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电工、高级技师、“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秦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进厂六年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实现了从预备技师到高级技师的跨越……

看到这些荣誉和成绩,你肯定以为这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男技工。事实上,她是一名年仅33岁、工作11年的女性。她就是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法士特集团”)机修车间维修电工蔡嵘。

杭州机修钳工高级技师培训(从青涩女孩到三秦工匠)(1)

蔡嵘在调整机床刀库。

进厂6年 成长为高级技师

5月16日,记者在法士特集团宝鸡厂区见到蔡嵘时,她正在车间与工友们探讨解决一个电路问题。

一个女孩为啥学电工呢?这个问题打开了蔡嵘的话匣子。

“当年高考失利后,父亲给我说过一句话:‘人要有自己一门拿得出手的手艺,这样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就是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学手艺。之所以选择电工,是因为我们一家都和电有缘。”蔡嵘操着一口东府方言,嗓门大,语速快,似乎每个字落在地上都能砸出一个坑。

蔡嵘的父亲和伯父以前都是村里的电工。小时候,村里谁家灯不亮了、插座没电了,经常找父亲去修。蔡嵘一直觉得,电这个东西很神奇,看不见、摸不着,还能亮,能管得了电的人很了不起。因此,在报考西安技师学院时,她选择了“维修电工”。她觉得,相比“装配电工”照着图纸干活,“维修电工”更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

上了三年学,她拿了三年的第一。毕业时,她是班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

2011年7月,蔡嵘进入法士特集团机修车间,成了一名维修电工。凭着自己的踏实好学、勇于创新,2017年,以她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现在已经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同年,她从一名预备技师成为高级技师,这个跨越整整比别人提前了十几年。

“死磕”难题 每年节约百万元

“蔡工,你有空了过来看一下,这两天机器总是出毛病。”就在记者采访时,蔡嵘接到几个这样的电话。

大修组20多个人,只有蔡嵘一个女性。但是在电气维修方面,这些“大老爷们”经常向蔡嵘请教。对付各种“疑难杂症”,蔡嵘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死磕”。

一次,有个车间的机床出现了故障,现场维修人员几天了找不到原因。蔡嵘接到任务后,详细了解故障状态,随后登上三米高的机床对控制线路和梯形图进行检查,未发现异常。故障出现得很有规律,每两个半小时必发生一次、烧一次阀,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偶发问题。依据自己的判断,她就坐在机器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磁阀线圈,整整盯了两个半小时,最终发现是IO单元绝缘损坏了。就是凭着这样的“死磕”精神,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题。

“我就是个干活的,咱干就要往好了干。”这是蔡嵘对待工作的初心,也是她一直坚守的准则。

大家都说蔡嵘身上有股钻劲,问题解决不了决不罢休。

在车间里,经常是别人下班走了,她还在研究、摸索。她自己买了很多学习资料,而且她善于向别人请教,不懂就问,随时记笔记。她通过自学完成了西德平面磨改造工作、激光干涉仪使用等急难任务,成为技术创新员工中的代表。为了打破维修过程中关键核心部件的委外维修,蔡嵘先后完成小巨人数控车床、国产外圆磨床电主轴的自主维修,各种滚齿机工作台自主维修与分度检测等,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进厂时蔡嵘22岁,正是女孩最爱美的年纪,但她每天都是素颜,一身工作服、两手黑油。转眼就是11年,技术在进步,成绩在提高,而她依旧是那一身打扮。

技能大师 带动青年人成长

在机修车间的一角,就是蔡嵘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文化引才、岗位成才、发展造才”几个字特别醒目。

“把工作室建在车间里面,就是要立足于一线、服务于一线。”蔡嵘说。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蔡嵘围绕设备维修开展各类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工作,解决企业设备维修难题和做好“传、帮、带”工作,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助推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提升。在工作室的带动下,五年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技能等级晋升200多人。目前,工作室成员中,有高级技师7名、技师21名。

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各种大赛密不可分。

早在2016年,蔡嵘就获得省级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2018年,蔡嵘和同事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陕西赛区第一名、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赛成就了蔡嵘。

因此,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她通过一对一指导、专项提升、模拟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目前,有6人荣获国家级大赛二等奖,6人荣获省级大赛一等奖,2人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去年,蔡嵘被评为陕西省“三秦工匠”。6岁的儿子不明白“工匠”是啥,对她说:“妈妈,你能不能别当工匠了?当工匠太忙了。”

忙碌是常态,创新不止步。

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孩,到如今的“三秦工匠”,蔡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宝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