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Sir先问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被国产电影“刺痛”过?
不是Sir多虑。
这些年,国产电影如同打了麻醉剂。
一路上,要么爽文开挂,要么强行和解,奔向一个完美的结局。
两个小时的“观影疗程”下来,不痛不痒。
结果呢?
是观众已经开始产生逆反心理。
找的,就是不痛快。
01
先从最近的一部港片说起——《怒火·重案》。
有人说,彻底get到谢霆锋的魅力了。
你会说,帅呗。
但为什么大家不愿看他帅帅地做菜,就爱看他演反派呢?
谢霆锋饰演的邱刚敖。
原本是意气风发的警队精英,在一次富商绑架案中,被上司要求刑讯逼供救出被绑架的富商,以此讨好权贵。
但结果,邱刚敖在行动中失手杀死了绑架犯。
出了事后,原本说好会保他的上司翻脸不认人,连冒死救出的富商也忘恩负义。
就这样,邱刚敖及其小队警员一起入狱,坐了整整4年牢。
出狱后,如同嘴角“小丑”式的疤痕,愤怒成为邱刚敖复仇的唯一精神支撑。
看似癫狂的每一起杀戮,实际亦桩桩有迹可循:
血洗警局,是对体制不公的痛恨;
杀死富商、上司,是向权贵高层贪腐欺民的宣判;
还有背叛的前女友,杀她也不为爱,更多是剑指社会冷漠人情的不满。
一黑,再黑。
但值得玩味,在越来越强调“三观正”“正能量”“零容忍”的今天,好像大家已经被道德洁癖传染。
但邱刚敖这样邪性的角色,为何会博得一片好感?
那就来看正面人物。
张崇邦(甄子丹 饰)。
和邱刚敖一样,张崇邦也是名基层警员,但不一样的是他绝对正义的形象。
比如开头的那场富商饭局,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讨好大富豪,喝下一口铁观音后,甩下200块转头离开权贵饭局。
以及好兄弟邱刚敖被庭审,他也是如实表述看到邱刚敖杀人的场景。
他可能勇敢、有责任心,但他的动机究其原因是什么?
——做个好人。
这太像那些大家听到麻木的漂亮话。
相反反派的动机,更容易扎进你的心里——因为痛感。
这种痛,不在身,而在心。
集中在一个人的命运:
你能从邱刚敖的眼泪,看到他曾经的挣扎呐喊;
从他额头暴起的青筋中,感受到浸满灵魂的愤恨。
所有的复仇过程,就像邱刚敖自我完成的一次手术。
他狠戾地拿起铁架上的手术刀,先切入皮肉,再剖开肉身,断开每一根血管,最后捧出血淋淋的黑化了的心脏。
让观众得以透过血肉,触碰到现实中,人物内心真实的疼痛。
不光他。
上一次让Sir在电影院里倒吸一口,也是个够痛的故事。
《拆弹专家2》
刘德华。
也是被不少观众说,第一次get到了天王的魅力。(Sir感到了年龄的参差)
他饰演的潘乘风,出任务被炸弹炸断了腿,康复后,哪怕各项体能训练均达标,但仍被警局拒绝一线工作,转换文职。
于是,一张黑底白字的控诉横幅,公布于媒体。
警队忘恩负义,用完即弃
但事后,仍然被警方控制舆论,将事件定论为“袭警”。
回队无望的潘乘风,在车内与女友庞玲争吵。
听到女友要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潘乘风痛心疾首又无力争辩,只能声嘶力吼道:
“我不是疯,我是痛。”
接着,一个细节。
Sir每次回看,倍感窒息。
赶庞玲下车后,他怒目地撕掉车窗“残障人士”的标签,扔出车外。
一个人驾车离去。
也就此,奠定了其后期“英雄倒戈”的浓厚悲剧色彩。
这也是,《拆弹专家2》之所以大大高于第一部的关键原因:
挣脱出传统的动作与场面,聚焦于个体的命运叙事。
由痛到痴。
这个人物的正确与不正确,都像针管一样扎进观众,让你切身理解了他的情感。
但你也发现,这种难得的痛感,来自于港片传统。
眼下更多的电影是
把痛,当成了轻飘飘。
取而代之以泛滥的爽感。
02
痛,未必是要多么苦大仇深。
而是你对于实际的困境,是迎头撞上的反弹,还是远远地绕道。
国产改编中。
《深夜食堂》不见了原版的底层边缘人。
《阳光姐妹淘》不见了原版街头冲动的社会背景。
翻拍自《完美陌生人》的国产电影《来电狂响》。
原作《完美陌生人》,主打悬疑和紧张氛围。
影片主旨正如影片男主的那番话:“我之所以不想玩这个游戏,不是我隐瞒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的关系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是。”
手机里的秘密是故事的明线。
暗线则是经由手机曝光的人性虚伪一面,以及每一段如同身患重疾的脆弱关系。
但到了《来电狂响》。
首先,就是片名底下明晃晃的“爆笑话题喜剧”标签。
无形间,就已经瓦解了原作主题的回味度。
其次,是结尾。
电影《来电狂响》继承了国产电影经典的“大团圆式”鸡汤结局。
比如霍思燕的妻子李楠与婆婆关系交恶,因此与丈夫出现隔阂。
于是,影片插入了一组镜头,是婆婆找到律师立遗嘱,声情并茂地说着死后要把这套房子留给儿媳妇。
