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方/文

摘要:黄庭坚是宋代行书四大家之一,擅行草,他更是一个将禅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文人书家。他由最初模仿周越书法到受到禅宗思想启发,以禅悟书,通过创新自成一家风貌,其草书更是开辟了中国草书发展史的新高峰。“尚韵”和“脱俗”成为他书法美学的主要特征,黄庭坚的书法激荡中见平静,委婉中见洒脱,其禅学理念的书法创作观对后世文人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佛儒禅理与自身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的书法作品格调高古、学养深厚,至今都被书法学习爱好者争相学习,为当代书家书法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黄庭坚书法 禅学思想 尚韵 脱俗

一、引言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今江西修水县人。其书法作品风格独具一格,开创了书法和禅学思想相结合的创作思维方式,其书法初期以学习宋初的周越书法为基础,后来又受到颜鲁公和怀素书法影响,渐趋形成了自己的书风。其行草作品结构外松内紧,似长枪大剑一般气势淋漓、纵横激越。《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等草书作品,点线对比强烈,充满了“禅意”与“意造”,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与学习。[1]

黄庭坚从开始接触禅宗,到中年时期皈依禅学,终其一生都与禅学结下缘分。他广泛阅览佛学典籍并且与当时一些有名的禅师如法秀、仲仁等交好,使其对于禅学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追求佛儒与书法艺术合一,以自己深厚的禅学思想创作出的书法作品风格强烈、特点突出、禅意浓厚。他的以禅悟书的思想对中国书法理论和创作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禅悟书的方式更是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范畴,为后人的书法创作模式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黄庭坚书法小故事(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研究)(1)

二、禅学思想对黄庭坚的影响

(一)“本心”的禅学思想对其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在唐代兴起后于宋朝盛行,禅宗主张“道由心所悟”,强调“本心”,把“本心”作为世间万物的根本标准。禅宗思想认为“随缘”和“顺其自然”就是人生的解脱,任何事需任其自然,不可强求,这与书法所倡导的“书归自然”是一致的。[2]黄庭坚的参禅悟道,使其书法风格蜕变的核心就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用时而激越又忽而平静的线条展示出来。

禅学中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从他的书法线条中可以看到他为人洒脱真实,从他的章法布局中更可以洞悉他内心的豁达自然。禅学思想里面“明心见性”的思维方式让黄庭坚更加坚信学问必须依靠自己的内心,要追求自然朴实。返璞归真的书法线条律动美和与自然山水为伴的真实美,最终让他的书法作品融入了禅学美。[3]

(二)“顿悟”的禅学思想对其书法的影响

黄庭坚行草书法融合的禅学思想里面的“顿悟”之思,充分展现在书法线条的波荡变化之中。他的草书作品中行气的大开大合与任意自然,长剑长枪般的线条随意挥洒,更是从“群丁拔棹”中“顿悟”而出,从而显现出“韵胜”的书法境界。随后他在《书自作草后》一文中写道:“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其中的“三昧”就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心情平和,不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从此能看出这是他“顿悟”之时将书法创作与禅学思想相融合。他通过对外物的感知,经过禅学思想的融合,抛弃了外在事物的束缚和人情世事的羁绊,用笔墨幻化出激越丰富的线条与自由洒脱的章法意境,这种自由创作状态是他在灵感到来时候的“顿悟”所得。黄庭坚深谙老师苏轼的书法风格,并以此为喜,推崇书法偏重写意,在学习禅学思想加以理解后,自身书法更得以“顿悟”,成就了他书法作品融入禅学思想后的自然状态。自此,他的草书作品更呈现出“顿悟”后的自由烂漫、姿态万千和超然脱俗。[4]

黄庭坚书法小故事(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研究)(2)

三、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的解析

(一)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的“尚韵”特征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有“尚韵”的特征,他说苏东坡的书法“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和“笔圆而韵胜”都是他重视的作品里“尚韵”的体现。他的内心就是要求书法要超越法度的羁绊,追求真实的自我。由此,黄庭坚认为“二王”书法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韵胜”,不仅是技法的熟练运用,更是将禅学思想融合到了书法艺术当中,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展现了晋代书法的风韵和性情。黄庭坚以禅学论书法,用人韵谈书韵,用书法提高人品人格精神。他在自己的书论和题跋里面多次提及“尚韵”的概念和思想,不仅如此,他在书法创作中也采用了“尚韵”,强调书法要有自己的情趣和意境,要有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领悟体会,[5]以及别致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内涵。黄庭坚用“尚韵”的标准来强调书法艺术家的修养,这与禅学思想中的“顿悟”和“本心”不谋而合。在禅宗哲学里面讲究“顿悟”“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等佛理观念,在一定层面上,此种含蓄又舒缓的禅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他的书法创作模式。[6]

黄庭坚认为书法创作之人要随心而发,不能因为法度的束缚而停滞不前。创作者应该追求自身风格的丰富性和鲜明个性的突出性,用激越的线条和纵情的笔墨组合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书法作品要含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素养。黄庭坚不仅是完整统一了书法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尚韵”作为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标准。黄庭坚在强调文人书家的学识修养和人品胸怀之余,更加追求书法和禅学的统一。[7]唯有这样,才会在有限的线条和章法布局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的书法作品才具有更高更强的表现力,才能达到“韵胜”的境界。

