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游戏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声名远扬,但很多先见和迷思也存在已久。
迷思之一:在游戏前加上一个地名,难道是指安吉当地特有的乡土游戏?
迷思之二:不就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在任何地方都能开展的,为什么还要叫“安吉游戏”?
迷思之三:安吉游戏只在幼儿园户外才有,室内没什么可看。
迷思之四:安吉的孩子身体素质特别好,家长也好说话,所以在幼儿园想怎么玩都可以!只有安吉的园长、老师才敢这么干!
这些关于“安吉游戏”的种种说法是否属实?
让我们一起到现场,亲眼看亲耳听听安吉的孩子、家长、老师自己说,了解安吉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从而更客观地了解安吉游戏。
9个角度的体验与认知
1、形成了普惠、公平、均衡、高质量的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机制
在安吉县递铺镇凤凰山幼儿园双一村教学点,郑爱乐园长介绍,双一村是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幼儿园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村民委员会仅一墙之隔,可见村里的支持和重视程度。
双一村教学点共有12个孩子,招收当地两个村的孩子,包括从托班到大班四个年龄段;开设一个混龄班。
中心园的一名骨干教师每周会来园跟班一天,随时带来外面的先进理念;在园的教师每月参加一次大教研,相关培训也参加。
因此,教学点和乡镇幼儿园拥有同样的安吉游戏理念,设有木屋、隧道、沙坑、水池等各种因地制宜的游戏材料和设施,即使是只有四五个孩子的教学点也是一样,充分体现出公平、普惠的追求。
报福镇中心幼儿园的李园长介绍说,当地政府对幼儿园特别重视,园所的全部投入都是由镇政府的财政支出,甚至镇长亲自设计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家长也特别认可幼儿园的理念和做法。
2、撕掉高控标签、观赏性装饰
室内,没有太多装饰,也没有区域游戏标签、规则提示。
安吉县机关幼儿园的盛奕园长向我们解释,他们从2016年开始,逐步对室内空间进行整改,实现开放通透、进出方便;同时,延续户外“任何材料可在任何场地、玩任何游戏”的指导思想,迁移至室内。
室内材料按类型(如按积木、图书、材料、工具等)摆放,改变了传统的区域布局方式,撕去了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等游戏区域的命名标签,摆脱以命名、功能去束缚孩子游戏的固化思维,放手游戏。
3、让孩子有地方、有东西玩
安吉游戏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自然野趣的游戏环境,可移动、可组合的游戏材料。
户外,从选择材料、运输材料,到搭建游戏场、开始游戏、收拾整理材料,孩子们都是自主的。
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孩子们自己做选择、决定。
期间,老师没有指指点点,只是静静地观察,为孩子们拍照片、录视频。
4、相信、尊重,无处不在
比起丰富、大胆、投入的游戏状态,更让人感叹的是游戏后。
视频:安吉实验幼儿园收玩具
中大班孩子把大型游戏材料收拾完毕回班后,小班孩子戴着手套出来收拾积木。
他们虽然年龄小,还要避开哥哥姐姐们的碰撞,但搬运能力可不打折扣,搬两块,搬三块,出现了问题也没关系,在解决中又积累了新经验。
很快,积木就垒放得整整齐齐!喧闹的游戏场瞬间又恢复宁静,整齐的样子就像刚才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在章村镇中心幼儿园郎村教学点,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吃上饭,可有一个小女孩却坐在桌前画画。
老师告诉我们,孩子说要把今天的活动记录做完了再吃饭。这个小女孩平时也这样,一定要做完自己的事情才去吃饭。
果然,当她“画”完记录,就收拾好笔和纸、洗好手,搬着小椅子坐到桌子前来盛饭吃。
这里的幼儿园进餐环节都很生活化、家庭化,老师只是把餐分到每一桌,孩子们像在家里一样,娴熟地盛饭、盛菜。
吃饭时,可以小声聊天。户外活动量大,虽然饭菜简单,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吃得很香,连吃两碗饭绝不夸张,一旦吃起来,都顾不上说话。
吃完自己收拾餐具,自主、娴熟、有序、流畅,和户外收拾玩具时一样。
午餐后,孩子们开始做游戏记录。先做完记录的孩子会主动找老师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老师一边专心倾听,一边用文字记录。满满的爱、充分的信任、足够的尊重,孩子们的状态自然而稳定。
老师信任孩子,园长信任老师。
程学琴主任告诉我们:“在安吉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权力下放到班级教师。除了餐点、午睡环节固定,其他活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班级教师有权根据本班情况,灵活调整。”
5、要让老师发现儿童,先让园长发现儿童
与我们交流的每一位园长、干部,聊起孩子的游戏,游戏中儿童的发展,都滔滔不绝,甚至这里的幼儿园保教主任依然要下沉到班级,参与班级管理,做游戏的观察记录和集体分享。
凤凰山幼儿园的郑爱乐园长和章村镇中心幼儿园的许俊梅园长虽然都不是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是教育理想之坚定、专业水平之高都让观摩团一行深深折服。
6、让家长成为“真游戏”的同盟军
在郎村教学点,一位奶奶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在窗外张望。不一会儿,老师看到了,交流后让两人进到班里,看班上孩子们画画,翻了翻活动室里的绘本,最后走了。面对两位"不速之客",我们十分疑惑。
园长解释,村民想来幼儿园,只要跟门卫说一声,门卫确定他的身份是本村的村民,就可以随时带孩子到幼儿园来看、来玩。这里的幼儿园真正做到了随时对家长开放!
