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太大了,地名太多了,本来想分几期做地名给大家,但担心不集中,大家不好收藏。做一期又太长,于是分两期,上下两集。在这个集合中,篇幅所限,就不说这些村圩具体属哪个镇了,主要说名字的来历。我选择的地名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看上去就搞怪有趣的,第二种是现名和原名的更替有故事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牌坊圩:相传清光绪年间,荔枝坑村有百岁老人去世,村民为之建宽8米、高3米的百岁坊,后称此地为“牌坊”。民国期间牌坊被毁。1970年长岭车站建成,在此设供销社、储蓄所等,这里便成为圩场,农历三、六、九为圩期,交易以农副产品和耕牛为主。

官埇:埇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地名,原意是小土堆,后来代表“村”的意思。这个“官埇”与当官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因缺水、地旱,最早被称为“干埇”,后村人嫌这名不好听,改为“官埇”。

梧桐根:这个名的来历更加让人想不到。该村本叫“黄桐根树仔村”,村民是从吴川迁来的,因此改名为“梧桐根”。“吴”与“梧”谐音,加木旁取根深叶茂的意思。

谢下:如果你以为这条村主要姓谢,那就错了。这条村本名“茨桐根”。据《石城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村人杨钦官至翰林院编修,有功于朝,于是被皇上赐鞋一双,这条村便改名为谢鞋村,后来简写为谢下。谢下村的荔枝远近驰名,村所在的谢鞋山已成为廉江知名景区。

金鱼塘:很美的名字是吧?其实这里以前叫“平坡村”,后来因为池塘多蟾蜍(癞蛤蟆),下雨天叫个不停,俗成“蟾蜍塘”,改为现在这个名完全是因为好听。

查找廉江市带糖的地名(趣谈廉江村圩地名)(1)

栏塘:原名很难听,叫做“烂塘”,估计是因为有烂泥塘的缘故,后为了好听改为“栏塘”。这条村的腌黄瓜特别好吃。

族山:这条村最早的名字也难听懂,先是叫做“狗头埇”,后因为居民迁村西,改名为“中间埇”,然后又迁到李族后山,最后改为“族山”。

龙窝:因附近尖峰岭山势如长龙,山脚又有水窝如镜,其实是一口水井,所以叫这个名。

良龙山:并不是因为在一条龙形的山脉,而是因为这条村之前的宋姓始祖,名字叫良龙。

燕山、鹤岭:都是因山形而起的村名,一个山形如飞燕,一个形状像仙鹤,可见廉江多山。

石云:这条村因为有石坟,原来叫“石坟村”,后因为不好听,在清末时改为“石云村”。

灯草:据本村张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于明成化年间从韶州翁源县迁到这里,因所居住的竹头角、下低角之间盛产灯草,所以叫这个名。

苏州垌:村名由来有两个说法,一说因羡慕苏州美景,二说曾经有苏、州两姓氏迁到此居住。你信哪一种?

鹤地:说起这个名,湛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鹤地水库就因这条村而得名。说法有三种,一种是说地形像仙鹤。第二种说法是,廉江还叫罗州城的时候,曾经开办学堂 ,客家话“学”与“鹤”同音。第三种是说这里生态环境好,常见仙鹤出没。

查找廉江市带糖的地名(趣谈廉江村圩地名)(2)

