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中国这十年∙内蒙古”

主题新闻发布会

在呼和浩特举行

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

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

回答有关提问

发布会全面介绍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取得的显著成绩

今天

中央媒体再次聚焦内蒙古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央媒纷纷聚焦内蒙古,推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内蒙古篇重磅报道。

《人民日报》二版刊发《内蒙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内蒙古十年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十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华社推出《内蒙古: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光明日报》刊发《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讲述内蒙古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经济日报》以《内蒙古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题,从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生态保护,到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现代农牧业,再到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内蒙古十年来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了《“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成内蒙古四张亮眼名片》,介绍了内蒙古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品牌体系,特别要让“千里草原、万里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飘香万里、誉满全球。

↓↓↓

人民日报

内蒙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内蒙古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内蒙古非凡十年)(1)

8月22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内蒙古专场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过万亿元到2021年跨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表示。

十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内蒙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十年间单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创建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产量接近1000万吨,居全国前列。

2021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

内蒙古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一手抓保供、一手抓保护,一手稳定能源供给、一手推进能源革命。外运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去年完成了18个省份的煤炭保供任务,今年上半年外调煤炭同比增长23%,外送电力同比增长10%。

内蒙古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同步调整。“十四五”期间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接近1.5亿千瓦,一体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规划建设风、光、氢、储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拉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十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8省份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2021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2021年的300多列。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

老百姓“钱袋子”更鼓。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7万人。居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经济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收入增长了2.4倍。

公共服务更优。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等达到90%以上,建成了五级医疗卫生体系,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

民生“保障网”更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228万人增加到16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967.7万人增长到2192.2万人,连年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低保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区养老机构床位从13.58万张增加到21.33万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从614个增长到1165个。

“新征程上,我们将沿着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孙绍骋表示。(记者 陈沸宇 张枨)

新华社

内蒙古: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内蒙古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内蒙古非凡十年)(2)

这是8月22日拍摄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记者从2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说,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内蒙古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孙绍骋表示,内蒙古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10年来,内蒙古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迈入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长到8.5万元,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完成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粮食年产量突破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增长至全国的1/5、1/10、1/5、1/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

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发布会上说,内蒙古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7万人;居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经济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收入增长了2.4倍。(记者 侯维轶 恩浩)

光明日报

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内蒙古非凡十年)(3)

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回答有关提问。发布会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主持。

孙绍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孙绍骋表示,十年来,内蒙古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十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十年来,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十年来,内蒙古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孙绍骋说,新征程上,内蒙古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记者 高平 王潇)

经济日报

内蒙古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内蒙古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内蒙古非凡十年)(4)

“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22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孙绍骋介绍,十年来,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从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内蒙古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元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向日葵等10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十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介绍,内蒙古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7万人;居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经济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收入增长了2.4倍。(记者 陈力 余健)

中国新闻网

“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成内蒙古四张亮眼名片

22日在此间召开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对外透露了当地在农牧业领域中的四张亮眼名片:“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王莉霞介绍了内蒙古这四张亮眼名片的情况。

——说“粮仓”,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7亿亩、全国第二,去年外调粮食全国第四。

——说“肉库”,牛羊肉产量均为全国第一,形象地打个比喻,全国人民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吃10斤牛肉就有1斤来自内蒙古大草原。

——说“奶罐”,内蒙古奶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去年达到670万吨、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600万吨的省份。

——说“绒都”,内蒙古羊绒产量6700多吨、全国第一,全国近一半的羊绒来自内蒙古。

在谈到如何推动内蒙古从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王莉霞表示,内蒙古将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全力打造奶业、玉米、肉牛、肉羊4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发展羊绒、马铃薯等多个百亿级产业,努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特别是要在中国奶业振兴上体现担当作为,今年自治区出台了支持奶业发展九条措施,被称为‘奶九条’,目前已显现出效果,我们将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为支撑,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示范,加快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王莉霞如是说道。

王莉霞介绍,内蒙古已有“名特优新”农产品42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赋河套、敕勒川味道、科尔沁牛、锡林郭勒羊、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等已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和鄂尔多斯羊绒衫等高端产品更是享誉全球,“蒙字号”品牌越来越响亮。

王莉霞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品牌体系,特别要让“千里草原、万里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飘香万里、誉满全球。 (记者 李爱平)

本期来源:青橙融媒客户端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