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咎于慈禧太后的干政,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诛杀“戊戌六君子”,所以导致变法的失败果真如此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康有为戊戌变法提出的问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康有为戊戌变法提出的问题(康有为主持的戊戌变法真的能成功吗)

关于康有为戊戌变法提出的问题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咎于慈禧太后的干政,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诛杀“戊戌六君子”,所以导致变法的失败。果真如此吗?

假若没有慈禧太后的干预,变法能够成功吗?我认为,不可能成功,理由有以下七点:

改革派

一、官员腐败

清朝的腐败到底了,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不行。清朝腐败到何种程度?看几个例子:

1、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水师的承办商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其利用身份,中饱私囊,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采购的都是空心弹头。所以,海战中中国军舰的炮弹里根本没有爆破的弹头。鱼雷里面装着铁屑,而非火药;威海卫的弹药袋里装的都是沙子,而非炸药。

2、北洋水师是清王朝寄予众望的一支军队,在其初建的几年,确实花费巨大,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水师。但其后,由于贪腐盛行,北洋水师逐渐变得有名无实。腐败在北洋水师中渐渐蔓延。如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北洋舰队驻扎的威海刘公岛上盖豪宅,在烟台、上海等地买洋房;“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也大量购置房产。这还只是北洋水师腐败之冰山一角。

3、奕劻,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1911年《泰晤士报》刊发《庆亲王外传》一文,称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员,无一不奔走于其门者,盖即中国所云‘其门如市’也。”奕劻贪污敛财非一般人能比,而他还是皇亲国戚,家天下的所有者。

小结:

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官员们见钱眼开,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在甲午战争这种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上面,官员们却贪污军费,以次充好,这样腐败体制下的官员根本不可能实行好戊戌变法。因此,戊戌变法不可能成功。

中日海战

二、戊戌变法的主体力量不行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这些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强硬的皇帝和改革派,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变法之时,他们都大权在握,身边都聚集了大量的改革派官员。我们再来看看戊戌变法的力量。

变法的主导者竟然是康有为,此人在“公车上书”前,甚至都没进入政坛,他在整个清朝官僚系统内根本就没什么威力,也没有任何关系。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此人的成名作是什么?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完全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而官僚系统内的这群人,都是传统思想下熏陶出来的人,他们对康有为有好感?官员们都认为康有为是一个狂热的危险分子。在体制内的官员们,找不出几个真正与康有为友好的官员。

还有其他的力量呢?也就梁启超和后来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还只是一个热血青年;戊戌六君子虽然被授予实职,但并无实权。真正在朝堂之上支持改革的官员有谁呢?都是明面上支持,暗地里不动。

朝廷之上的当权派不支持变法,那么变法就不可能成功。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人都有自己的打算。

小结:

“戊戌变法”的主体力量太过弱小,尤其是主持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无任何官僚背景,光绪皇帝也没有完全掌握大权。仅凭他们一腔热血,是不可能成功的。

康有为梁启超

三、“帝党”“后党”的争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早就成为其他军队的眼中钉。以至于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南洋水师等其他军队根本就不支援。李鸿章在战后苦涩的说:他这是拿一个直隶省来和日本举国作战。

早在清朝建国初期,满人内部就一直有排汉运动,贬低汉人,汉人官员身居高位也被看作是危险。

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原本的八旗完全不能用,需要借助于汉人来平叛,汉族官员才真正的在清政府内抬起头,开始压过满人。

在光绪皇帝名义上亲政后,清朝内部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光绪皇帝完全掌握清朝大权,被称为“帝党”,以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代表;一派支持老佛爷慈禧太后,以倭仁、荣禄为代表,称为“后党”。两党在朝堂之上,斗得死去活来。在帝党的眼中,李鸿章也属于后党。属于在甲午战争前后,对李鸿章也多有攻击。

光绪皇帝和老师翁同龢之所以赞同戊戌变法,说到底,是想从慈禧太后手中把权力给夺过来。1887年,慈禧太后开始归政给光绪皇帝,1889年,正式开始放权。翁同龢完全利用康有为的改革来加强皇权,削弱后党的权力。他才不在乎这个改革是干嘛的。只要能够加强皇帝的权力,就可以实行下去。

小结:

光绪皇帝根本无法指挥所有的官员彻底进行改革,在朝廷之上分为“帝党”和“后党”两派,“帝党”的官员也并非尽力搞变法,他们只不过希望从“后党”的受众将权力夺过来。实际上,“帝党”之中,真正热心变法的人不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例,他支持变法就是为了夺取后党的权力。这样的变法能成功吗?

