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甘岭》很小时候就看过。当时没觉有啥特别,弘扬主旋律,和众多战争片一样。子弹、枪支、爆破等,堪称真汉子的血性男儿们将战争的场面,狠狠地植入人的每一根神经... ...对于喜欢打打杀杀的男孩子来说太适合不过。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1)

可后来我发现,我居然也上瘾了——为片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多少年后我都在想这个问题。按常理,这种影片的主题曲应该跟电影一样,一路狂飙的肾上腺素,目不转睛的视觉冲击。可这曲调分明是不按常理出牌啊,它勾画的是一幅沉思的意境: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多么阔大的场面!在被风吹向两岸的稻花香中,隐隐传来的号子声像是来自长江两岸的天籁之声。感觉真是妙极了。我后来甚至想我今天之所以能走上一条创作之路,大概就是这首歌引领的。

我深深地被这声音迷住了。但那时不像现在,遇到一首好听的歌,很容易就能找到并下载下来。可那时没有电子设备、没有手机,为了能多听几次,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去电影院。我因此学会了钓票。经常守在电影院门口,眼巴巴地望着检票口,希望能遇到退票的人。

许是看得遍数多了,电影叙述的故事以及主要人物在脑子里扎根、变得烂熟于心。正说着话呢,一些经典台词不小心就出来了。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2)

杨德才:要是见了毛主席,千万别心里发慌,忘了敬礼。

王 岚:原来这么做人,才真的有意思。要是有一天,我能去北京,去见见毛主席……哎呀,不可能,不可能……

杨德才:怎么不可能呢?谁都有可能。

……

也因此知道了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性——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次战役。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专门指示有关方面,必须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以擅长军事体裁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

最早知道黄继光,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一篇课文《黄继光》: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3)

老师每读到这段,眼里总是噙着泪水,带着颤音、激动地对我们说:

同学们,黄继光从小给地主放牛,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奔赴朝鲜战场的,正是这样的阶级仇和民族恨,在战役的最关键时刻,敢手持爆破筒,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眼……再看看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你们一定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呀!

搞得我们一个个的也是不断地伸手到衣服口袋里掏手帕。后来,我知道了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某部八连通讯员杨德才的原型就是黄继光,去电影院的时候就更多了。

未触及到有血有肉的英雄之前,就先入为主地看了《上甘岭》、读了《黄继光》。真是既疼痛又慰藉。疼痛是因为他太年轻,还没有来得及恋爱,没有来得及品尝生活的滋味;但同时又因为他终于实现了立功受奖的愿望,在世界的那一边看着黄妈妈代他去北京,而稍感慰藉。

我这不是在说电影《上甘岭》的欠缺。而是想说艺术表达是有张力的。简洁自然的剧情后面,永远暗含着能和生活、生命发生碰撞的一份激情。这份激情又引得每一个观看者、阅读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入进去,想拥有自己的表达与理解。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4)

起意去黄继光故里——继光镇,最先是因为去年底去黄继光纪念馆授“中国散文之乡”创作基地的牌。馆长涂琳手捧金黄色的牌子有些激动,“都说现在是个浮躁的时代,都忙着挣钱。对嘛!但我就不明白了,浮躁能把人从小的英雄情结都浮躁没了?黄继光这么大的大英雄,也能忘了?”

后听说今年清明节,央视主持人朱军率《信·中国》栏目组走进黄继光故乡,受聘为黄继光纪念馆义务宣传员时,朱军热泪盈眶。我有些坐不住了。

黄继光是土生土长的德阳中江县人。他出生的地方距中江县尚有百多公里、随着黄继光牺牲更名为继光镇的石马乡。石马乡有座石马塘,石马塘向南翻过一个山垭,不远处有座村庄叫岔沟。黄继光就出生在这个村庄里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

不知怎的,一说起黄继光,我总要和上甘岭联系起来。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翻起一米多高。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当我发现沿途风景非常好,青山、绿水、屋舍人家等都融于一片温静的绿意中时,竟有些不习惯。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5)

石马乡

同行的作家们也跟我似的,患上了呓语症。纷纷发问:不会吧?黄继光的家乡会这么漂亮?

