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

他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上甘岭一战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他和战友们踏着英雄的身躯奋勇向前。

硝烟已尽,英雄迟暮

70年魂牵梦绕今朝圆。

跟随抗美援朝老兵重返朝鲜,

倾情讲述我和我的班长黄继光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

《上甘岭》电影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2)

《上甘岭》电影片段:通讯员杨德才奋勇堵枪眼

对这段画面,许多人一定印象很深。

这是1956年的老电影《上甘岭》中的一段,通讯员杨德才舍身堵住了机枪口

杨德才是个电影塑造的人物,人物的原型之一,就是特级英雄黄继光。

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英雄远不止黄继光一个。

据统计,上甘岭一战中,至少有赖发均、龙世昌等38位战士,作出了舍身堵枪眼炸碉堡的选择。

七十年了,英雄们远去,他们那种生死间的选择,却不能被忘记。

黄继光,今天很多年轻人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但不见得知道他的故事。

风华绝代憨小二特意寻访到株洲炎陵县,一位住在深山中的老兵,一位黄继光当年的战友。

今天就让我们听他讲一讲七十年前的中国青年,讲一讲他的老班长黄继光。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3)

黄继光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135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副班长兼机枪手叫游克源,炎陵人。

1952年,上甘岭。

如果要为上甘岭之战打上一个标签,我们可以找到如下词汇:“蓄谋已久”、“炮火密度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绞肉机”、“艰苦卓绝”……

在长不到2700米、宽不到1000米的战场上,双方交战43天,伤亡共计4万余人。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经过几轮交手,中朝军队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驱赶到三八线以南,迫使对方走上谈判桌。

然而,武器装备明显占据优势的美国人不甘就此收场,他们密谋通过局部战事的胜利增加谈判中的砝码。

只是,近三百公里的防线上,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让一个人思索良久,他就是驻朝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詹姆斯·A·范弗里特。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4)

詹姆斯·A·范弗里特

詹姆斯·A·范弗里特,时年60岁,四星上将,曾参加一战、二战,两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久经沙场。

范弗里特反复研究了三八线上双方的兵力部署,他将目光投向了半岛中部的上甘岭。

五圣山,朝鲜半岛中部的一道山脉,其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康谷地。

范弗里特认为,只要攻下五圣山,美军机械化部队便可直指平壤,中朝防线就可能全线崩溃。

而拿下五圣山的先决条件,就是首先攻取五圣山主峰下的一道山梁。

这道山梁边有个小村落,名叫上甘岭。

驻守在山梁附近的,是游克源所在的志愿军15军。军长是秦基伟。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5)

原国防部长秦基伟

秦基伟,湖北红安人,以作战勇猛刚毅著称。1951年3月率部随三兵团司令陈赓赴朝参战。

秦基伟率领的15军虽骁勇善战,但终究建军历史较短,在解放军序列中并不是头等主力。个性要强的秦基伟一直期待他的15军打出一场硬仗。

这个机会,最终以一种惨烈的形式来临了。

游克源,原籍醴陵官庄,1932年出生,1951年11月间随部入朝,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和反登陆作战。

1954年,游克源复员返乡,后因家乡水库建设,搬迁至炎陵县龙溪乡,在此居住已过半个世纪。

这几十年间,老人从未走出这座大山。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曾经挺拔的身形更见迟暮。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记忆,似乎也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渐渐远去。

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游老的不善言辞和浓重的醴陵口音,还是让风华绝代憨小二和老人沟通起来十分困难。

在老人略显破碎的回忆里,小编所能做的,就是将那些即将远去的过往,尽最大可能地拼贴起来,呈现给大家。因为这就是一个亲历者,有关上甘岭、有关黄继光的真实记录。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6)

老兵游克源

1950年冬季,年仅18岁的游克源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军入伍。不过,在游克源家乡醴陵,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等到征兵工作结束,游克源发现,自己竟是全乡唯一应征的青年。

战争的无情,对于18岁的游克源来说,还显得十分遥远。

但广为人知的是,1950年11月,共和国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美军的轰炸中壮烈殉国。那时,毛岸英入朝仅仅一个月。

几年以后,主席在和好友周世钊的一次谈话里这样说到:

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他不会牺牲是可能的。但我是极主张出兵朝鲜的,作为一个党中央的主席,如果我不派自己的儿子去,又能派谁的儿子去呢?