鹤地水库雕像

榕树圩:常有人问我,榕树妹是廉江人,是不是来自于石角榕树?石角镇原有一棵大榕树,因它而产生了多个地名:榕树圩、榕树庵,榕树小学等。

丰满圩:原名“银赐福”,别名“牛四勿”。讲白话的都知,“银赐福”是“牛四勿”的谐音,原因应该是这里曾是牛市。为啥改为丰满?不得而知。

大旺垌:原名大王垌,因为有“大王庙”的原因。大王庙应该是罗侯王庙,因平定海盗受世人景仰,罗侯王是廉江人。

丹斗:该村之前有邹姓独居于此,最初叫“单邹”,后谐音为“丹兜”,难写又难记,建国后改为“丹斗”。

木马:跟电脑木马病毒没关系,因为村地形似木马。

良岸 :良好的口岸?错,因为之前有人姓梁,原来叫做“梁岸”,后来改成这个名好听点,通用点。

野鸭塘:这个顾名思义就能理解,廉江有山有水,该村的村前大塘草木茂密,常有野鸭出没。

油房:该村是建鹤地水库时迁到这里的,据说以前有油房。个人建议,不如改为“有房”,肯定受欢迎。

横石:村东有大石横卧,所以叫这个名。

良垌:垌就是田的意思,意思是良田。良垌圩之前叫“新圩”,后改为这个名。

上阁垌:最初是李姓居住在这,原叫“李旧村”,后来该村向上移到田垌的坡地上,美其名曰“上阁”。

白甲港:因为鸟多,原来叫做“白鸠港”。后来因为“鸠”不好听,鸠酒还是一种毒药呢。1931年村人陈信材建议改为“白甲港”。

白塘:不是因为有人姓白,跟白糖也没关系,只是因为村中渔塘多,曾叫称“百塘”,后嫌太夸张,改为“白塘”。

米贯:原名“米罐”,取五谷丰登、米粮满罐之意,但罐字太难写,于是改为现在这个名。

苑瑶:名字好美?改的!以前因为村边有碗窑数座,最早叫“碗窑”,后嫌不好听,改为现在这个名。

贵墩:因田野中有土墩,如鹤立鸡群,加个贵字好听。墩南为南贵墩,墩北为北贵墩。

蒲苏:此地盛产蒲草,冬天枯萎,过完冬即复苏,取兴旺发达之意,所以叫“蒲苏”。

合水圩:因为山头河与黄桐根河汇合于此,所以叫这名。

秀干垌:以前的名字不好听,因为后岭扫帚木多,称“扫杆垌”,后来改为“扫干垌”,最后谐音改为“秀干垌”,好听一点。

崇山:知道”崇山峻岭“这个成语吧,崇山就是指高而大的山,该村的村岭就是这样的山,所以就起了这个名。

湍流:西溪、东桥、良田三条河流在村西北汇合,水流湍急,所以起这个名。

象路:古时候附近有象群,为捕捉大象,猎人在其出没的路上设陷阱,所以叫这个名。廉江未开发之前,遍布猛兽,这可是真的。

查找廉江市带糖的地名(趣谈廉江村圩地名)(3)

篁竹:原名凤竹村,据说原来有篁竹林,为凤凰所栖,所以改成这个名。

平坦圩:原名居然叫”坡头圩“!与人家”世界都系坡头圩大“的坡头圩同名,只能改,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改为这名,农历三、六、九为圩期。

那梭圩:“那梭”是古越语,意思是沙田。该圩建于清代中叶,为廉江、化州、遂溪诸县边境闹市。

三大汉:传说最早居住在此的人有三子,皆能文能武,武功尤其过人,人称为“三大汉”。

丰背:因为村后峰峦重叠,初名“峰背”,建国后改为简化名“丰背”,方便老百姓书写。

坡头:这是廉江的“坡头”,与坡头区没关系。原名长生树,坡圩(平坡坦圩)建成后,村以圩名。

杨梅埇:原名“葵树根”,后村民为纪念祖居地杨梅,改成这个名。埇原意是小土堆,古时候是跟“村”一样的单位。

鹤山:因为村后山林白鹤聚集,所以得这个名。1944年底,廉江、化州、吴川边境起义时,鹤山是中心地点,村北山上建有烈士墓。

瓢竹:昔日此地竹子丛生,风吹竹飘动,所以叫这个名。村民精于打铁,手艺灵巧,远近闻名。

安铺:其实原来名字很丑,因为街道狭窄,铺户阴暗,原名叫“暗铺”,清嘉庆年间改名为“安铺”,由于交通地理位置重要,是商业重镇。人口众多(13万多人),环境狭挤,卫生不容易搞好,1885-1949年期间,多有鼠疫发生,曾列为“世界第二鼠疫区”。安铺镇现在已没落,安铺老街成了旅游景点,也是一条集聚廉江小吃的美食街。

查找廉江市带糖的地名(趣谈廉江村圩地名)(4)

安铺老街上的美食

山高棚:原为灌木茂密、猛兽出没之地。人们在这里开山拓荒时,必须搭高棚居住,否则会有被猛兽吃掉的风险,所以叫这个名。

坡贞塘:因村中有口静水塘,所以叫“坡静塘”,后改为白话谐音的“坡贞塘”。

三墩:这是廉江的”三墩“,不是徐闻的”大汉三墩“。据传村地为安铺河日久冲积而成,中间有三个小墩,所以叫这个名。过去,林姓居上墩,名“上三墩”;莫姓居下墩,名“下三墩”,合称“三墩”。

