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1)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2)

和花塘结缘,将音乐和书画带给花塘留守的孩子,对潘美龄来说,大约是生命中的一种注定。

就是这种注定,让她在安徽东至县大山里废弃的村落小学生活了近3年。近百名留守儿童,在她的带领下,认识了简谱和五线谱,吹起了葫芦丝、笛子和口风琴,用毛笔写起了大字。

父母离异,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原来不太愿意开口说话,现在在县里拿了书画大奖;不爱学习,经常跟同学打架的男孩,现在成了大家都很佩服的吹笛手……这些孩子们之前的人生中从来没有过的梦,现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废弃教室里的公益课堂

潘美龄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3)

潘美龄是嘉兴新丰人,在新丰当过八九年代课老师,也办过企业,儿子出国读书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寻找另一种人生。

2014年秋,潘美龄跟随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到东至县陶公祠追寻陶渊明足迹。回到城市后,潘美龄一直忘不了那里。很快,她又回去了。

在东至县一座深山小寺庙,潘美龄住了下来,每天写小篆抄心经。“山上有人写字”的消息传到了村里,没几天,就有大人带着孩子爬上山来找潘美龄教书画。

那年干旱,到了冬天,寺庙里的井干涸了。生活用水靠寺庙的一位老师父下山去挑,每次挑回大约50斤水。

这水,潘美龄哪舍得随便用,她一个月没洗澡。山下的村小组长得知情况后,用拖拉机送水上来,但枯水期太长了,村小组长跟潘美龄说,山下原先有个废弃的花塘小学,一直空着。小学废弃了七八年,院子里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考虑到用水问题,潘美龄搬了过来,把一楼的一间旧教室改成住处。村民给了她几条板凳,潘美龄白天写字,晚上就睡在这几条板凳上。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4)

一个周末,那个原本跟着潘美龄学书画的孩子带了两三个孩子来玩。

潘美龄看着这些身上带着野性、眼神里却透着纯净的孩子,心里升腾起一个念头——给孩子们开展艺术启蒙教育。

潘美龄在当代课老师时打下了音乐教学基础,当年她被学校安排教音乐,靠着天生还不错的嗓子和四处找来的资料,她算是自学成才。同时,她对书画也有一定的研究。恰巧,住在山上寺庙的一位老陈师父曾经做过歌舞团的乐团指挥,潘美龄和他一商量,两人决定把这事做起来。

有一间教室里的黑板还能用,他们就在这间教室里上课,没有课桌椅,就让孩子从家里带个小板凳。“花塘公益艺术课堂”正式开张,并在此后的每个周末延续着。

“潘老师,幸亏有你”

潘美龄记得,“花塘公益艺术课堂”第一节课,完全不懂音名、唱名是什么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自己,当“do、re、mi”第一次从这个废弃的教室里传出来时,她偷偷流泪了。

这些孩子让潘美龄的日子发生了变化,采访期间,她跟记者谈到最多的,就是她的孩子们。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5)

第一周来了四五个孩子,第二周来了十几个孩子。潘美龄教的第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多数孩子能跟着哼唱,只是不知道乐理,没关系,那就先唱起来。

在“咿咿呀呀”的歌声里,潘美龄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没妈的孩子像块宝”。那是慧慧,当时她还不到7岁,说话不够清晰,总是怯生生的。

潘美龄开始留意这个孩子。她慢慢知道,慧慧的爸妈早分开了,妈妈回了老家,爸爸去了外地务工,慧慧平时跟奶奶生活。奶奶年纪不大,但因为家庭的不健全,她拉扯着慧慧自然不容易,奶奶心里有气,总是骂慧慧。

别的孩子对潘美龄说:“潘老师,别跟她说话,她有毛病,讲话也讲不清。”

潘美龄明白,慧慧不是有病,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太压抑了,心里充满了恐惧,“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在幼时正确引导,让她感到温暖,不然等她长大有可能会干出傻事来。”

“孩子,你别怕,你每天放学来我这,我们一起读书。”潘美龄对慧慧说。 潘美龄结合慧慧的情况,让慧慧每天一半时间学吹葫芦丝,一半时间学发言。坚持了两个多月,慧慧发音的准确率有了七八成。而她吹葫芦丝的进步更大,这些变化让慧慧变得自信起来,眼睛里透出的光也更闪亮。

潘美龄开始跟慧慧有了更深入的对话。“就算爸妈当初有错,你别恨他们,也别跟奶奶顶嘴。”“你读书、吹葫芦丝,是不是感觉很开心?那就继续!”

