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字识字方法(吃字的学问)(1)

“吃”的学问

古岳丘壑

古代文字中的“吃”,并没有“进食”的意思,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即口吃。《说文解字》上说:吃,口吃,说话受阻。字形采用“口”作边旁,“气”作声旁。

古代讲到吃东西,常用的是“食”这个字,如:食肉、食菜等,但又有“食酒、食水”等。

“吃”是“口 气”的异体字,甲骨文和金文里也没有找到。气,表示体息、呼吸。“口 气”的篆文表示呼吸不畅,阻碍说话。隶化后,楷书异体字“吃”将篆文字形中的“气”省去一横,写成“乞”,表示“气短”,呼吸不畅。

“食”,的甲骨文中。上面的,类似字母A的,是朝下的“口”,表示低头吃东西。两点表示唾沫星。剩下的部分是有脚的盛器。造字本义:津津有味地进餐。

另外说下,在古代,用手直接抓吃粗食为“饭”;

有吃有喝的正餐为“食”;

山珍海味的高级享用为“餐”;

神祇受用祭奉的贡品为“享”。

开始,表示吃东西的字是食,后来在口语中,人们用一个更通俗、更大众化的字取代了食字,“喫( chī) ”。

《说文新附》里面的解释是“喫,食也。”喫,就是吃东西的意思,这才是我们现在这个“吃”字的古字。但是“喫”这个字出现得比“吃”字要晚,大概是六朝以后的俗体字。而且它的意义比我们现在的“吃”法要宽,不仅吃饭,吃水果这种固体食物用“喫”,而且茶、酒等这些液体的饮品也用“喫”。

因为在古代,人们为了不浪费粮食,酿酒酿出的酒糟,也要一起吃掉。在古代制茶当中,茶是嚼着吃或者打成粉末状煮着吃,有时候里面还要加些香料之类的调味品,最后是和茶一起吃掉的。所以叫喫酒、喫茶。而现在,我们只吃不含固体状的液体茶酒了,饮品方面也就用“喝”这个字了。后来汉字简化,“喫”字就被口吃的“吃”取代。

肉字识字方法(吃字的学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