久受埇:原名”狗头埇“,后白话谐音改为“久受埇”,讲普通话的人理解不了,哈。

牛皮塘:跟小孩子们爱吃的“牛皮糖”毛关系没有。因为村着有两个水塘,青苔很多,冬季苔韧如皮,所以得了这个名。村里人擅长做米籺,美味可口。

吉新:看着这名挺普通新潮,其实原来不叫这名。因为地处九洲江畔,雨季水势湍急,初名“急水仔”,后雅称“吉水沚”,土改时改作“吉新”。

茂桂路:听着还以为是茂名到桂林的路,其实完全无关。因村处大围中心,邻近成民放牛必经过此地,所以叫做“牛过路”,因为不雅,后又改成“茂桂路”。

珠盘海:好有诗意的名?其实原名比较土。因村有天后神庙,庙前有海滩,最早叫“泥婆海”,后来觉得不雅,改名为“珠盘海”。

乙槽:难道还有甲槽?其实不是。因村中有大水冲成的弯曲槽,原名“郁槽”。我的天!繁体字的“郁”你知道有多难写吗?为了老百姓方便,改成只有一个笔划的“乙槽”。

三股塘:原为冯姓所居,名“老冯村”。后因村边有一口长塘,与邻村三股均分,改成“三股塘”。

六格:难道还有七格、八格?其实不是,原名“牢隔”,不知是不是跟牢房有关,听上去不吉利,所以改为“六格”。

牛肝水:这名不如不改。以前因为村前田地长年水不缺,原名“无干水”,后改为“牛肝水”,更加莫名其妙。

央村:表面看没啥特别,但来历真的意想不到。这村最早是翁姓,叫“翁村”。清雍正年间,取谐音改为“雍村”。但村民实在不会写这个雍字,人民公社时便改为“央村”。

关塘:姓关人家的水塘?并不是。因为村东有塘,盛产蒲草,蒲草又称菅草,所以叫“菅草塘”。菅字念“奸”字音,不好听,又改后简单改为“关塘”。

查找廉江市带糖的地名(趣谈廉江村圩地名)(5)

农村晒干的蒲草

良村仔:此地树木茂盛,树荫遮日,行人多在此乘凉,最早名为“凉村仔”,后又改为“良村仔”。

豆豉:原名“下坡仔村”,后来因为村里有制作豆豉的传统,所以改名,推广本村特产,不错。

苏干山:村后山盛产制作扫把的灌木,原名“扫杆山”,用白话谐音改为“苏干山”。

青水:原村在水车埠头,名“车水”,因为感觉不雅,改名为“青水”。

排里:这名字的意境很美。从前九洲江上捕鱼竹排长达一里多,“小小竹排江中游”,因此而得名。排里桥是九洲江上最早通车的公路桥。

谭福:廉江有两个谭福村。一个在横山镇,因为在一口大水塘的北边,原名“塘北”,后来改名“谭福”。另一个谭福村在高桥镇,最早是林姓人居住,叫做“林福村”,林姓迁出后改名“谭屋”,1958年改为“谭福村”。这条村才是一条真正的谭姓村,有一位90多岁抗战老兵叫做谭学坚。

营仔:相传明朝时曾在此驻兵,安营扎寨。清朝中叶,山脚、窑头、波螺埠等村人在此开店,慢慢的船只来往频繁,渔民聚居多,遂成集市,叫做“营仔圩”。

下洋圩:看名字还以为是徐闻那个“下洋”,与田有关?才不是。相传明末有一老年夫妇从福建来此定居,男姓杨,女姓夏,为人勤劳善良,得人好感。于是人们用“杨夏”作地名,民国初年改为“夏杨”,后来简化成“下洋”。农历一、四、七为圩日,鱼虾上市多。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其实很多地名村名的改变,都有历史渊源,由繁而简,方便老百姓记忆和书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由于篇幅有限,廉江奇葩地名解析的上集就先到这里,欢迎关注即将推出的下集。说实话,这一系列文章写得很辛苦,除了反复比对各种资料,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路,写得生动有趣,确实有一定难度,觉得纵横哥不容易的就点个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