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意思是当我们年少人生观没有成形的时候,如果看了《水浒传》容易被里面兄弟情义,拉帮结派,甚至打打杀杀的行为崇拜不已。古代社会小说中一直都有劫富济贫,对抗封建集权,打击官宦势力的心理。
这些小说的写作套路无不都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比如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等等,这些日常社会里不会出现的情形,但是戏剧舞台上,却能获得大众的普遍赞赏。但是看《水浒》不能简单从打家劫舍,行下仗义的角度去看,而是要从社会阶层看这部小说,看这个角度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水浒传里大都是民间草莽出身,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甚至不属于农民阶层,是一种完全的边缘身份。在民众眼里,这是一伙游手好闲,不愿劳动,甚至败家子,街坊里的闲杂人员。从权利阶层来看,他们又是社会稳定的害虫,不但不会创造价值,还会凭添麻烦。
不过,这么个被蔑视的群体,却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力量,甚至会影响到政治局势。中国是个农业国,在古代,粮食生产长期在低水平循环,农民手里很少有余粮,遇到水旱灾害或社会动荡,就得离开土地去逃荒。
一旦平民普遍陷入贫困,形成流民潮,也就预示着社会快要进入动荡了。在这种时候,这部分人成为接下来的动乱发起者。他们大多是没有财产的,他们生活不安定,没有品尝过多少人生快乐,也就不懂得害怕死的痛苦,在现实中特别有冒险精神。
如果他们在乱世里成群结党,就会横行一方,烧杀抢掠,此时的流氓就成了流寇。地方上的绅士地主害怕他们捣乱,普通百姓也害怕他们骚扰。在饥荒中,流民到了没有出路时,也会选择加入流寇,就像小说里上梁山去当小喽啰,这反过来又继续加剧社会动荡。
《水浒传》里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或许是秀才比如吴用,萧让,蒋敬等,或许是落魄的达官贵人,比如林冲,秦明等。为什么梁山的创始人王伦会被火并掉呢?表面上,是王伦没有才干、气量狭窄,说到阶层方面的因素,是因为王伦是读书人,属于士人。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士人是个中间阶层:向上,是拥有土地的地主豪族,土地是农耕社会的权力基础,所以豪族与大官僚合流,是掌握政权的支配阶级;向下,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
读书人可能通过考取功名之后当官,上升为官僚,进入统治阶级,也可能由于科场不利,沉沦到贫困的劳动者中间去,或者像王伦这样混迹在流氓集团里。士人的沉浮都是个体行为,这让他们之间没有共同利益,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系,不会像底层闲散人员一样形成集团。
而且,士人会根据形势变化,在两个阶层间摇摆,再分裂出一些小集团,他们既得不到任何一个阶层的完全信任,也没有能量独立完成大事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在中国历史上,敢于争夺皇位的,要么是掌握土地的豪族大地主,要么是“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流氓。豪族掌握土地,有根据地,有政治影响力,还握有私人武装,竞争力很强;杰出的草莽英雄有心胸,有性格,有来自底层的认同感,也经常出奇制胜。
而读书人出身,最多也只能做到丞相,几乎不可能当皇帝。历史上的例外,也许只有王莽和曹操,不过,这两个人既不是标准的士人,也不是标准的皇帝。
王伦号称白衣秀士,是个二三流的文人,不仅没本领,而且也得不到底层的拥护,当然没资格做山寨领袖。而此时上山的晁盖,是纯粹的流氓头子。至于后来的宋江,虽然出身小地主、小官吏,但他的行为模式是标准的草莽范儿,朋友圈里也全是江湖人士,没有绅士和地主。
话说回来,如果只有草莽阶层,是没有远大目标的。所以必须使用知识阶层,因为读书人懂得兵书战策和治国安民,能给他们出谋划策,在管理层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梁山泊,吴用就是这样的存在。那么,按作用和贡献,吴用就该是山寨的第二把交椅才对,可为什么却要让卢俊义做副头领呢?这也是由于阶级问题。
梁山泊只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条是像李逵所说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另一条是像宋江天天挂在嘴上等朝廷招安,被收编成正式军队。那宋江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他在浔阳楼上题反诗,说是如果得志,就会“敢笑黄巢不丈夫”。
黄巢在唐朝末年起义时,占领过长安,称过帝,宋江引用这个典故,已经明确表示了要和赵家争夺天下的意思。他想方设法拉拢卢俊义上山,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在古代,地主绅士阶层主导着民间社会。梁山虽然收罗了很多军官,但势力范围只存在于社会下层,在绅士阶层看来,还是一伙草寇。卢俊义是北京的大财主,在北方绅士里很有名望,如果他能上山,就意味着梁山的影响力超越了社会下层,达到了绅士地主阶层。拉拢卢俊义上山,绝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才,而是扩大了梁山的政治势力。所以,吴用贡献再大,也代表不了一方面的政治力量,自然就要让出第二把金交椅来了。
所以梁山好汉也要形成金字塔的三个阶层,处在顶端的当然是宋江,这些能有伟大愿景的领导者;中间阶层是这些有谋略、有影响力的地主绅士阶层;当然最底层还需要这些敢于一条道走到黑的草莽阶层,只有这样一个群体才能搅动社会,形成一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