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金双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历史题材电影《大唐玄奘》讲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

如果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对玄奘取经的民间、神话解读的话,霍建起执导的《大唐玄奘》更多接近于正史。唐代僧人义净律师在《求法诗》中写道:“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如今,千载之下,读来仍令人悲怆不已。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2)

想当年,年轻的玄奘法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誉满长安,却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委实难以取舍,遂发愿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你知道要好的老僧是怎么说的吗?老僧一脸正色地对玄奘说:“经律论三藏已通,老衲认为你就不用前去了。”而年轻的玄奘却如是答道:“弟子虽然人在长安,心早已在西行的路上。”

可是,西天遥远,道路艰险,玉门关外,更是突厥人的世界,西行困难重重。西行路上,玄奘偶遇一个名为石磐陀尾随自己的胡人。这个胡人绕行奘师三匝,请求授戒。奘师就为他授了五戒。授戒时,奘师授及“不饮酒戒”时,石磐陀略有迟疑。赶路中,石磐陀问及奘师:“师父,你知道天竺在哪里吗?”奘师毫不犹豫地答道:“在心里。”事实亦是如此,法不外求,就在心里。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3)

西出玉门关后,时值傍晚,奘师和石磐陀择地而居,奘师在制酒的葡萄园中跏趺而坐。石磐陀拔刀而起,慢慢地向他走来,约近十步时又折回去。奘师知道这个胡人中途变心,忙称念观音圣号。熊熊的火光中,诵经声响起,奘师座地而坐,石磐陀燥动不安,影片中将紧张的氛围烘托到极致。之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一念间。胡人石磐陀究竟做何选择?

次日,师徒二人洗漱上路,奘师轻声地问石磐陀:“昨夜你是否起了杀心?”对方神色一变而后承认。奘师知道对方心意未决,告之对方返回,并安慰石磐陀说纵便自己被捉,也不会说出是你送我出关的。至此,奘师只能只身上路。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4)

在影片中,西域胡人石磐陀折服于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拜他为师,却又无法克服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半途放弃。这个石磐陀不仅仅是石磐陀,不仅仅是孙悟空的原形,更是我们自己。其实,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像石磐陀,且进且退,且进且退。

相比半途而废的胡人石磐陀,西域高昌王则是一个潜心修行虔诚的佛教徒。得知玄奘法师西行,高昌王下令大开城门,向奘师请法,这个一国之主甚至恭敬地弯下腰让奘师踩着自己背部登上法座。为了迎接奘师,高昌五与妃子等人通宵未眠,焚香诵经,恭候法驾。而当奘师准备辞行时,高昌王殃求法师留下,接受全民供养。语言之间,不欲放行。面对此举,奘师回道:“玄奘为求法西行,只可日日坚强,不可中途而止。”高昌王还是不听,无奈之下,大师终日端坐,滴水不进,一连三日。第四日,看到大师绝食,去意已决,高昌王心生愧惧,留下了两行清泪。高昌王这一心态亦反映学佛者身上的我执和内心之“贪”。只不过,到了最后,高昌王在大师爱与慈悲的感化下,成为奘师西行取经路上最好的护法之一。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5)

而之于那个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内心孤独的大将王祥,他起初将玄奘大师按偷渡者抓捕。得知玄师是西行求法的僧人后,站在烽火台上,王祥向奘师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快乐。奘师用切近于世间法的佛法告诉王祥:快乐和不快乐,开心和不开心是事物的两面,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种些快乐的种子呢?闻听此语,王祥似有所悟,嗔心顿消。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困惑之后,王祥对奘师予以放行。佛陀教化用慈悲的语气说“你为什么不快乐”,从某意义上说,王祥代表的是绝大多数芸芸众生,代表的是娑婆世界生死轮回苦不堪忍的六道众生,人生太多的苦闷,太多的伤感,难以洞察。可是,人生真的会好吗?玄奘目光柔和地告诉我们答案。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6)

求取真经,大不易。玄奘西行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数度命悬一线:被当成偷渡者,险中西域边陲的箭雨;徒弟石磐陀因被心魔驱动,竟对恩师匕首相对。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失去水源又迷失方向时,差点命丧黄沙,这些都挡不住他坚定的脚步。最终玄奘凭着内心不变的信念,完成了这段原本不可能的求法之旅。

犹记得,影片中有一个桥段耐人寻味:历经艰辛之后,玄奘法师站在沙漠里,静静地望着西方,声音轻缓地说:“我是在梦中去西天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了虚幻的世界。”“在这一刻,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消逝了。”玄奘法师所经历的一切,亦真亦幻,就在眼里,似乎从未发生过。之于玄奘历经的一切,亦迎合了《心经》中“诸法空相”、“五蕴皆空”等佛法大义。

玄奘与大唐玄奘(大唐玄奘千古一般若)(7)

般若有心经,取经济苍生。千年一般若,佛法有传承。在无数西行取经人中,纵观玄奘法师的一生,动人心魄,可歌可泣,让人看罢,悲欣交集。 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可是你真的知道奘师们求法的意义吗?可是你真的领悟佛法的真谛了吗?可是你真的用心修行了吗?面对玄奘舍身之举,更多汗颜。

唐代义净律师如是称赞奘师:“轻生为物,顺菩提心,忘己济人,斯大士行。”千年一般若,薪火代代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向伟大的玄奘法师致敬,合掌,顶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