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名

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玉臂、朱唇和万客,把青楼描写的淋漓尽致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相传,我国是在秦朝出现对联的,对联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他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学方面,对联讲究较多,格式方面,与生活紧密相关,一副对联由三部分组成,上联,下联,横批,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对联不管文字有多长,都不会加标点符号。这是他本身的一种要求。

对联讲究对偶,诗歌也讲究一个对偶,但是对联比诗更为严格,对联内容必须上下文相关,如果上下两联没有关系,那这两者就不是照映的,不能称为一副合格的对联。写对联也有自己的忌讳,不是想如何写就如何写,一副对联种上下联不能出现含义相同的词,必须得配不同含义的词语,还有就是不能节奏,数词,叠词,词性等各方面上下两联对不上。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1)

古代的人每逢节日时,或者和老友喝酒时,就会对对子,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方式,古代的人,在对对子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现在流传下来比较有名的对子都是来自于古代,现当代人达不到古人的那种文化境界。

对对子时只要字数相同就行,有比较著名的一字诗,如墨对泉,这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根本看不出这里的奥秘,可是专业的就可以将出来这里面黑和白是一对反义词,土和木都是五行之一。这些比较深奥的知识,可能只有专业的人才会明白吧。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2)

对对子也是文人之间互相竞争的一种方式,用这种办法来比较文采的高低,一决高下,江南的祝枝山对于对对子有着特殊的偏爱,他本来还是一位文人,肚子里满腹经纶,很有才华,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衙门,衙门里也是需要一位比较有文采的师爷,在他当地衙门中,师爷徐子健,是最有文采的,因为他对对子没输过,变的刚愎自用,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他说,根本就没有他对不上来的对子。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3)

狂妄自大者最终一定会被别人打醒,某日,师爷遇到了祝枝山,师爷心里痒痒,想要战胜江南才子,就要和祝枝山对对子,祝枝山对于师爷也早有耳闻,他也想借此机会,杀杀师爷的傲气,他礼貌问道,谁来出联呢,师爷一听,自己当然要让他先出对子,这样自己对出来就能赢了,便说当然是你来出我来对了,祝枝山把自己的擅自拿起来扇了一扇,说道:“三塔寺前三座塔”,着看着好像也就是平淡无奇的对子。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4)

师爷想都没想,张嘴就来,“五台山上五层台”,师爷也是有些本事的嘛,不是吃干饭的,但就在此时,祝枝山说道自己还没说完,他接着说道,塔塔塔。师爷也不甘示弱,说到台台……师爷当时就迷糊了,这不能五个台吧。祝枝山讲到抬不动了吧,便扬长而去,师爷脸红也急忙跑开。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5)

虽说现在人对出的对子不太工整,但是不能阻止人们对他的热爱,我就比较喜欢对对子,无聊之时,会看一本关于对子的书籍,这里面有一副比较有意思的对子,而且内涵也极为丰富。

这是一副贴于古代所谓妓院的门上的,上联是:“一双玉臂千人枕”,这上联的意思自己只要想一下意思就会大体都明白,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因为这意思太明显了。

古代去青楼用诗句表达(古代青楼中的经典对联)(6)

下联更加优秀,下联看得我老脸一红,心想这副对联是哪位风流才子留下的,这样有韵味,这样有意境,下联:“半点朱唇万客尝”。下联这么对很经典。横批是怡红客来。这副对联是用来招揽生意用的。不过这样写的却很吸引顾客。即使这副对联显得俗不可耐,但这对联确实很经典的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