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似乎从古就有不愿别人说自己的年龄的习惯,古典文学上总是用一些特殊的词语称年龄。从婴儿出生到百年之后鲜有说几岁的,总是用一些特殊词语替代,就好像现代见到女子不要问岁数,不管多大就称美女。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1)

年龄的称谓多种多样,大多是古人习惯成自然的叫法,或是古典文学上写到的指年龄的词语,后人沿用而成,进而为固定的说法。但总有一些称谓,人们不常见,容易用错或误解的,比如“破瓜之年”。“破瓜之年”是一个成语,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两个八加起来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两个八自然也可相乘,是六十四岁,是指六十四岁的人,男女都可。因女子十六,在古代就可成婚,人们有些不好的联想,就认为“破瓜”为“破身”。这样破瓜之年,又认为是到了结婚的年龄。两种意思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这两种意思都被认可了。尤其是破身之说,从字面更易看出,所以现代人们更多地理解为这个意思。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2)

这种分割字形称谓的年龄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伞寿指80岁。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当然古今字形有所变化,人们不容易看出。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3)

中国文华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影响的大家比比皆是,他们的作品被人们广泛传咏,他们对事物的一些说法,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其实很多说法就是某一个人的说法,接着有后人引用,就成为典故,逐渐发展就成为固定的用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孔子是说在三十、四十、五十等年龄段,自己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后人觉得很精辟,于是就有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等年龄称谓。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4)

对于古人,古典文学上的称谓,一定要追根求源,弄清原意,再做发挥,切不可望文生义。唐代诗人的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句,现有“豆蔻年华”成语。从诗句可知“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岁,就像二月初的豆蔻。豆蔻,是一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可是我们现代人总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想象,认为“豆蔻年华”是指十五六岁。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5)

薪火相传的中国悠久文化,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只有大量的阅读,在卷帙浩繁的古文化典籍中披沙拣金才能丰满我们现代语言,现代文学,现代文化。

而立之年指什么的年龄(破瓜之年说年龄的称谓)(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