改变家长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曾经,家长中也有不少反对、阻拦游戏。但是,干部、园长、老师们首先接纳家长的心态,理解他们的担忧和需要。
同时,通过让家长参与游戏、观察游戏、解读游戏等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眼见为实、理解游戏,看到孩子们的快乐,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以及游戏带来的学习与发展。
7、看懂游戏,发现学习,改变教育观
看懂游戏,才能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看懂游戏,才能从容观察。
孩子游戏的时候,甚少听到老师的组织安排。在孩子身后观察、记录,是老师们参与户外游戏的常态。
关键时候,老师也会提示,但多是用问题来引起幼儿反思,而几乎听不到直接指令。
8、基于游戏,生成教学,唤醒课程意识
没有集体教学,不代表没有集体活动。为了让观摩者更好地了解安吉游戏,县机关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在户外游戏观摩后,都分别进行了集体分享的展示。
与惯常设计好的集体教育活动不一样的是,这样的分享是没有“脚本”的。安吉老师不做课前备课,而是根据当天的游戏、孩子们的记录和集体分享,进行反思性备课。
“教学的起点不应该在于教材。”安吉的幼教行政管理干部、园长、老师达成共识,将教学的起点与内容聚焦于儿童的游戏与生活,研究如何在游戏基础上,更好地生成教学、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9、基于专业核心素养,抓住教师专业成长的“真经”
在县机关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观摩团一行偶遇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华教授不顾连续开会、睡眠严重不足的疲累,依然在幼儿园的游戏现场同我们一起观察、记录、交流、研讨,乐此不疲。
在她看来,安吉的幼儿园最令人感动的是,老师们这几年的专业成长非常快。安吉游戏的实践回答了“幼儿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就是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才会爱孩子、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当放手游戏以后,安吉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发现其实孩子可以走得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远,孩子比老师更了不起。
当孩子们去解释一些科学现象时,会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而不需要老师去教给他们特定的知识。
同时,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实际上是在进一步解读游戏中的孩子。
在这样的循环中,安吉的老师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专业判断,不再那么迷信权威,也不再跟风。
安吉幼儿园提供了可贵的硬件设施、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是游戏精神的普及、课程改革的彻底、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创新。安吉游戏真正把游戏还给了孩子,并在当地形成社会共识。
“安吉游戏”不是一个班级、一所幼儿园的实践探索,而是在县域范围下发生的一场儿童游戏革命。
安吉对于我们的意义远不只是一个风景如画的生态县。这个地方的确藏着一份童真、一份执着,藏着一份对真游戏、真学习、真发展的坚定追求。
安吉游戏宣传视频,关注公众号“托育尚贤院”观看
【延伸阅读】
安古游戏是安古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简称。它是基于安县的教育生态,改革探出的一种以游戏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全新学前教育实践。
安古游戏”以幼儿的直游戏为核心,由开放的游戏环境、幼儿游戏的权、成人的支持角色三大要素构成,让幼儿在没有成人干预、充满爱和安全的环境中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边界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安吉游戏”是安吉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本土探索出的一种课程模式“安吉游戏始终坚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和以儿童为本的基本立场推进一场科学的儿童游戏实践变革。在“安吉游戏实践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教师以儿童立场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游戏空间和游戏时间,并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积极进行观察、倾听、记录与回应,进而更好地解读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内容 |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罗杰斯指出:现实的教育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而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的。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罗杰斯的教育理想中,他想培养的是“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思考又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或者“功能完善者”。这是全人教育的主旨。
相关教学观 | 学生中心教学观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一大特点,它与全人教育联系密切。该学习观是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运用于教学中而得出的,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罗杰斯曾提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治疗者的三个基本条件:(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在将这三个基本条件运用于教学中时,罗杰斯提出了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将视学生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他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该教学观将学生放到教育的中心,更好地给予学生关怀,使其无论是情感或者是意志都得到极大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发展,向着“全人”的目标前进。
对全人教育的相关看法 | “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台湾省中原大学多年来一直标举“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在西方教育学家的观点中,他们将全人教育视为以下几点:(一)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二)全人教育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三)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四)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五)全人教育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六)全人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图文资料来源 | 安吉县机关幼儿园、安吉县实验幼儿园、递铺镇凤凰山幼儿园双一村教学点、报福镇中心幼儿园、章村镇中心幼儿园郎村教学点、中外幼教博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