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诗的探析 2
此诗下面还有: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与層(层)通。层云,层层迭迭的云。到了山上,就能看到。生,表明这种层云是只有泰山高处才能生出的,在山下是不会生出的,也不会看到的。
荡胸,是说山上的层云,对诗人的胸襟产生了强烈的冲荡作用。云不并会来冲荡人,但人可以想像它们对自己心胸的冲荡。这里还是诗人的想像力,是诗人与众不同的诗意。没有这种诗意,就不是诗人。
若用散文的说法,此句就是:高山生层云,冲荡我心胸。下一句的决眦,是指眼眶裂开。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归鸟造成的。
鸟晨出暮归,在诗人眼里,众多欲归巢的鸟,好像要飞进自己的眼睛,所以自己有了决眦的感觉。
这二句都是天人合一的意境。山上层云,本来与人无关,在山中自生自运,山中的飞鸟,本来也与人无关,在山中自飞自去。为什么诗人此时觉得它们都与自己合为一体了呢?就是因为诗人在山上已也山合成一体了,自然也就与山中的云和鸟合成一体了。
换言之,山、云、鸟,自是山、云、鸟而非我,但既然我在此,则它们又非非我,而是我。我不是孤立的我,山、云、鸟也不是孤立的山、云、鸟,我的人生与命运,与它们是一体的,它们是自由的,我也应像它们一样,也应是自由的。
在这个意境中,钱穆所说的儒家人生境界(忠孝道德等),就显得非常单调与枯燥了。
从诗人的这种意境说,云又不是自山生出,而是自我胸中生出的,鸟又不是归山的,而是要归于我的。云与鸟没有把诗人当作非我的,我也应当不把云与鸟当作非我的。钱穆先生:你读出这层意思了吗?
最后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二句都有来历:
《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杜甫从古人的话中变化出了这二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会当,是应当、必当之意。凌,居于其上为凌。绝顶,是泰山最高顶。
诗名是“望岳”,说明还没有登上去,只是在山下仰望泰山。这正是《史记》所说的“高山仰止”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之后的赞中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对孔子是这样的心情,杜甫对泰山也是这样的心情,所以他来泰山脚下时就有了高山仰止的无限崇敬之心情。
从这种心情出发,他又生出了如下的心境:
我一定会攀登到泰山的绝顶,站在那里,我就会俯瞰山下,那些低下的众山,与泰山相比,将会是多么渺小!
这绝不是比较山的高矮,而是借山喻人:
人生一定要登到最高顶,成就一番最高最大的人生事业。绝不能满足于那些小山的高度与境界,而应像泰山那样,成为众山之宗,像孔子那样,成为众人仰止的伟人!
《望岳》不是《登岳》,所以是一首充满想像力的诗。
杜甫只是在山下仰望,就已生出了如此丰富的诗句与意境,诗人的想像力是多么让人惊奇!
杜甫作诗充满了想像力,后人读杜诗,也必须具有强大的想像力!
否则,你不能说你理解了杜甫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