以及佟大为饰演的渣男贾迪勇敢承担责任,告别拜金女,成功化身好男人。
心理医生戴戴告别虚假夫妻情,穿着红裙子高跟鞋扬长而去,路上偶遇青春期女儿,一个眼神化解母女芥蒂。
职场女强人韩笑也当众向威胁自己的强奸犯说不,并准备好用法律应对。
在国产电影的剧情套路里,似乎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任何人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再让我们看看原版《完美陌生人》。
这一版的结尾可谓是神来之笔。
它借助月食的契机,玩了一把平行时空的科幻设定。
上一个镜头,大家因为手机里不堪的秘密被曝光,关系分崩离析。
下一个镜头,进入另一个时空。
在这个空间里,这场游戏根本没发生,这七个人也不过是度过了一个寻常的聚会。
大家在聚会上谈天说地,散场后亦有说有笑。
两个时空的极端对照,呼应了主题
纯粹的真诚和爱意很难支撑到最后,一段关系的永久,通常伴随着虚与委蛇的欺骗和故作糊涂。
比较之下,国产版的结局
完美是完美了。
也够温柔治愈。
但也丢失了情感的真实性。
“怕疼”的结果是,故事软绵,而无穿透力。
03
而“怕疼”的来源是,唯票房标准的“电影市场论”。
以电影《悟空传》举例。
桐华这样评论过小说《悟空传》:
曾经,我们都是那样无法无天的猴子,但命运最终都会让我们带上紧箍咒,拈花而笑时,也许还能从眉目中看到那只蹦蹦跳跳的猴子。
小说文字底色,是我们在悲凉之上,不敢有用还是没用的反抗。
但电影《悟空传》的故事基调,从宣传海报就可窥知一二。
依然是“不服”“中二”和“燃”。
但为何如此轻佻戏谑,不知所谓。
拿紫霞这一角色来说。
小说里的紫霞是文艺的、深沉的。
但电影里的紫霞,从一出场的脚踢巨灵大将保护天蓬,相对来说就多了些笑点。
而这些修改的考量,小说作者今何在曾在微博上解释过:
当然若是非要和口碑榜上《东邪西毒》、《饮食男女》、《大话西游》这样的片比,我承认没有那么好。但我不能也不想把悟空传变成文艺片,当年《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的票房如何?还有《钢的琴》、《万箭穿心》、《盲山》呢?还有太多了,大家对于好电影的追求,是不是叶公好龙?
即,这是权衡票房市场的考虑。
所以不得已舍弃艺术路线,走向商业大片。
结果如何?
6.9亿的票房成绩,或许是成功的。
但豆瓣5.1分的口碑,才是更较真的观众的“售后反馈”。
一方面,国产电影想要顺应大多数的接受习惯,向下取整。
但另一方面,这种表面化的冲突,速成式的胜利,成为一坨摊在地上,只满足于初级欲望的肉。
我们是否逐渐忘记了。
那下真的能留存影史,可堪回味的大片,靠的都不是打打打 哈哈哈。
而是主角们锥心般的“疼痛”。
比如《英雄本色》。
后半部分,几乎与“英雄本色”无关。
而是在说,英雄落魄后,找回尊严的故事。
正如小马那一段: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所有经典的瞬间,也不是枪林弹雨。
而是老大宋子豪出狱后,看到小马衣衫褴褛地拎着水桶抹布。
在马路边,一瘸一拐地干起了擦车小弟的活。
停车场里,他撑着一条腿,狼吞虎咽地吃着盒饭。
这时,宋子豪缓缓走到跟前。
小马,你写给我的信,不是这么说的
还有《无间道》。
这部电影能成为香港警匪类型的巅峰代表作,归根结底,也是在于“无间道”三个字。
想做好人的,却被当做傀儡,逼迫着做坏事。
想做回警察的,却永远得不到自己的身份。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意味深长。
街上,陈永仁看见前女友May。
他走上前打招呼,两个人凝望片刻后,轻轻一笑。
没等陈永仁问,May就煞有介事地说着:“我结婚了,你呢?还在道上混?”
这时,一个女佣人牵着女孩走过来。
陈永仁问女孩几岁,May抢着说“五岁”。
等陈永仁离开后,女孩说,“妈妈,我今年六岁”。
而陈永仁和May分开时间,正好六年。
而陈永仁看似不动声色。
但离去的这个背影镜头,他扶了一下额头。
是遗憾,是恍如隔世,难以接受。
眼前的一切,原本是陈永仁可以拥有的正常生活。
但这个没有当过一天警察的警察,却混迹在无间生活长达十年,脱不了身,也见不了太阳。
当我们却习惯了把所有悲痛理想化。
小心翼翼绕过,害怕触及,只要粉饰的虚情假意。
结果就是国产电影“安全牌时代”的提早来临,伴随着悬浮在半空中的剧情,脱离实际。
即真正的电影“高于”生活。
之后,当疼痛感消失,又有多少故事愿意来源于生活。
而非那一套套精妙的票房模板。
陷入复制的自我麻醉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天水围的罐头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