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基于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始终坚持政策推动、龙头带动、人才驱动和市场导向的工作实践,泉州文化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

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基于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始终坚持政策推动、龙头带动、人才驱动和市场导向的工作实践,泉州文化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

据了解,2018年泉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初步预测为392.81亿元,比增15.1%。

产业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泉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与发展专项规划》《泉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等政策发布,为全市各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规划。同时该市还针对具体领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等5份综合性政策和《关于推动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试行意见》9份行业性政策,为文化产业特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工业设计、广告、动漫、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超7亿元,有效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文化企业。

主导产业发展日趋繁荣

“十二五”以来,泉州市通过强化市场在文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文化企业不断涌现。据了解,泉州市现有不同规模的民营文化企业近8000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产业主营收入超1000亿元,增长13.4%,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企业近20家。其中,顺美陶瓷、鼎立石雕、金佰利包装、新唐信家居、艾派国际、恒盛玩具、亚伦集团等文化企业,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工艺美术业发展势头强劲。泉州市工艺美术产业基础雄厚,行业门类齐全,产品涵盖陶瓷、石雕、玉雕、木根雕、藤铁、香制品、树脂、珠宝首饰、漆线雕等 37项技艺品种,已逐步形成 “雕刻工艺”“陶瓷制品”“藤铁工艺”“香制品”“树脂工艺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并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

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工艺制品企业6000多家,完成销售产值1021.77亿元,出口交货值464.49亿元,成为泉州市7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和福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和出口基地。

出版印刷业龙头作用凸显。“十二五”以来,泉州市按照低碳、低排放、高效、高产出的要求,依托晋江、石狮和中心市区三大产业园区撑起绿色印刷产业高地,并积极延伸印刷产业链,重视产业链高端环节建设,有效吸引了一批纸业集团、设备、油墨、材料销售公司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生产加工、物流服务、技术研发、机械制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产业基地。2018年,泉州市印刷业实现总产值160亿元以上,培育了近50家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企业数和产值占福建省三分之一多,居全省首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印刷产业链。

动漫游戏业闯出新路子。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泉州传统产业为动漫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近几年来,动漫助力泉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了功夫动漫、熊仔动漫、咭咭豆、小童猫、嘟嘟伦动漫等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企业。这些企业制作的《小童猫》《梦想总动员》《燕尾侠之重装出击》《可可乐乐之童趣乐园》《杰米熊》《卡西龙之寻龙记》《小玩皮》《燕尾侠》《爵士兔》等一批高质量动漫作品相继在央视少儿频道和金鹰、优漫、嘉佳、卡酷少儿等卡通卫视播出。同时还承接着三只松鼠、特步儿童、来一份、贝贝依依等全国性的龙头品牌业务订单,凸显出泉州动漫作品的质量、创意水平稳步提升,扩大了泉州动漫的产业自主品牌影响。

文化创意业转向融合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具雏形,拥有工业设计、茶文化、香道文化、石材文化、艺术表演、娱乐餐饮、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等多种文化创意形式,有效将文化创意产业嫁接传统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共振效应凸显,催生了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了纸匠股份、大魏文化、亚伦集团等一批创意企业。

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泉州市培育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园区,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作为国家级海西广告园,泉州领show天地文创园入驻企业410家,吸引8000多名80、90后年轻创客在此创业就业。源和1916文创园入住220家文创企业,园区已有国家级私人博物馆1个、省级文化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示范基地3个,上市公司3家,初步将其发展成集创意设计、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颇具规模的复合型文创园。晋江市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文创研发”“互联网 ”和“创新创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已建成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海峡青年创客坊、尚之坊创意园、粉丝经济文化产业基地等多个子园区,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企业、机构155家,聚集各类人才逾1500名,致力打造成为设计外包基地、创新人才高地、青年创业圣地。

据介绍,目前泉州拥有17家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11家列入了福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备案名单,2家文创园区获评4A级旅游景区,2家文创园区3A级旅游景区,共入住文化企业17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工业美术、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为重点,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催生了诸多新型文化业态,并初步建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业孵化、版权、技术、信息、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平台,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扩大

近年来,泉州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供给力度,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持续发力,通过推动扶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系统工作,鼓励创作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拓展。“十二五”以来,泉州市以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举办“欢乐泉州”、“到人民中去”、文艺公益“门诊”和常态性诗歌朗诵、艺术展示等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内容不断拓展。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2万场以上。实施戏曲振兴工程,设立每年500万元的戏曲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创作大型木偶戏《勇者传奇》、南音《素馨花》、梨园戏《新编御碑亭》、戏曲《丝织虹桥》和《烽火佳人》等泉州优秀传统戏曲演艺项目。

新兴文化产品供给层出不穷。在保证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供给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泉州市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动漫等新兴业态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推动设立“创业孵化 运营投资”模式的动漫产品展览交易中心,打造动漫产业化互联网平台。目前,“动漫网”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发行渠道,世茂原创IP动画《灵石茂险王》正陆续在全国各大少儿卫视开播,石狮茂险王主题乐园作为全国首座原创IP主题乐园于2016年9月开业。立足泉州文化历史资源,组织制播电影《憨爸》《深流不息》《战缨》《活水》《七十二》等,网络剧《本元》,综艺节目《长大之前去旅行》、《新声有范》等一批重点影视精品。高清互动云电视平台,集客类业务占广电网络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升至近25%。

文化创客空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以认定19家市级众创示范空间和17家市级众创空间名单。其中星期YI创客空间、灵感文化公社等9家被认定为福建省众创示范空间。创客领SHOW、知识产权创客家园等6家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获评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丰泽领SHOW天地文创园、鲤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石狮星期YI创客空间、晋江五店市,以及浦西万达、东海泰禾、中骏世界城等为中心的文化消费商圈。

文化消费机制持续创新。创新文化消费机制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扩大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条件。2016年以来,泉州市结合市民文化消费特点,开发推广泉州文化惠民卡,致力打造文化消费新名片。目前,泉州文化惠民卡已完成软件技术开发及文惠卡商城、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推广应用,共签约8大类文化商家(企业)3000多家约20000款产品,同时开发惠民电影票务平台、字画定制平台和文创大师视频展销平台、残疾人手工艺品定制平台,发展近20万个会员,线上线下累计成交量达3000多万元,探索出一条“互联网 文化消费”新模式。

“到2020年,泉州市将形成以创意设计、工艺美术、包装印刷、文化旅游为引领,以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演艺娱乐为支撑,与国家海丝文化战略、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高度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改办主任许旭明表示,力争产值亿元以上文化企业达250家以上,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12.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者: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