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戴秀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天除湿气有什么症状?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天除湿气有什么症状(春季多风且干燥上火了)

春天除湿气有什么症状

大河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戴秀娟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林辉 通讯员戴秀娟

春季多风且干燥,人的身体容易出现各种上火症状,有人会变得脾气暴躁,有人会咽喉肿痛,有人会口干舌燥,有人会大便干结等。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据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副主任医师介绍,上火了是灭还是发?这是老百姓的一种直观的说法。

灭法多是指用清火药、苦寒药直接把这个身体的上火引起的种种症状给消灭,就像用灭火器一样哗哗地给火焰掐灭了。还有一种呢就是釜底抽薪,让那个上火的症状消于无声处,这两种应该就是大众理解的灭“火”法吧。中医字典里其实并没有灭火这一说,灭火是现代人的理解。中医治疗八法里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发呢?发是中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面说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强调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的目的。“火郁发之”正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宣通、疏导、透达、升散等方法因势利导,使内热得清,邪得外出,达到郁解热散,纠正疾病阴阳偏颇之功效。

如果患者体内有火伴口渴烦躁,舌质红、舌苔黄厚,这时候就可以用生石膏、银翘散类辛散寒凉药物,通过药物将体内的内热给它透到外面,这是火郁发之之意。

那么,如果上火了到底是该灭还是该发呢?

吕沛宛说,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吃得太多易上火。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上也不再是以往的粗茶淡饭,甚至是无肉不欢,吃着吃着体内的能量太高了,人体消耗不了这个热量,可能生成火了,火性炎上,所以出现火上“发”的情况,表现上火症状了。这种情况在中医里面称之为“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意思就是经常使用美味佳肴的人最容易生大的疔疮。如果是此种情况的话,吃饭要尽量控制食量,吃一些能量低的蔬菜、粗粮食物,再配合吃一点调节脾胃功能的药物,这个“火”也就随之消散了。

运动太少的人也易上火。肌肉运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运动的太少,吃的即便也不多,但因运动量太少,吃下去的能量消耗不掉,消耗不掉的话也会导致身体出现上火的情况。建议这时候应该动起来,一段时间之后,热量消耗掉了,患者额头上的那个疙瘩或身体上上火的情况也会随之缓解,临床上这种情况也很多见。

穿得太多或盖得太厚也易上火。诊室里经常有人问:哎呀,吕大夫,最近我那个好像是上火了!一看患者穿得太厚却不知脱;还有人说昨天晚上被子盖厚了,今天早上头上起了几个大包!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穿的太多盖的太厚,热被捂住了不能散发,火性延上导致上火。这个时候就是火郁发之,衣服少穿一些,晚上被子盖薄点儿,把那个热往外透透,这个火儿也就下去了。

另外,还有病理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达,体内内热它不能够及时发散出来,时间久了也会出现这种上火症状。临床上常见心情郁闷的病人容易脸上长疙瘩;心情紧张了,热在体内运行不畅,就是气运转不通畅,积攒久了,它可能也会化而为火,如临床上常见患者诉说因晋职称,一晚上脸上就长了几个疙瘩,这也需要火郁发之,往外发散的;还有血瘀的患者,因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痰凝经脉的患者,久之热被痰浊堵在体内也出不出去;湿邪阻滞气机的患者可能也会化为火;还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上火,需要医生具体来辨证,最常出现的是上热下寒,上面的热它不能够导入到下焦了,或者是中焦脾胃运转功能失常了,都会出现上火情况。这些情况,中医都需要一一甄别,对症治疗。

大家都知道孩子上火的时候会吃一些消食化积的药物,这就是火郁发之,因为积食后热量聚集在体内,出现了这个热散不出去,从而出现种种症状。就如把手心儿攥得很紧很紧,手心儿就会冒出汗来,很热。这时候要想把这个热散出来,就需要把手掌张开,把这个热量散发出来,火发出来了,手心就不热了。

“因此,上火后到底是该灭还是该发?还需要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具体来辨证施治。”吕沛宛说,所谓的灭火也只适合体内是实热症状的情况,舌质红、苔黄厚,大便干结,感觉身体特别热和燥,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苦寒药灭火。前面因个人情绪问题和生活因素导致的上火情况,大家可以先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或其他问题所导致的病症都需要中医大夫辨证施治来干预,切勿自行在家服用药物。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