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怎么处置了曹植(都说曹丕手足相残)(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出名的《七步诗》,直接交代了曹丕曹操兄弟二人的水火不容,尤其是曹丕继承父业,代汉自立之后,更是容不下这位同胞弟弟,手足相残的大戏,也展开精彩序幕。

因为曹植的文采实在太棒了,《七步诗》一作出来就流传百世,人们读起来无不为之同情,感慨曹植一代才子被兄长残害。于是,很多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后人,就以为真的是曹丕害死了曹植。

可实际上,《七步诗》的相关故事,并没有被载入正史。这极有可能是史家的隐晦传达,亦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但不管怎样,《七步诗》之后,曹丕并没有对这位弟弟痛下杀手。反而,曹丕自己还比曹植早去世好几年。曹丕死后,文采卓绝天下的曹植还帮哥哥写祭文。直到232年,曹植才病逝。

曹丕怎么处置了曹植(都说曹丕手足相残)(2)

除了曹植被曹丕害死这样的“误解”之外,每当回顾历史,提起曹氏父子三人的时候,往往也是曹植的“印象分”最高,曹丕反而不是那么耀眼。难道真的单纯是因为,曹丕是个十足十的恶人,而曹植则十分无辜吗?我看未必。

一方面,曹植确实有着令人啧啧称赞的文采,不管是《七步诗》,还是被后人誉为神作的《洛神赋》,其文学素养确实可见一斑。然而,身为哥哥的曹丕,文采也并不差。刘勰多次提到曹丕的文学贡献,认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也就是说,虽然曹植文采很好,写出来的诗句飘逸清丽,但是曹丕的文采也不低,他的笔力雄厚,内容丰富精彩。两个人所擅长的文体不一样,其实各有所长,不相伯仲。

曹丕怎么处置了曹植(都说曹丕手足相残)(3)

然而,为何人们只知道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却并不怎么提及曹丕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其实,一开始曹植的名气未必很高,因为曹操父子三人,在文学创作这一块都蛮厉害,但是曹操创下大业,涉及到继承人的问题,所以相对于政治层面来说,文学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如何确定一位靠谱的继承人,这个问题让曹操一度犯了难。因为实在喜欢子建的才华,但文学才华又不能和政治才能划等号;面对事情的处理,曹植是不拘形检的风格,有时过于人性,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到位。相反,曹丕却可以“御之有术”,对此有所长。再加上,当时曹操部下的官员们,也划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曹植,另一派则鼓吹曹丕,无形之中就已经将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推上了“擂台”。

曹丕怎么处置了曹植(都说曹丕手足相残)(4)

《三国演义》中刘备有句至理名言——“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乱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能坚定立嫡长子为下一任继承人,那么无法安定其他儿子蠢蠢欲动的心,兄弟相争的戏码,也必将轮番上演。哪怕嫡长子没有其他儿子有才华,只有兄弟和睦,竭力辅佐兄长,也可以开盛世太平。

纵然“立嫡立长”这样的思想无法左右曹操,但对于两个儿子的能力,他心里多少也有些数。所以选定曹丕作为继承人,是有曹操他自己的道理的。其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真实历史上,曹丕并没有视曹植为眼中钉,因为他清楚这个满腹才华、却并无几分政治谋略的弟弟,并不是自己的对手。

但是,曹植的一身才华,以及对文学所做的贡献,却让他的名声流传甚远。尤其魏晋时期,才子文人最为盛行,之后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盛名流传越来越广。而此后,曹丕的文学名声却被掩盖,他一旦被提及,大多都是以魏文帝的身份,作为政治人物出现在人们的口耳相谈中。

曹丕怎么处置了曹植(都说曹丕手足相残)(5)

然而比较悲催的是,曹丕的文学才华被弟弟曹植所掩盖,而政治才能也因为曹操的太过出色,而显得并不那么耀眼。更何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则代汉自立,两个人都是大众意义上的“乱臣贼子”,在道德上多少会遭到批判。

而曹植,则是最委屈的受害人形象。他同为曹操的儿子,却不能继承父业,还有被兄长视为眼中钉被残害,一首情深意切的《七步诗》,就是最直接的“证据”。所以随着历朝历代的流传,曹植的形象地位在不断拔高,而曹丕则恰好相反了。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王玫《“抑丕扬植”倾向的形成与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