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1)

鬼谷子说,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说话都希望被人接受,做事都希望把事情做成。

经常听人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而对有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他奔向理想的脚步,他总是能把各种不可能变成现实。在他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困难二字。这个人,就是东汉战神耿弇。

耿弇在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名列第四,但如果单论打战的艺术,则可以名列第一。光武帝评价他军功可与西汉开国战将韩信平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传奇故事和影视作品中,为什么讲韩信的比较多,而讲耿弇的比较少呢?因为韩信的一生比较有争议,自带话题热度。而纵观耿弇辉煌的一生,则完美地像开挂一样,开场之后就一路高歌猛进,青年得志,晚年善终,经历过许多波折都安然无恙,轻松走上人生巅峰。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耿弇的经历十分值得效仿。因为耿弇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战胜困难、立功立事必备的四大优秀品质。普通人只要读懂了这四个要素,就能一定掌握成功的秘诀。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2)

一、成功的第一要素:远大的志向

耿弇的父亲耿况,曾与王莽堂弟王伋同学共同学习老子的道术,后为朔调连率(即上谷太守)。耿弇少年时很好学,学习他父亲的学业,由于经常看到郡尉考试骑士,建立旗鼓,练习跑马射箭的武功,因此对将帅之事十分感兴趣。

我们知道,古代写史书是十分吝惜笔墨的,为什么史书要专门记述耿弇的父亲学习老子道术呢?我们也像史官一样埋个伏笔,看完后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后汉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

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

从这个简短的介绍可知,耿弇少年时期就学习了道家的道术,并立下了成为将帅的远大志向。《老子》是道家经典,是帝王之术。生逢乱世,耿弇从小就立下出相入将、治国安邦的大志,这为他未来英雄的一生定下了最深厚的基调。

更始元年,刘玄建立更始政权,派遣将领占据各地,其中有人凭借权势撤换了一些郡县的太守县令。耿况因是王莽任命的官员,心中非常不安,于是派命21岁的耿弇去朝见刘玄,以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耿弇从上谷南行至宋子县,恰好王郎冒称自己是成帝的儿子子舆,在邯郸起兵,耿弇的从吏孙仓、卫包在路上共同谋议说:“刘子舆是成帝的正统,不向他归降,还远行到哪里去?”

耿用手握着剑柄说:“刘子舆是个欺骗蒙混的贼子,最终要成为投降的俘虏。我到长安,向朝廷叙说上谷郡和渔阳郡的兵马状况,回去后征发能冲突军队的骑兵,用来践踏那些乌合之众,犹如摧枯拉朽一般。你们没有择主而从的眼光,灭族之祸不远了!”孙仓、卫包不从,俩人去向王郎投降。

而就是这一次“进京述职”,开启了耿弇辉煌的军政生涯。

耿弇的志向是平定天下,在他的心里,只有能一统天下的雄主,他才愿意舍命追随。于是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3)

二、成功的第二要素:卓越的见识

能立大志的人很多,但最终成功的却很少。我们从21岁的耿弇踏出家乡的第一步,就能看出其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

耿弇在路上听说当时大司马刘秀在卢奴县,就北上晋谒,刘秀留他为门下吏。为建立功业和取得信任,耿弇请求让他回去发兵,以平定邯郸。刘秀笑着说:“小小年纪竟有大志啊!”因此数次召见他并加恩慰。

天下不可能谁都成为顶级领导者,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可能是领导者,但是进入更大的领域时,则要看一看自己适合当君王,还是适合当丞相。

很多人自己成为不了领导者,但是,能发现并矢志不渝地紧跟着领袖,进而共同创造伟大的事业。所以,发现明主也是一种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见识,这是一种十分优秀的素质。

刘秀起兵初期十分窘迫,势力并不大。人家是马背上打天下,而刘秀是牛背上打天下。新莽末年,刘秀与兄长刘縯在舂陵起兵反莽,兵少将寡,装备不足,初期都是骑牛上阵的,直到杀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因此被人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而年轻的耿弇,支身投奔刘秀,一眼就认定了刘秀是能够荡平豪强,统一天下的雄主,并终身跟随刘秀浴血奋战,建功立业,这种远见卓识非同寻常。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4)

为应对刘秀的进攻,王郎悬赏擒杀刘秀。迫于形势,刘秀准备南归,耿弇劝阻说:“如今兵从南方来,不可以南行。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同乡;上谷太守,是我的父亲。征发这两郡弓箭骑兵一万人,王郎就不值得忧虑了。”

