨一生,以表掩里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深恶痛绝,以达到扬善惩恶惊醒世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