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愤: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而作。(感觉韩非子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常常只看到事情和人的阴暗面。也经常把历史上有名的贤人,说成很阴暗的人。这或许和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吧。韩非子果然是帝王之书)

说难中寓言: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2、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3、故绕朝(秦国大夫)之言当也,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

4、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典故解读:1、郑武公想要伐胡,就先把女儿嫁给了胡王来迷乱他。之后又故意问群臣说,他想对外用兵,可以攻打谁?大夫关其思说可以伐胡。郑武公假装很生气的把关其思给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的兄弟之国,你说攻打胡国,是什么意思呢?”胡国的国君听了,就把郑国当成和自己国家亲近的国,就不对郑国防备。然后郑国就突然袭击胡国,把胡国攻占了。(关其思这个炮灰做的亏啊!郑武公为了政治利益,亲人、大臣都可以用来做炮灰啊)

2、第二个较简单,此处解读略

3、绕朝这个典故,字数虽少,但信息量挺大的。

首先,绕朝是春秋时秦国时的一个大夫,这个典故的背景是:晋国有个大夫,姓祁,名士会,他因晋国公子雍(晋文公重耳之子,襄公的庶弟。在秦国为人质)的事情,流亡到秦国无法回晋,在秦国对晋的战争中,他用计谋使秦国取得了胜利。

晋国因为士会流落在秦,怕他会对晋国造成威胁,于是晋国的六大家族就开会商议对策,后来就决定让人诈降秦国,然后想办法把士会带回来。

晋国人的计策得逞的时候,士会和诈降的晋人要离开秦国时,绕朝就到士会跟前说,并不是秦国没有聪明人,只是秦王不用我的意见罢了。来说明他看破了晋人和士会的计划。

士会回到晋国后,秦康公如约也送还了他的妻子家眷,士会感激,就写信称谢,并劝秦康公息兵养民,各保四境。康公同意,由于,秦晋二十多年没有战争。

但士会因惧怕绕朝的才能,就派人在秦康公面前陷害他。致使秦王杀死了绕朝。所以韩非子说晋国把绕朝当成圣人一样看待,而秦国却杀了他。(其实这个故事很长,细节很多,此处只能大致表达一下)。

4、第四个故事是弥子瑕和卫灵公的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弥子瑕一定是个美男子,深得灵公的宠爱,数次违反国家法律,都被卫灵公找出好的理由,帮他掩饰过去。但后来弥子瑕色衰之后,卫灵公又翻出来所有的老账和他一起算。

这里举出的例子是:一、弥子瑕的母亲生病了,别人半夜时捎信给他。当时弥子瑕因急着母亲的病,就驾着君王的车回了家。按卫国法律,私自驾国君的车,是要被断足的。卫灵公知道弥子瑕私自驾他的车,不只是不责罚他,还说他孝顺,为了急着探视母亲的病,把断足的刑罚都不顾了。还有一次,弥子瑕和灵公一起在果园里游玩,弥子瑕随手从果树上摘了个桃子就吃,吃了两口,他觉得这个桃子很好吃,就把吃剩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高兴的说:“弥子瑕多爱我呀,他不顾自己喜欢,把好吃的桃子给了我。”

等弥子瑕年老色衰后,不小心得罪了卫灵公,灵公于是就责备他说:“你曾经没经允许就驾了我的马车,还曾给给我吃你吃了一半的桃子。”

所以说,弥子瑕前后的行为没有变化,只是因为君王对他的爱憎变了,以前他那样做,卫灵公看到的是他的贤,后来不喜欢他了,同一件事,看到的就是他的罪。

韩非子用这些故事来说明向君王进言的难度。弥子瑕在史书中的名声似乎不怎么好,被称为君王的狗。或许他就是那种所谓的小忠,只忠于国君,处处讨国君开心,却并不把国家的安危祸福放在前面。

韩非子短小的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韩非子中的典故及寓言故事之9(1)

弥子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