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黄石公《黄石公三略》上:“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士。”

有个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反映什么道德观(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1)

这个典故我相信是真的,为何?

三丈长,也就是10米长,围观的人感觉轻而易举,那这个木头不是很粗很重,能搬得动。如果这个木头都超出了人的承受极限,那估计也没人愿意铤而走险;

50金,这个赏赐对普通人足够多,而且对于政府来说肯定能够兑现。

综上考虑,人们自然而然愿意尝试。

如果:这个奖励是一本稀有的兵书?如果这个木头特别重,重到一般人扛不到终点?如果政府公信力极差,从未兑现任何承诺?

那么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可能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反映什么道德观(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2)

这里边存在一个期望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

1. 什么是期望理论

这是北美的费罗姆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项行动或者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能给他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反映什么道德观(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3)

具体来说,动机的产生需要三要素:

效价:个体对所获得的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举例:如果一个员工特别关注奖金,那么奖金就是最高的效价,但是这个员工特别在意升值,那么升值就是最高的效价。

期望:就是员工对努力工作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是员工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比如,一个员工感觉通过自己的努力,可实现晋升的概率为60%,或者40%。

工具性:是指员工一旦达成目标任务就会获得报酬的信念。举例:如果公司制度朝令夕改,很多的政策根本得不到执行,或者他认为自己如何努力,领导也会偏袒部分员工,那么它的工具性估计值就会低。

动机=效价×期望×工具性

许多管理者认为,高奖励就能激励员工行为,这并不是完全精确的。因为只有员工重视奖赏,知道达标的可能性以及知道怎么做才能达标时,以及达到目的和获得奖赏之间非常明确,员工才会愿意付出努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反映什么道德观(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4)

比如:如果当年利润翻倍,奖金就翻倍。估计激励的效果就会小,为啥?因为这太难了,再努力也很难实现。

反之,如果利润只要提高一层,就奖励100元,恐怕也不足以激励员工,因为目标虽然容易实现,但是报酬太小,不值得去努力。

期望理论,确实融会贯通在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定以及奖惩制度的施行当中。

比如绩效考核:激励的额度太小,实现也没有太大收入的影响;或者设置的目标过高,难以实现,那干脆就不努力了。或者对你这个绩效考核的数据来源存在怀疑态度,认为是人为的有弹性的,也不会产生激励作用。

这就是很多公司所谓的绩效管理并未奏效的缘故。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看来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