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残酷的。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一旦夺得权柄,就掌握了话语权。在文人史官的粉饰下,摇身一变,成为明君圣主,空余累累白骨在无声地哭泣。食肉者不仁,以百姓为草芥!

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不由分说。满清入主中原,对江南人民的屠杀,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诸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广州之屠……,据史学家粗略估计清兵对南明军民的屠杀,仅江南就达百万之众!这于当时而言,清之代明,绝非平常的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而是异族侵略。

清朝三屠的下场(满清不可饶恕之罪)(1)

然而当年满清那些刽子手,曾未得到清算,反而屡屡被搬上荧屏。无知无良的编剧,为了收视率,将一个个凶手塑造成明君贤将,供大众膜拜。一个铮铮铁骨的民族,经过几百年的奴化,已全然忘记自身血管里流淌的是大汉的血液,已全然忘记那些异族曾经对自己祖先所犯的罪行,多么可怕!历史以来,可能推行奴化教育最成功的莫过于满清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曾经的伤痛,那一页被胜利者掩盖的历史——嘉定三屠。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清朝三屠的下场(满清不可饶恕之罪)(2)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殖民统治,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剃发令颁发到嘉定后,嘉定绅民拒不从命,喊出来“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口号。嘉定城著名乡绅侯峒曾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以死明志。

于是侯峒曾联合黄淳耀等人奋起反抗,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南明降将)立即领兵五千来攻。

嘉定城在黄淳耀的领导下,重新用土石加固了城墙,并且四处请求增援。八天后,援军终于赶到。但是,这支由蔡乔率领的队伍只有三百人,而且装备极差,必打不过装备精良的清军,转眼间就被李成栋的部队拦截击溃了。

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本来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序无领导的状态,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甚至在作战时,因为后退、逃跑等,常常出现踩踏现象。

不过乡兵经常能消灭一些小股的清兵,李成栋的弟弟就在乡兵的一次伏击中被杀死。李成栋恼羞成怒,亲自率领全部人马进攻城北的娄塘桥,将大部分集结在这里的乡兵全都杀死。

三天后的黎明时分,在隆隆的炮声中,李成栋下令攻城。次日城破,侯峒曾眼看大势已去,奋身投入池中,但还是被清兵拖出斩首,他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也不能幸免。黄淳耀躲进一座寺庙,在墙上写下一段悲壮之辞后,上吊自杀。

出于野蛮的报复之心,李成栋下令屠城,清军“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从棘,必用长枪乱搅”,一心要杀个鸡犬不留。当时的惨景,有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作证:“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简直就是一幅活的人间地狱图。

清朝三屠的下场(满清不可饶恕之罪)(3)

但嘉定城的劫难依然没有结束。李成栋大屠杀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的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看到如此惨状,立即在一个叫做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

同时,在嘉定城外,一支被打散的乡兵队伍聚集在葛隆和外冈,他们一旦发现那些剃了发的人,就将这些人当场处死。李成栋的一支小分队也被这群乡兵歼灭。李成栋狂怒下派了一支大军进入葛隆和外冈,屠杀了所有的居民。这两个城镇也被夷为平地。

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据说,在“二屠”之后,嘉定的富人和穷人间已无区别。

半个月之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竟在忽然之间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吴之番所率兵民大多未经过作战训练,很快就溃不成军,吴之番也提枪赴陈而死。李成栋军第三次攻城,不仅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

清朝三屠的下场(满清不可饶恕之罪)(4)

一个剃发令,一座老城,三次大屠杀。时也,幸也?嘉定城的百姓,为这个所谓的剃发令,冤死其中。清军的大肆屠杀,将嘉定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获取更多历史知识请关注shxh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