在这一点上,游克源与共和国主席有着惊人的一致。

游老说,我是一个贫农,贫农不去的话,其他阶级更不会去。贫农起带头作用,要保家卫国。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7)

游克源的复员军证

在经历了贵州剿匪、河北整训后,参军半年的游克源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

游老说,那时候,他在部队训练的靶场上,他是百发百中的优秀射手。

怀揣着崭新的优秀射手奖状,1951年10月,游克源随部从河北开赴辽宁凤河县,赴朝参战。

在鸭绿江边,他见到了无数遭受战火摧残后的朝鲜难民。

对于这些大多出身贫苦的年轻战士们来说,朝鲜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现状就是他们最好的战前动员令。

一个月后,刚刚换上冬装的游克源背着近60斤的装备,来到了鸭绿江边,在这里,他见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

“那个场面部队是很雄壮的,雄纠纠气昂昂的,没有一点畏惧。都是把衣服脱了,走得很快。过江就把衣服穿了。我们首长呢就笑着问,同志们冷不冷?大家齐声说不冷!同志们累不累?不累,为人民服务。”

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游克源随部到达指定的上甘岭阵地,随即被编入15军135团2营6连2排6班,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家喻户晓的黄继光。

黄继光,原名黄际广,四川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1951年3月参军。报名时,登记员误将四川话“际广”听成“继光”,将错就错之下,遂名“黄继光”。

英雄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这张画像是根据其家人长相而作,从此为国人所铭记。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8)

黄继光牺牲

1951年下半年,黄继光到达上甘岭阵地,被分配到连部任通讯员。因办事利落,不久又调任营部通讯员。

游克源的印象中,黄继光和他差不多高,稍微胖一点儿,人生得漂亮,很好看,而且有着一口齐整雪亮的牙,不像自己有几颗龅牙。

这个比他长得帅气的四川兵,打仗的主意也很多。

上阵地之初,新兵游克源和黄继光所见到的上甘岭前线,并没有他们想像当中的枪林弹雨,也感觉不到那种残酷的战争气息。

事实上,经过前几轮的交手,志愿军虽然将美韩军队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以南,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争双方,都需要休养生息。这时的上甘岭,虽然地处两军对峙前沿,却相对宁静。

枪法精准的游克源,成了班里的机枪手。只是他在上甘岭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工事,挖坑道。

时常掠过志愿军阵地的飞机,正在酝酿着一次突然袭击。

美军发现,志愿军将重兵放在了五圣山和西方山两座高山之间的谷地里;而位于五圣山脚下的上甘岭高地上,只有不到两个连的兵力。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9)

上甘岭成了范弗里特理论的实验场

有了这个发现,范弗里特欣喜若狂,他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拿下上甘岭高地,再攻打五圣山主峰,进而居高临下攻击谷地里的志愿军主力,只要打通谷地通道,就可以越过山地天堑,他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扑平壤。

这位久经沙场的四星上将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计划。他为这次行动取名为“摊牌行动”,他希望通过这次胜利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甚至重新饮马鸭绿江。

不过,无数次的飞行侦查,范弗里特看到的却是表面。在他看不到的地下,志愿军早已经将上甘岭高地,铸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我们的口号是多流汗,少流血。时间还很长,如果不打仗,就是挖工事。”

在上甘岭的两座高山上,一共建造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的防炮洞。

按照志愿军司令部推广的施工标准,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御厚度10到15米,坑道幅度1.2米。

也许是时间的巧合,就在范弗里特即将摊牌的前一天,也就是1952年10月13日,游克源的战友黄继光收到了一封家信。

游克源分享了黄继光的家信。

“他母亲给他写的。让他好好地听首长的教导,奋勇杀敌,积极工作,学习本领,不要拖后腿。”

捧读着家信,黄继光、游克源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战士,安详地睡着了。

而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攻击密度最高的一场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0)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30分,美军部队集中了16个炮兵营,近300门大炮,向上甘岭发动了全面进攻。范弗里特计划用伤亡200人的代价,用5天的时间,拿下上甘岭。

其实,范弗里特使用的战术很简单,数量众多的远程大口径火炮,不计成本的轰炸,以很短的间隔将成吨的炮弹砸在志愿军阵地和后援部队的必经之路上。

后来,军事术语里又添了一个新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意为极端奢侈的消耗。

游克源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那时在鼓浪山,炸死了很多人。有一些身上皮都没破一点儿,就死了。后来去检查,发现是趴着的时候胸脯着地,被震死的。所以后来,我们就总结出来一条规律,敌人炮弹打过来,趴在地上不能前胸着地,要稍微侧起来一点儿才行。”