你们觉着该是什么样子嘛?陪同我们的中江县文联同志有点不高兴地反问了句。

“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弹片,不到一米的树杆上都是弹头和弹片。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耶耶——未等我说完,对方便挪揶着笑开了。我这才发现我把电影搬到现实中了,有些尴尬。

遂转头望向车窗外,耳朵里满是由衷的赞叹:难怪这里要出大英雄呢。水土好,有灵性啊。

这是一个春日的早晨,微风乍起,阳光正好。去继光镇的车就在这一路的叫好声中缓缓启动,俨如时间的顺流,正一点点褪去黄继光家乡特有的宁静。

远远看到几间掩映在绿树中的小平房。平房前面一十几阶的石阶,石阶上面是偌大庭院,院中心矗立一书有特级英雄黄继光铜像,铜像下面摆满了鲜花。正对面一间小平房门前挂有标牌:黄继光故居。

按照黄妈妈的叙述和设计人员的想象,还原了一些黄继光当年生活的场景,睡觉的、生火做饭的、吃饭的……一律是旧社会穷苦人该有的模样。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6)

吸引眼球的是泥抹墙上挂了不少的镜框:有黄妈妈去北京靓见毛主席的照片,有黄继光的立功喜报和刘伯承、何香凝的题词等。感觉更像是他的纪念馆。众人随导游讲解时的各种身姿,一句接一句的感慨,如早晨的风掠过我耳际。大概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上的极致,人就只剩下了仰望的份儿。

故居旁还有一院落。还是要先登上一级级的台阶,台阶尽头是白色围墙,围墙中间一院门,门上挂了把将军锁。陪同我们的中江县文联同志告我们说,这才是黄继光家真正的老屋。因常年无人居住、已近风化,为了安全,只好将其锁了起来。

许是因为无法走进,众人反而来了兴致。争相跑上石阶、将眼睛挤进挂着大锁的两扇褐色大门中间,半晌才将眼睛收回。而后心情复杂地走下阶梯。

牛哥那天带了女朋友来。牛哥大约是想在女朋友面前表现下,便嚷嚷着要在此留张影。女朋友见牛哥上了石阶,便要按快门。

“莫慌到。”牛哥用手制止了女友,又道,“让我想哈,站在英雄旧居的门前,应该是个啥子样子,让我想哈,让我想哈……” 牛哥边念叨边比划,大家都被牛哥逗乐了,纷纷停下脚步,拿出看故居的心情望着牛哥。

最后,一张牛哥矗立旧居前昂首天外、左手叉腰、右手举过头顶指着前方的形象深深攫住了我的视线,我将它定格在了我的手机里。牛哥想收回,我笑说,牛哥,收回大概不可能了,你这光辉形象是今天采风的点睛之笔哦。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7)

出继光镇,不远处有一水库。远看是碧波万顷、山峦倒映。近瞅,发现水清得见底,山上的苍松翠柏,倒映在湖水上一片碧绿。我择一处草坡的高处坐下。见同行作家们穿好了救生衣,坐着游船正活泼地穿梭来去,还有观水的游人,不断地打我眼前经过。禁不住脱口道,“啊,迷人的湖水。”便举起了手机。

一幅接一幅的画面挤进取景框:宽阔的柏油路、花儿一样的少女、沉思的中年男……好像与一种神思遥接,开始了隔空对话。

我忽然无端猜想,《我的祖国》作者笔下的一条大河,莫非也跟这湖水有关?或者,誊恋着湖上某个风景。是这片古老的土地?还是土地上青春的力量……对了,继光水库名字也是因为黄继光。

这时有人说:可是我自己觉得像电影中心胸宽广的小伙儿似的,叫这片湖水给吸引着。

马上有人接茬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在继光镇,你得承认,不被《我的祖国》的氛围所诱惑,很难。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8)

这些,该是我看了几十年电影《上甘岭》都得不到的。影视和现实原本就有差异,中江县委邀请朱军探访英雄故里的处理,更让这差异放大于台上。

当然,领会到这些,也是因为,我先观了电影,再面对黄继光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时,记忆里已经注入了英雄活生生的气息。

