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在笔者家乡大同云冈石窟,几乎各个洞窟都刻有千佛图像,那些大量的只有五六寸高的佛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昙曜五窟”诸窟内四壁千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一次性完工。昙曜五窟外部崖面上也有大量的千佛遗迹。敦煌莫高窟中也都是窟内四壁千佛密布。在永靖炳录寺、酒泉文殊山、张掖金塔寺、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响堂山等地石窟之中,也都有大量千佛图像。那么问题就来了,佛教为什么凿、造这么数量庞大的千佛呢?它的发展过程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云冈石窟
首先,佛教艺术中的千佛图像是一种古老而又传播地域十分广阔的题材,有雕刻与绘画两大类。大约创建于公元4世纪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千佛图像,但都没有文字题记。为什么要雕画千佛,至今解释不清。
我国新疆地区石窟群中的千佛图像大约绘于公元6世纪,比中原北方地区的略晚,可能是受了中原的影响。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千佛图像,始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年代为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中原北方石窟群中的千佛图像,盛行于北朝时期。隋唐以后,日渐退居次要地位。关于北朝石窟千佛图像的定名、作用以及盛行原因,众说纷纭,从无定论。
敦煌莫高窟
千佛的形成,在佛教发展史上,佛的神学系列是逐步形成并扩大的。佛教起初认为释迦牟尼不是天生的神,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经过屡世修行,积满功德,最后才达到无上正觉而成佛。最初堪称佛号者只释迦牟尼一人。后来佛教为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编造出所谓的“过去佛”,说过去已经有佛出世,释迦牟尼是继过去诸佛之后而成佛的。
据佛经云:过去佛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佛有: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佛教史上的著名的“七佛”。“七佛”之说出现很早。既然有过去佛与现在佛,按照佛教的“三世”说,还应该有未来佛。
于是,佛教又编造出弥勒菩萨,说其将来要继做释迦牟尼的继承人成为未来佛。关于七佛加弥勒菩萨的艺术造像在公元2-3世纪的犍陀罗艺术中已经出现。此后又有所谓十四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等说。
龙门石窟
虽然出现这么多佛,但是佛教的小乘派认为,一国不能有二君,一世不能有二佛,诸佛只能佛佛相继。这种小乘思想也传入我国,即“唯礼释迦而已。”这样,新兴的大乘派的一世多佛说就与小乘派的一世一佛说发生了矛盾。矛盾双方在长期论争中,大乘派的一世多佛说逐渐取胜,佛的数量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大量佛的名称,佛也就有几千个佛,甚至上万个佛的称号,“千佛”也就产生了。
根据学者的统计,大千世界共有10878个佛,诸如有:“甘蔗佛、竹子佛、芦苇佛、稻子佛、麻佛、丛林佛等等。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三千大千世界无量诸佛,在空间上充满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在时间上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称这“三世”或“三劫”,合起来全称“一切十方三世诸佛”,简称十方三世诸佛。
龙门石窟
“千佛”的“千”大概是个模糊词,也就是多的意思。按照佛经的说法,千佛从时间上分为:“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大部分。在石窟的洞窟中,雕刻千佛像时,因面积有限,不可能一下子雕刻一千个或更多的佛像,一般采用雕成三十五佛或五十三佛,即代表了千佛之意。
云冈石窟中的千佛特别具有代表性。例如第11窟东壁上层南端有太和七年(483年)铭文的一组千佛图像。这组造像分为5段,自上而下:
1、交脚弥勒菩萨龛;
2、两个并列的单身坐佛龛;
3、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
4、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龛;
5、太和七年造像发愿文。
上述造像左右两侧分别雕刻,排列整齐的千佛像列,都是横排4身,竖排11身,共计88身。佛经中有三十五佛与五十三佛,二者相加,就是88身。在同一洞窟南壁窟口上部,在一块横长方形的壁面上,中间开交脚弥勒龛,龛外两侧雕刻排列有序的千佛图像,横排11身,竖排4身,总数也是88身。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西壁雕刻的千佛像也是88身。
云冈石窟
北朝千佛图像盛行的原因,对此问题,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是为了适应北魏流行的念佛需要。有人把云冈石窟的千佛造像形象比喻为无声地念佛。大乘佛教把念佛神力化,说什么称名念佛,功德无量,既可忏悔往世数不清的生死之罪,又可消除现世种种灾难,得福获利,临命终时,还可受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十方三世诸佛的迎接,往生佛国乐土。这对苦难社会中身处逆境者颇具诱惑力。
而对出家僧人,据说可以由念佛入禅定,由禅定的智慧,由智慧达到解脱,属于极其重要的修行的行为。如前所述,佛教编造数以万计的千佛名号,是为了念佛的需要。而念佛见佛,本来就属于禅观范围,佛教宣传的念佛见佛的佛教理论,归根到底,还是出自“吾心即佛”的佛教哲学观,当然了笔者此文并非宗教信仰范畴,而是从佛教的发展史和客观思维来分析的,如有不当之处,请君包涵或者评论区留言交流。
云冈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