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还有最突出的一点是兼容并蓄既然谈到文化,那首先得谈谈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飘渺在许多人心中,知识就等同于文化其实文化和知识是两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不能等同文化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还有最突出的一点是兼容并蓄。既然谈到文化,那首先得谈谈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飘渺。在许多人心中,知识就等同于文化。其实文化和知识是两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不能等同文化的。

文化是人格,是涵养。而文化更是人性,是道德的准则,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文化不是职业的工具,是不可以用来谋生的。但知识却是谋生的资本。文化是永恒的,她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但知识却是谋生的资本,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而衰老,死亡,消失的。

几千年来,代表中华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能长久不衰,其原因她代表着人性,代表着人类的共识,代表着道德的准则。虽然她常常会受到某些学说或某些政治势力的碾压,甚至扼杀,但她终究会像凤凰涅槃般地重生,并焕发出熠熠光彩。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到“文化革命”中的“黜儒批孔”。数千年来的风雨冲击、辗轧、扼杀,没能使她死亡,消失,相反更加使她神采奕奕。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传奇。知识则不一样,知识是可以用来谋生的,是谋生的资本。如石匠教徒弟打造碾米粉的石磨,木匠教徒弟修造车水的水车,当时全是谋生的知识和本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达,这些谋生的知识,也会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死亡,消失。近代科技中的手机代替原有的传呼机以及手机一代又一代的更新,这也形成了传呼机制造工业及手机制造工业的一代又一代地死亡,消失。因此,知识是谋生的资本,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代的进步而死亡,消失。 唐代的韩愈给老师这个职业下了这么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的就是文化,“业”就是知识。

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的。这和中国人的胸怀宽广是分不开的。儒家文化不光和本土文化兼容并蓄,也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博采众长。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化。佛教文化一直能和儒家文化及我国的本土文化和平共处。而在中国,三教九流等不同文化理念及各种派别文化,相安无事地处在一起,虽在理念上有稍许冲突,但还是奉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理念。到南北朝时期,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佛家、道家也接受儒家精神,儒、佛、道三家基本上有着相互尊重和融洽。到隋唐时,已经有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千百年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文化都能在我国的土地上和平稳定地生存、壮大,并不受到本土文化的排斥和辗轧,这就是中华文化能兼容并蓄的结果。但是在西方却不一样。基督教从古及今都仇视“异教”及“异教徒”。他们称所有的非基督教徒者为“异教“,称这些异教“令人恶心、异端、愚蠢而盲目”。科学家布鲁诺因为坚持“日新学”被罗马教皇视为是“异端邪说”的“异教徒”而被活活烧死。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视伊斯兰教为“异教”,因而有了二百多年来的“十字军东征”;法国天主教视加尔文教为异教,故有了1562年一1598年三十六年的与加尔文教的战争;19世纪时期乌干达地区的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19世纪时期乌干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等等,这些都是西方利己文化最好的见证。

文化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心胸的不同。儒家一直提倡律己与恕人,因而中国文人才有“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的气概;儒家主张仁义,便有了“善为玉宝终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的诗章。这一切,西方文化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的。如用晋代郭璞的诗句“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来隐喻西方狭獈的利己文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