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很受启发:

有个男孩子家境一般,经过努力,留学美国后考取了计算机的博士学位。毕业后想先在在美国找份工作,以缓解一下自己 的生活压力,提升一下自己的实际技能后再回来。

于是,他找过好几家公司,人家虽然对他很客气,但是就是不聘用他。他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学历太高,相应的工资也得高点吧,以至于人家不敢聘用他。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先用自己最低的学历向人家申请,先找上一份工作再说。

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一家公司决定聘任他为程序员了。这个男孩子也是非常的高兴,很珍惜这份工作,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应对程序员一职,可谓大炮打蚊子----小菜一碟。但是他还是干得一丝不苟。

一次,这个公司的老板发现他能指出所编程序中的一些错误,觉得不像别的程序员那样。于是,老板找他谈话时,他才顺便提起自己有学士的文凭。老板对他一段时间的表现也是非常的满意,通知公司人事部门给他调整了薪水待遇。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些公司的研究会上,他总能提出些有远见的意见,老板觉得他比一些大学生的强,随即又问了他一些情况,他只好说自己也有硕士文凭。于是老板又给他调整了岗位薪酬。

又过了几 个月的时间,他参与的一些公司重大项目的攻关,这个男孩子的水平,比那些个硕士生高多了,给公司节省了不小的成本,也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于是老板一再询问,此时这个男孩子才如实告诉老板说,自己也有博士的文凭。自然而然的这个男孩子坐在了公司该坐的位置,得到了丰厚的薪水。

可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成就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做到了知己知彼)(1)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里老子借用前人的话说,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敌人,而情愿采取退守防御的措施;不敢往前进一步寸,而宁可往后退一尺。也可以理解为,用兵之人应该采取守势,就是不得已发生了战争,也不应该首先去侵略别人。

这就叫作虽有阵势,却像无阵势可摆一样;虽要奋臂搏杀,却像无臂膀可举一样;虽面临敌人,却像无敌人可抗衡一样;虽有兵器,可像无兵器可握一样。可见主动进攻者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而采取后发制人,以退为进的策略时,就会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再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灾祸了,轻视敌人几乎让我丧失了“三宝”。所以,当敌对的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往往可以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如果轻视敌人时,就会错误的估计了敌人的力量,从而使己方遭到重大的损失,中外历史事件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而哀兵之所以必胜,则是因为当人一旦受到欺负侮辱时,心中的悲愤之情会油然而生,促使人们奋起反抗,进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大到足以战胜敌人。

成就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做到了知己知彼)(2)

哀兵必胜在我国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官渡之战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准备南下,想进攻许昌,进而一举消灭掉曹操。

于是,袁绍做出了这样的战略决策后,便带着官兵渡过了 黄河,直逼官渡,在这里个人跟曹操的4万主力军队摆开阵势一决高下。当时的袁绍可谓是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是袁绍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轻狂,刚愎自用,喜爱猜疑,优柔寡断。反观曹操这人,却是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礼贤下士之人。正是因为曹操采纳了许攸给的建议,出奇兵偷袭了袁绍囤放粮草的乌巢,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致使袁绍上下军心涣散,无心恋战,被曹操一举歼灭。最后袁绍只带着区区800名士兵渡过黄河,逃回了河北,此处一蹶不振。

我们看到,本章中所提到的观点,无论后发制人,以退为进,切莫轻敌,还是哀兵必胜,无一不是军事思想的精华,以战止战,我们越了解战争,就越珍爱和平。

成就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做到了知己知彼)(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