黄庭坚认为书法美的境界是“韵胜”和“脱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是由自身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相互激荡而成。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强烈的情感支撑。书法大师张旭和怀素都是喝完酒后作书写字,才使自己进入到忘我的状态,写出的作品才畅快淋漓,有如神来之笔。但黄庭坚进入创作佳境时并不是靠喝酒这样的物理手段来激发内心的情感,他是靠内心的学术涵养和参禅悟道获得的灵感,然后再肆意挥洒。黄庭坚的书作一切都是从心境出发,提笔将内心的不平、苦痛和悲愤渲染开来,转化成为一种顺其自然、无为而为、平淡恬静的豁达情怀。他坚持认定书法本应天成,不必多加修饰。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在结构上中宫紧收,四周延伸放射,既能“密不透针”,又像“疏可跑马”,给人以张弛有道却疏密得当、刚柔结合又自然舒适的审美之感。这样的作品气息豪放又不失精致,粗放之中又内含秀美。他的草书作品既有大开大合、跌宕纵横的豪迈,又有顺其自然、从容优雅的淡然,是书法技能与禅学妙理的完美结合,开启了草书书写的新篇章。

(二)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的“脱俗”特征

黄庭坚书法里面另外一个重要禅学思想就是“脱俗”,禅宗思想里面明确规定了禅法就是以“无念”为宗,以“无相”为体,以“无住”为本。禅宗思想提倡排除一切杂念静下心来修行,不执着追求各种各样的名相和事物,对事物不要有固定的看法和见解,要随势而变,灵活应对。这些禅学思想重点强调了书法创作模式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这些都为黄庭坚书法的“脱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8]黄庭坚针对当时文人墨客争相模仿晋唐书法导致作品千篇一律的局面,发出“脱俗”之音,要求写书法之人不要一味仿古,因为“古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他在自己的书论《兰亭》中说道:“《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黄庭坚表明书法传作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有创新精神,不然终是“随人作计终后人”。[9]一定要吸收大家之精髓,内化于心,真正做到“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正是朝着“脱俗”的方向前进,特别是其草书作品《诸上座帖》。《诸上座帖》用笔的连贯少,线条却沉实凝练、动静相宜。另一幅草书作品《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章法布局不仅错落有致,而且大方自然。黄庭坚用平和的心态创作出激越万千的作品,灵活驾驭住书法线条的随意变幻和错位聚合,这些都是他书法作品“脱俗”特征的重要体现。他把追求个人风格和强调个性纳入书法审美“尚韵”和“尚意”的范围,这与他自身丰厚的禅学理论储备是有密切联系的。

“尚韵”和“脱俗”的禅学思想规范了黄庭坚书法的创作理念,使他在理解禅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激昂自由的书法创作,笔触畅快,酣畅淋漓。在北宋书法想要追求超越前朝古法之时,黄庭坚从禅学思想里领悟出的“尚韵”和“脱俗”之法,无疑给当朝的书法创作理念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立新破旧的精神动力。

黄庭坚书法小故事(黄庭坚书法禅学思想研究)(3)

四、结语

黄庭坚书法独具一格,开创了书法和禅学思想相结合的创作思维方式,其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黄庭坚书学思想和创作理念对我们当下学习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黄庭坚书法中融入的禅学思想,从他最初模仿前辈书法家周越,到后期转益多师,不断将禅学思想 “尚韵”和“脱俗”融入其作品创作中,追求禅思与书法合一,以自己深厚的禅学思想创作出风格强烈、特点突出、禅意浓厚的书法作品。黄庭坚的行书作品波荡起伏、自然洒脱,独创的“震颤”笔法更是为后世书家所称赞,位列宋朝行书四大家之一。他的草书作品《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等,点线对比强烈,充满了“禅意”与“意造”的创新。结构外松内紧,似长枪大剑一般气势淋漓,纵横激越,达到了中国草书史的又一高峰,为后世草书的草法和字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至今仍对当代书坛行草创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囡楠.黄庭坚书法美学中的禅宗特征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9(04):16 3-165.

[2]纪祥.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J].大众文艺,2009(24):80.

[3]刘佼佼.黄庭坚的书画审美趣味[J].艺海,2014(12):91-92.

[4]王飞.略谈老季的书法[J].书画艺术,2013(04):45-49.

[5]何薇.“以禅论书”——黄庭坚书法的美学意义[J].艺术科技,2015,28(03):90 73.

[6]余涛.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之管窥[J].大众文艺,2013(22):90-91.

[7]吕金光,于洁.论黄庭坚禅宗心性论及其书学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72-77.

[8]陈善巧.黄庭坚入蜀及蜀中创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9]孙夕媛,纪祥.明代书坛对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阐释[J].大舞台,2013(06):75-76.

(孟云飞转自《参花(上)》 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