上甘岭战场上黄继光舍身堵敌人枪眼的动机也许并没有多么复杂。也许就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再或者,为了能像连长那样,四次立功,然后去北京靓见毛主席。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端着爆破筒,走上坡地,回头高喊:连长,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也很简单。终于能见到毛主席了,质地淳厚,浓缩了一个来自四川大山里的小伙子生命的全部,同时也是一个志愿军应有的精神。

生命是一列单向行驶的列车,每个人都会在中途下车。而每个人的离去,都会在他的挚友亲朋们的耳际留下訇然关闭的门声。这刻骨的鸣响,日后会不时萦绕于心间。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9)

如果面对的是英雄,感觉会更加强烈。让生者觉得,有些事,是如此难以释怀。于是,日夜仰望,日日自省。仰望于,英雄舍小我保大家的大义凛然;自省于,才刚刚开始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于我若何。在之后的岁月,被揣摩被猜测,最终变成一声声责问:如果,我是他,我会吗?英雄的名字还会这样万古流传吗?

这样的责问,黄妈妈经历得最多。结果是,黄继光牺牲后的第二年,也即1953年,黄妈妈亲手将家中唯一的劳力、黄继光的四弟黄继恕送到抗美援朝第一线,黄继恕一直到1958年抗美援朝结束才回到国内。以后黄家每长大一个孩子就报名参军一个,黄家因此送出了15位军人。

我在黄继光纪念馆见到了黄继恕的儿子——黄拥军,名字是黄妈妈起的,黄拥军长到18岁,也被送去当兵。

黄拥军说三爸是他学习的榜样(黄继光在家里排行老三,老大解放前已去世,老二患聋哑症,剩下两个健康的——黄继光和四弟黄继恕),当兵、保家卫国是他无尚的光荣。我再次佩服起黄妈妈来,为孙儿取名黄拥军,看似小事,却充满了难以言传的意味。黄拥军当兵是命里注定。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10)

黄拥军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我们追随的人,都有激励我们奋进的力量。这些曾经影响时代的人物,或以其叱咤风云的特殊生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以其在某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造福于全人类……黄继光无疑属于第一种。

上甘岭战役,表面看就是两个小山头,一个597.9高地,另一个537.7高地。两个高地加起来不过3.7平方公里。然而就在这块弹丸之地,涌进超过10万人拼死厮杀。有资料显示:43天联合国军10个步兵团2个营一个空降团,还有一个整编制师,4个新兵连队,6万2千人,对我方阵地发射炮弹1千9百万枚,航弹6千枚,随手抓把土都是弹片跟血肉……

美国人是豁出命来和中国人拼命的。可是,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中国人怕吗?黄继光倒下了,还有邱少云。

上甘岭一战,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无数黄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形成了伟大的上甘岭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一个民族如果记不住自己的英雄,这个民族一定是没有希望的。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11)

正是因为有了像黄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历史的车轮才会不断前行;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历史的内容才会愈加精彩。他们已经成为历史长河的风向标,引领着我们进入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质世界。

《上甘岭》中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某个战斗间隙,一排长和战士毛四海聊天,说,如果哪位作家来这个阵地把素材搜集搜集写成小说,一定世界闻名。今天看来,更像是某种神谕的传递。

另一个是电影的最后,以战地日记的方式简单交代了战争的结果:“十一月十一日,我们终于胜利了。敌人又要在板门店坐下来,他们不能不坐下来。”

是啊,我十五军战士们打败了诺曼底登陆美军王牌部队,他们怎能不坐下来。战地日记在整个影片中回旋往复,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却并不让我觉得重复。

这与黄继光纪念馆内我反复看到的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口的雕像似乎有种契合。好像是黄继光换了身形迎向不同时期的我们。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与某一刻的明白)(12)

如此,我们总能共鸣于这场战役的某一侧面,以及英雄们在某一瞬间的思绪。让我们既直面英雄带给我们的永恒记忆,也面对自己的生活。

2018.4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