帝师翁同龢

四、官员拒不合作

改革要想成功,必须从中央到地方的配合,单靠康有为和梁启超叫嚷口号,根本没啥用。前面已经说过,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朝堂之上根本就没有功绩。从最开始,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办强学会开始,就完全看官员的脸色。

北京的强学会虽然是康有为师徒发起的,但是我们看看大佬名单上的人:沈曾植、李鸿藻、翁同龢、杨锐等,没有帝党的支持,强学会根本就办不起来。其后,康有为又南下游说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也表示支持。

因此,强学会,若是没有袁世凯和张之洞的支持,根本就办不起来;谭嗣同在湖南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也是因为湖南巡抚支持他这么干。一旦官员不支持改革派,那么,他们立刻就会干不下去。

改革真正开始后,才发现,改革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在改革之前,看似康有为等办的报纸风靡全国,在全国各地都创办了先进的团体、学会,但都没有掌握实权。地方政府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革新派听之任之。一旦改革派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必将群体反抗之。

后党的力量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加之改革一开始后,光绪皇帝就与老师翁同龢闹掰,罢黜了翁同龢。也就是说改革派连帝党的力量都未争取到,何谈成功?

小结:

改革的政策、方案,需要有官员在地方实行下去。但光绪皇帝在百日期间,下达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全国各地,除了湖南,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实行了改革。各地官员都在作壁上观,并不热心改革。如果官员们不合作,改革的方案即使再完美,也不过是一张废纸。

大清实权官员

五、戊戌变法的政策也得不到其他阶层的支持

康有为忽悠光绪皇帝搞改革,一开始颁布的政策就得不到支持,其中包括:裁撤内务府中满洲人的闲职;裁撤多余的巡抚和总督;改革科举制度。

1895年,来京赶考的举人们支持搞“公车上书”,支持康有为,可不是让康有为来断他们的前程的。他们学了几十年,经过大小无数次的考试,怎么能让康有为突然就换考试内容呢?

裁撤地方巡抚和总督,这些都是地方实力派,没有这些人在地方支持,改革政策能在地方实行下去?还要裁撤人家,改革怎么可能进行得下去?

信任是双方的,改革开始后,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就没有信任过其他官员,其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实际上参与改革核心内容的就是这些人,其他官员没有必要参与到这趟浑水之中。

除了发动了一批知识分子之外,改革对于其他的阶层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注。

小结:

戊戌变法甚至连知识分子的权力都没得到保证,动摇了其基础;也未能发动起其他阶层,反而都是在给自己树立对立面,这样如何能成?

公车上书

六、光绪皇帝操之过急

在改革的初期,光绪皇帝就巴不得全国各地完全按照他的想法来。甚至与一向支持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发生冲突,将这个帝党核心人物贬黜。

仅9月4日一天,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想要杀鸡儆猴,但这反而让后党和其他不支持变法的官员更加害怕。都希望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稳定政局。

其后,光绪皇帝又听从康有为等言,想要聘请日本人伊藤博文来处理政事。变法派深信,伊藤博文在日本国内主持过变法,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要伊藤博文助变法派一臂之力,中国的变法也能成功。

这无异于将中国的大权交给一个日本人,这引起了大部分官员的不满。保守派官员杨崇伊马上上奏:

“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和改革派的这种做法甚为不满,任由改革派这么胡闹下去,那么国内将大乱。保守派联名请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又让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恐慌,竟然想到要杀慈禧太后这个昏招。让慈禧太后不得不出面,是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

小结:

光绪皇帝太想改革成功,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摆脱慈禧的控制。但是,改革派完全不成熟,甚至提出请伊藤博文出来做皇帝顾问的昏招,一切都是改革派和光绪皇帝操之过急。

光绪皇帝

七、列强不可能容忍改革成功

1895年后,清政府再一次让列强刷新了认知,他们没想到,清朝竟然输给了岛国日本。还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等割让,于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国人接受李鸿章的三国干涉还辽,但是作为回报,取得了俄国修建横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满洲的权利;法国也在华南争夺铁路权和采矿权;德国要在胶州湾建立海军基地;美国人要求门户开放,所有的国家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真可谓是: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我中国孱卧于群雄之间,鼾寝于火薪之上。

如若中国真的是改革自强了,列强还能利益均沾吗?因此,列强也不可能容许中国改革成功。

小结:

戊戌变法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得到提升,技术得到革新,想要寻找新的资本、商品市场,庞大的中国是最理想的场所,列强当然不能容忍清政府的改革成功。

列强瓜分中国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即使慈禧太后不出面囚禁光绪皇帝、杀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也不可能成功。清朝官僚体系的腐败、戊戌变法的主体力量弱小、官员的拒不合作、帝党与后党的争斗、光绪皇帝和变法派操之过急、变法得不到其他力量的支持、列强不希望中国强大等因素,任何一点都不可能让改革成功。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