一年多后,慧慧爸爸带着新女友回来,潘美龄对慧慧说:“既然你爸爸带她回来,那你就喊她妈妈,这样你就有两个妈妈。”慧慧照做了,慧慧爸爸特意带着女友来跟潘美龄表达感谢,说了一句:“潘老师,幸亏有你。”

阳光照进了孩子的内心

慧慧是让潘美龄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孩子,随着“花塘公益艺术课堂”的持续开设,潘美龄认识了更多“野孩子”。

小鹏来自白石村,第一次上课,小鹏是被他爸爸硬拖来的。上课时潘美龄发现,小鹏是个坐不住的孩子,一会打人一拳,一会踢人一脚,没一会儿,就有好几个孩子来告状。

潘美龄了解到,平时在学校上课,小鹏也是这样。她想了个办法,让小鹏先独自学书法,笔墨纸都准备好,潘美龄给小鹏做了示范,她想让小鹏通过写字安静下来。后来,小鹏又学起了吹笛子。他不再随便打人,还成了学校里的扛旗领队。他的吹笛水平达到7级,还参加了县里的节目表演。

还有一个女孩叫云云,家庭破裂,跟着爷爷生活。刚来时,已经8岁的云云嘴唇总是显出不健康的紫色,经常需要打点滴。

云云是那种聪明但自尊心极强的孩子。第一次来上课,吃午饭时,别的孩子先盛了饭,云云落在后面,于是她就不吃饭跑到楼上一直哭。其他人想上去劝劝,潘美龄说:“让她哭够再说,没有人亏待她。”等云云下来,潘美龄对她说:“吃不吃饭是你自己的事。但今天,就算把你的饭都拿走了,你也没理由哭,世界不会以你为中心。”对云云来说,潘美龄这天说的话让她终生难忘。

后来的云云,坚持学二胡、葫芦丝和书法,做作业特别认真。上次回嘉兴,潘美龄特意找篆刻老师为云云求得一枚闲章——“心怡”,意思是云云内心已经很成熟自在了。今年儿童节,云云代表学校参加东至县里的书画比赛还拿了奖。

潘美龄说,小鹏和云云如今的状态都让她特别开心,艺术的阳光照进了孩子的内心,而她,早已忘了教育过程的漫长。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6)

每次都因为孩子重回大山

当地一些小学知道消息后,把学校多出来的课桌椅送了过来,还有一些爱心人士送来了学习物品,“花塘公益艺术课堂”的条件也稍微有了改善。

如今,固定来潘美龄这听课的孩子有40多个,登记名单上则有近百人,规模超过了当地一些农村小学。

每个周末,潘美龄不仅义务教孩子们书画和音乐,还给孩子们做午饭。菜和粮食是自种的,足够潘美龄和孩子们吃,麻油、菜油则是家长们轮流送来。

公益课堂成立到现在,潘美龄也曾想过放弃,“我怕蛇,山里蛇多,尤其是夏天,住的那间教室里地上有蛇。我视力不好,夜里起来上厕所,路上踩到了蛇,吓得要命,当时心里就想要赶紧回嘉兴。”潘美龄说,她曾经因此回嘉兴4次。回嘉兴的那些日子里,她加入嘉兴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协会会员和一名书法教学者,她觉得这样也可以传播艺术。但每次她总是短住几天后又回到山里。因为,她想那些孩子,她忘不了那些孩子送她时跟她说的“潘老师你快点回来啊”这句话,她觉得像慧慧、小鹏、云云这些孩子眼睛里的光还可以更闪亮。

这两天,潘美龄又回了嘉兴,因为那个废弃的花塘小学被确定为危房,当地教育部门为她人身安全考虑,劝她暂时搬离。

潘美龄还想继续“花塘公益艺术课堂”,但如果维修废弃的学校,工程量巨大。当地教育部门特意在废弃的花塘小学前给潘美龄划了一块空地,允许潘美龄造一个四合院继续开设艺术课堂,教育部门还给了一些补助。但这些钱用来造房子还远远不够,潘美龄四处求人,希望找到爱心人士提供赞助。其实,别说造教室,“花塘公益艺术教室”开设两年多来,孩子们用的二胡、笛子、葫芦丝等乐器,学书画用的笔墨纸砚等,大多数都是潘美龄和搭档四处求来的。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7)

潘美龄这次回嘉兴,也是为了造教室的事,“那里的孩子总是跟我说,让我一直在那里教下去,等他们大了,会来帮我。”

采访结束时,记者告诉潘美龄,晚报发起的“爱加艺”艺术公益项目愿意为“花塘艺术公益课堂”和孩子们的艺术梦贡献一点力量,潘美龄双眼有点湿润,向记者点点头。

老师陪伴留守儿童(潘老师幸亏有你)(8)

如果你有任何方法能帮到潘美龄以及“花塘艺术公益课堂”的,都欢迎跟我们联系,添加微信号690203171为好友(备注“爱加艺”)即可。

南湖晚报

商务合作

电话:18505730316

QQ:40783610 sq0316

via.南湖晚报 记者 叶丰收 实习生 徐宇洁 赵佳平 摄影 余平

本期新媒体编辑 黄清

南湖晚报原创内容,如要转载,须经本报书面同意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拒绝转载,欢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