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笔记(论语笔记37-38)(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责备。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问:“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在上不埋怨天,在下不责备人。首先努力学习礼乐然后以求满足天命。了解我的是那上天吧!”

【简评】“莫我知也夫”,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感慨。孔子在奴隶制全面崩溃,封建制迅速展开的时代,要想恢复奴隶制的“周礼”,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在当时,即使曾经给予“周礼”很高评价的晏子,在掌权以后,也不得不根据现实来处理社会问题,这也说明“周礼”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可是孔子去一心要推销他的“礼治”主张,谁能够采用呢?这是没有人了解他的真正原因:不是不了解,是了解了不敢用!

但孔子并不因此就放弃自己的主张,孔子深信,自己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是上天派他来接续这周礼的,上天不会让“周礼”灭绝。这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说勇敢也好,说顽固也罢,还是有些可爱之处的。至少,孔子能够为自己的信仰而不懈追求,不会半途而废。“天”既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克己复礼”的精神动力,本质上,“天”就是孔子认为的儒家那一套礼乐制度以及这套礼乐制度上的文化精神。

如果说“莫我知也夫”是让孔子受了些委曲,那么面对这样的委曲,孔子采取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种不为逆境所羁绊,默默致力于自己学业道德提高的洒脱心态,的确值得现代的人好好学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在探求社会如何发展、应该怎样发展的思考过程中,马克思也遇到了“莫我知也夫”的问题。虽然不好直接拿孔子与马克思相比较,但两人在面对逆境时,坚守信仰,不怨天尤人,“像蛛丝一样”将各种诽谤、诅咒“轻轻抹去”的举重若轻的态度,的确值得现代的人好好玩味一番。

身处逆境、生活不顺的人也许为数不少,但只要坚守品格操守,努力提高自己,相信总有一天会被人了解的:既然天知道,地知道,那还会有谁不知道呢?关键是逆境中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⑴公伯寮:复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是孔子的学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⑵愬:同诉,告发,诽谤。⑶子服景伯:复姓子服,名伯,景是谥号。⑷肆:示。

【译文】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诽谤子路。子服伯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完全被公伯寮迷惑了,但凭我的力量还能够将公伯寮暴尸示众。”孔子说:“大道能够实行,是天命决定的;大道不能实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拿天命怎么办呢!”

【简评】一切都认命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是不能与天命抗衡的。这似乎有些消极,但于孔子而言,说这话,也许并不是要表现消极,而是通过“天命”来说服子服伯,自己并不赞成搞政治谋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可能通过“天命”来劝说子服伯,比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也并不是说孔子自己就能够超越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孔子自己对“天命”也是不否定的,虽然真让他说什么是天命,孔子自己也说不清楚。

如果将“天命”理解成必然规律,不管是自然的发展规律还是社会的发展规律,单凭个人之力,肯定是不能阻止其发展的,公伯寮确实不能左右“天命”,孔子也不能左右“天命”。所以,还是让公伯寮好好活着吧,从肉体上消灭仅仅是“愬”了一下子路的人,这不是仁者的行为。

不过不赞成杀公伯寮,不等于孔子不同意杀人,这得看对方对自己造成的危害程度。孔子当司寇不久,就杀了少正卯。孔子杀他的理由有五点,也就是“五恶”: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有知识但心怀险恶,特立独行而又坚持不改,主张和官方不一样的理论又有煽动力,总是关注执政阶层的丑闻并且面还很广,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表示赞同并且还施以恩惠,其实这“五恶”,好象哪一条都够不上死罪,还很有些“民主监督”的意思,不过在“周礼”,这种“思想罪”却是最大的“不与议”之罪,由此可见周礼的专制性。但孔子杀少正卯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最早的“学术”之争引起的:孔子开门讲学,少正卯也开门讲学。可能少正卯讲得要比孔子更好一些,让孔子的很多学生退学转而求学于少正卯,使孔子大学“三盈三虚”,最惨的时候只有一个颜回留了下来。孔老师能不嫉妒少正卯吗?民国时期的学术之争,就有“到某党领卢布”的暗示;现代社会,也有“违反马克思主义”一说,可见,这“学术”之争一旦上升到政治高度,是要人命的啊!现代社会虽然不要人命了,可一旦和政治挂上钩,加之以“违反”,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就没有了。

唉,圣人孔子也有不地道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