刘秀的属官和亲信都不肯,说:“人死了,头还要向着南方,为何向北进发入人囊中?”刘秀指着耿说:“这是我北路的主人。”不过刘秀等人,依然还是往南走了。

蓟中之乱时,耿弇与刘秀失散,于是就向北逃到昌平,回到他父亲耿况那里,趁机劝说耿况攻击邯郸,归附刘秀。

耿况派寇恂前往渔阳,约同渔阳太守彭宠发兵支持刘秀。耿弇、寇恂、景丹率上谷兵与吴汉所率渔阳兵会师南下,沿途击斩王郎的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人,攻取二十二县,在广阿追上了刘秀。这时,刘秀正在进攻王郎,见二郡兵马前来非常高兴,于是封耿况为大将军、归义侯,耿弇、吴汉等人皆为偏将军。此后,耿弇等人随刘秀攻克邯郸。

刘秀在河北连战连胜,更始皇帝刘玄见刘秀名声越来越大,对他产生疑忌,于是遣使者立刘秀为萧王,令他罢兵率领部下将士回长安,又派遣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企图瓦解刘秀在河北的势力。

刘秀这人比较光明磊落,一生中基本上都是用阳谋,所以当时就计划回长安复命。

耿弇就劝阻刘秀说,更始政权目前君臣淫乱,已不得民心,不久即会倒台。不如您自立为王,我愿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

从发现明主,到劝父起兵归附,再到劝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这三件事都能看出,耿弇有着优于常人的洞察力,在事情开始之时,就预见并谋划了未来的发展图景。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5)

三、成功的第三要素:超凡的谋略

经常有人说,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而战胜耿弇就是这样的人。

攻克王郎后,耿弇建议先经略河北和山东,作为大本营,并主动请缨,去攻打当地的军阀。

耿弇的战略是很有创新的,自西周以来,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秦朝和西汉都是如此,而耿弇建议以河北为根据地统一中国,这首开王气在北之先河。刘秀同意了耿弇的主张,派吴汉和他去征发幽州的军队,在耿弇的建议下,吴汉他们出其不意地袭杀了更始派来的官员,征发了幽州的军队。

随后,刘秀对河北的农民起义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先后击败了铜马、高湖、赤眉、青犊、尤来、大枪、五幡等多支农民起义军。耿弇率领精锐骑兵充当先锋,一直把农民军追到了辽西、辽东,甚至到了乌桓境内。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6)

刘秀即位后,任命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建武三年,耿弇大破关中悍将延岑,斩首三千,生俘五千,延岑仅带着几个人逃回去了。

此时耿弇又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要求再回上谷征发军队,首先进攻在渔阳叛乱的彭宠,然后进攻涿郡的张丰,剿灭富平、获索农民军,最后进攻山东的张步。这个进攻路线非常类似于韩信挟燕攻齐的路线,是耿弇整体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可耿弇回到上谷后,他父亲耿况提醒他,说彭宠就是因为不满意封赏才叛乱的,而彭宠与耿况同功,现在耿弇已经回到上谷,那么在刘秀身边耿家就一个人也没有了,而耿弇采取的正是韩信攻齐的路线,韩信就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掉的。

耿弇深感父亲耿况做事比自己稳妥多了,他迟迟不发兵进攻彭宠,刘秀一再催促,耿弇干脆要求回到洛阳。刘秀心想,他这是自比韩信啊。

于是刘秀给耿弇发去诏书:“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耿弇仍然不敢动,最后还是耿况想了一个办法,派了一个同族兄弟去到长安,这样耿家才开始战斗。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7)

张步听闻耿弇即将进攻齐地,便派大将军费邑屯兵历下,打算以逸待劳,节节抵御,让耿弇连续攻城,虽然不能立即战胜耿弇,但总能延缓时日。

耿弇的进攻非常有特点,攻心为上。首先围攻祝阿城,故意放开一角,让张步的军队得以逃奔钟城,钟城听说祝阿已经陷落,弃城而逃,这样就在费邑的防线上打开了缺口。

费邑为了堵住缺口,派弟弟费敢防守巨里,自己带领精锐部队进行支援。耿弇在巨里摆出一副即日攻城的样子,引诱费邑前来支援,结果费邑中计,率领三万人赶来巨里。耿弇率领军队伏击了费邑,三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费邑当场被杀,耿弇派人拿着费邑的首级给城中的费敢等人观看,费敢也不敢了,赶紧逃走,投奔了张步。

耿弇围城打援成功后,又来了个声东击西。当时张步派自己的弟弟张蓝带领两万人防守西安(不是现在的西安),派一万人防守临淄,相距四十里,仍然是以逸待劳持久固守的政策。

耿弇看到西安城小而坚固,张蓝带领的又是张步的精兵,而临淄城大,难以固守,他就故意放风说五天后要进攻西安,到时候了突然转往临淄。临淄被攻破后,张蓝非常害怕,赶紧逃跑了。

声东击西成功后,耿弇又开始诱敌深入,他知道虽然自己连战连胜,实际上张步的主力尚存,如果坚城固守仍然是麻烦事,所以必须引诱张步出战,这样才能发挥汉军擅长旷远野战的长处。

