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轻鸿毛死于重泰山(读史人固有一死)(1)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现实中的一些乱象,其实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关照。

比如,司马迁的一句千古名言,最近因为一款有着67味药的酒,而被人们反复提起。

这句名言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报任安书》。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巫蛊之祸中戾太子派人持节到他那求助,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事件平息后,汉武帝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彼时并没有过多责怪任安。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于是判他腰斩。

任安自认为受到天大的冤屈,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

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相当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于是,在征和二年十一月,五十五岁的司马迁写了一封长信给任安。

这封回信,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述司马迁自己突遭天降横祸,忍受了宫刑之后没有悲愤去死的原因,于是也就有了这句震古烁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千百年来,这句话称颂了多少伟人烈士,又讽刺了多少无胆鼠辈,鼓励了多少在困境中迷茫无助的人。

回到现实中来,什么重于泰山,什么轻于鸿茅,各位看官自行体会。

生于轻鸿毛死于重泰山(读史人固有一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