突然其来的猛烈炮火,让驻守在上甘岭的15军猝不及防,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游克源和战友们被迫退入坑道深处。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1)

上甘岭战役留下的弹壳

炮击过后,在长2700米,宽不过1000米的狭小阵地上,出现了历来战争史上少有的奇观。

因为阵地过于狭小,最多只能展开1千人的兵力,而在上甘岭高地的两侧,双方却囤积了十万之众,时刻准备杀上上甘岭。

18日晚,六连战士游克源已经在坑道里坚守了四天,全连近两百号人,现在只剩下包含伤员在内的30人,其余全部阵亡。

压抑着无尽的悲痛,游克源和幸存的战友们死命咬着牙,脸上挂满了泪水,却不敢哭出一声。

因为上面有命令,牺牲再多人也不准哭。哭了影响不好,老百姓或者敌人听见了,会传到敌方,那样敌人就会知道志愿军牺牲了很多人。

18日晚上,游克源终于等来了由营参谋长率领的支援小组,随行的战士中,他见到了黄继光。

他们这次的任务,就是要在黎明之前夺回两天前失守的597.9高地。不打下这个火力点,志愿军拿下的那些小山头,一定会被敌人重新占了去的。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2)

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

参谋长就问,谁报名,去把这个火力点拿下来。

黄继光第一个报名,说,我去!

相比一直坚守在坑道前线、断水断粮几天的战士们,刚从后方支援上来的黄继光的确是担任突击任务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在游克源和其他战友的机枪掩护下,黄继光和另两位战士跃出了坑道,向美军阵地扑去。

进攻的三人战斗小组,在半山坡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了。炮弹不停地在他们身边落下,火力点也对着他们喷涂火舌。

吴三羊英勇牺牲了,肖冬良也负了伤失去了战斗力,只剩下了黄继光一个人。

这个时候的黄继光其实已经负了五处伤,脚上、肩膀上,血水已经浸透了军装。但是黄继光仍然顽强地忍痛往前爬,想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游克源和战友们在底下一起看着黄继光。他的手榴弹打光了,唯一的一个莫托洛夫手雷也丢了出去,爆破筒也全部炸完了,597.9高地的火力点依然还在顽强地喷涂火舌。

在半山坡上,黄继光倒了下去。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3)

攻坚的志愿军战士

参谋长正要发动新的突击任务,奇迹出现了。游克源看见,黄继光又爬了起来,飞快地爬上了山坡,高高地跃起,扑了上去,用身体堵住了高地上的机枪枪眼。

黄继光用血肉之躯为战友的前进扫清了障碍,游克源和六连剩下的战士,一举冲上了597.9高地。

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其实他参军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多;甚至他还不像游克源那样,在去朝鲜之前,到过贵州的剿匪战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黄继光都是个标准的新兵蛋子。

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可以做堵枪眼这样的壮举呢?

游克源说,如果换成是自己,一样也会冲上去,钉在敌人的碉堡口。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他和黄继光这样的贫苦农民彻底翻了身,所以一直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恩。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怀有着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情,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新中国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4)

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

上甘岭之战后,游克源又先后参加了元山反击战、东海岸反登陆作战,负伤多次。但他记忆里最为艰苦的,还是上甘岭。

“在上甘岭,我们只要是没有毒的草都吃。车前草、灰灰菜,吃了很多。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没有水喝,只能喝尿。”

“最终,我们还是把敌人赶走了。”

如今,游克源便在这大山里安享晚年,几十年从未出过远门。和很多老兵一样,他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重返战场,拜祭当年的战友。

2020年,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20名志愿军老兵代表重返朝鲜。游克源正是其中之一。

老兵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参观海军某部现代化军舰,他们还去了天安门。沿途所至,他们的出现都引起了轰动,年轻的人们,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向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们致敬!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5)

老兵出席在金日成广场举办的纪念活动

在朝鲜旅行社的安排下,老兵们向金日成雕像献了花,参观了幼儿园,参观了博物馆,却没有安排他们到志愿军陵园里,去拜祭他们的战友。

70年前,他们生死与共,战友遗骨却只能葬于异乡;70年后,他们阴阳相隔,却仍旧咫尺天涯。

如今,当年的幸存者们也已经老去,但他们的故事却将永远传唱。

黄继光战斗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6)

致敬抗美援朝志愿军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