耿弇命令部队专门等到张步来了的时候掳掠财物,以激怒张步,结果张步中计,带着三个弟弟和农民军首领重异赶到临淄城下,号称拥有二十万军队。耿弇故意示弱,把突骑部署在城中,让附属部队首先和张步接战,等到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他亲自率领突骑横冲张步的军阵。

耿弇很清楚,这是决定性的一战,于是亲自率队厮杀。战时他被流矢击中大腿,便用佩刀直接砍断,继续战斗,连身边的卫士都不知道,终于大败张步。

有人可能会觉得,“围点打援”“声东击西”这些战法都在兵书上写着,武将会运用也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我们说哪场战争对应哪种战法,其实是战争结束后才总结出来的。战场的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在战前即使主将心里想着这个战法,也不一定能打出这种战法的效果。

志向和谋略定下来了,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导向最后的成功。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8)

成功的第四要素:坚毅的执行力

刘秀听说耿弇遭到张步优势兵力的进攻,亲自赶往相救。泰山太守陈俊认为应该等刘秀到来,双方合兵一处,但耿弇认为,现在张步大军正在旷野,是歼灭他们的好机会,如果跑了,重新守城了,再想消灭他们就难办了。于是他豪情壮志地说:天子将到,臣子应杀牛洒酒以等待百官的到来,反而还要以贼虏来麻烦君上吗?

耿弇再次出兵大战,从早晨打到了晚上,张步军队死伤惨重,城中沟壑都填满了尸体。耿弇判断张步可能退兵,于是先派人设下埋伏,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步果然悄悄撤退了,耿弇的伏兵四出,穷追几十里,一路上尸体连着尸体,缴获辎重车两千多辆。

刘秀来到临淄后,慰劳军队,开群臣大会,表彰耿弇说:

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亨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面对成功路上的困难,经常会有人鼓励我们说,有志者事竟成。而这句话,最早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评价耿弇的。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9)

几天后,耿弇继续追击张步,张步投降。接着耿弇又收降了五校农民军余部,至此齐地完全平定,耿弇振旅回师。建武六年耿弇进攻陇右的隈嚣,与中郎将来歙一起平定了北地。

耿弇他一个人南征北战,打了三百多仗,从无败绩,为整个东汉江山,打下了半个天下。

《后汉书》中是这样写的:“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这里注意,屠城的“屠”不是现代理解的“烧杀劫掠”,而是指“攻克”的意思。

建武十二年,耿弇的父亲耿况病重,刘秀亲自看望,任命耿弇兄弟六人全部当官。建武十三年,天下基本平定,耿弇交还了大将军印绶,以列侯的身份充当顾问。刘秀去世后第二年,耿弇也去世了。

耿弇在对战张步的重要战役时,带着箭伤依然奋勇杀敌,听闻刘秀要来支援自己反而越战越勇,而平定齐地之后,后面平定关中、巴蜀的战役,他都几乎不参与。

这些决策,反映的都是耿弇坚毅的执行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而达成既定目标后又能及时停手。

从战国秦汉以来,三世为将没有不衰败的,而耿氏家族累世为将,并没有遭到失败,耿氏将军一直辅佐皇族到东汉末年的汉献帝,直到少府耿纪起兵诛曹操时被曹操所杀。

老子在《道德经》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天下平定后,耿弇立马从武官转成文官性质的顾问,这就是受老子的战争观的影响。

《后汉书》作者范晔说,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看到光武的帝业必成。自从攻拔齐地以后,就没有再立什么新功了。难道是不想再立新功吗?或者是当时的法度不容许他再立新功吗?三世为将,道家认为是不吉祥而忌讳的,而耿氏却能世世代代以功名而自终其身,难道耿家用兵是以杀止杀吗?为什么独能兴盛呢?

以杀止杀,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注重战争的正义性。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而光武帝刘秀非常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进而耿弇也是在用正义铲除邪恶,为天下开太平,这和战国秦汉以来的许多武将有很大不同,所以耿弇打破三世为将必败的定则就不足为奇了。

白云先生谈孟子耿弇(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战神耿弇)(10)

结语:

我们普通人,从耿弇传奇的一生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呢?支撑耿弇一生攻坚克难、从无败绩的精神是什么?是远大的志向,卓越的见识,超凡的谋略和坚毅的执行力。一个人只要有了这些素质,就可以碾压所有的困难,把希望变成现实。

那么,成功的品质如何得来?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为什么历史书上要专门记述,耿弇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老子之道这件事呢?因为,耿弇是道家思想的成功践行者,这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贯穿耿弇一生的思想主线。

孔子说过,人分几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对于大多数渴望成功的普通人而来说,学而知之,就是读圣贤书,启智明道,这样就能慢慢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培养自己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做起事来,干一件成一件。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强者。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就在于他总是能在别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坚强地活下来。

有志者事竟成。在强者的世界里,似乎就只有容易二字。他总是能把别人觉得困难的事情变成现实,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参考资料:《后汉书》、《资治通鉴》


共读传统经典,学习中国文化。

欢迎关注子归明,读书明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