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木老师

清华四个字校训(如何理解清华的校训)(1)

清华大学

清华的校园文化既有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今天的清华已经不是历史上的清华了,以1949年为界,前后完全是两个清华。1949年前的清华,当时的校长梅贻琦是要把清华建成东方的哈佛,也就是文理兼融并蓄的大学,文学院、工学院、理学院都很全,是一个大师荟萃的地方。1949年以后的清华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工科学校。所以从学科结构上来看,这也不是同一个清华,不能用同一种核心精神来概括这两个清华。

我比较喜欢1949年以前的清华,不是特别喜欢1949年以后的清华的这种风格,但是到1984年以后又好了一些,综合的布局慢慢恢复了,现在的清华也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工科学校了。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易经里的话。我听一个老先生说,这八个字是拿来概括一个中国人的人格的。我个人认为自强不息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考进清华就是自强不息的结果。但考进清华以后,有人是成功的,有人是不成功的,都是自强不息的人,为什么就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呢?这就要说到“厚德载物”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觉得“自强不息”是容易做到的,但“厚德载物”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需要岁月的积淀,需要你整个人都沉下来。也有一些人很“厚德载物”但却并不“自强不息”,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这就需要一个平衡,但是在两者之中,我觉得“厚德载物”更难做到。

“自强不息”好像是君子独善其身,自己努力去达到一个目标,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你毕竟是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子和行动的。而“厚德载物”则是一个你和周围的人动态交互的过程,是一个“兼济天下”的过程。完善了自己以后,你还必须“厚德载物”,把整个大地都承载起来,把你的热量传播出去,这是比较难的。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清华四个字校训(如何理解清华的校训)(2)

清华大礼堂

所以说清华的校训非常好,它概括了一个成功的人应有的两种品格。另外,我最喜欢的清华的校园风格是它的建设性。李敖在清华演讲,他说:“我劝你们年轻人不要做自了汉。”所谓“自了汉”就是光顾着自己爽就行了。清华人最好的一点就是有建设性,当我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解决它,怎么去改变它,这是很好的。

但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做事情很机械化,灵活性不够,人文关怀也不够。这个环境也过于打压个性,比较追求共性与和谐,辩论较少,这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很好。

清华的辉煌历史无非来自两部分校友,一部分校友是建国以后工科的那些“两弹元勋”之类的人,另一部分人就是1949年以前的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在1949年以后的清华已经很少了,我们能想像出来的人,包括杨振宁,都是1949年之前的清华学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