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据说有一次突觉胸闷,双目发花,遂诏诸位御医进宫诊治。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1)

御医对此病各有见地,有认为太后年老火重,宜服凉药;有认为脉细,伴出冷汗,热药为佳;还有说太后脉微,病入膏肓,恐难救治。

这天恰好有位姓钱的将军班师回朝,听说此事,就想起自己母亲患过类似眼疾,用枸杞根皮煎汤,可以清心明目祛病。

钱将军顺口提了一句,哪知众御医听罢,认为此药平和,补泄兼备,竟一致献上钱将军所说之方。慈禧用过之后,果然灵验。太后亲自召见钱将军,问他所献为何药?

钱将军一琢磨:太后本性多疑,枸杞根的枸与“狗”谐音,如心生误会,必招杀身之祸!便回复说此药名曰“地骨皮”。

太后听罢大喜,地骨皮确不虚传!把地的骨皮都吃了,岂不可与天地同寿了!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2)

从此,地骨皮便成了的一味名药。

我们很多人平时常吃的枸杞用来滋阴明目,杞菊地黄丸中就含有枸杞。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地骨皮实际就是用它的根皮。

枸杞广泛生长在我国东北、华北、晋陕甘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等各省区。在山坡、河滩、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等向阳干燥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地骨皮味稍甘而后苦、性寒,归胃肝肾经,具有补肝肾阴,清虚热,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作用。主治虚劳、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喘、吐血、咯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痛等症。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3)

1.用于阴虚发热

2.用于血热出血

3.用于肺热咳嗽,泄热生津,止烦渴

4.泻肾经浮火

《本草新编》记载地骨皮“凉血、凉骨、益肾、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实非他药可及”。所以,地骨皮常用于治疗内热消渴、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鼻出血等。

《圣济总录》记载,地骨皮饮可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性寒,味甘淡;归肺肝肾经。地骨皮甘寒清润,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4)

从现代药理的研究来看,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通过静脉注射,可直接扩张血管,有中等程度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

地骨皮含桂皮酸、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还分离到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等成分;从枸杞根皮中分得降压生物碱苦柯碱A、皂甙、蜂花酸等成分,可以降血压、降血糖和解热,对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可适用于关节痛、低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症,尤其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有很好的疗效。

有关地骨皮的经典方药和验方不胜枚举。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5)

1.口舌糜烂:用柴胡、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2.骨蒸潮热:四物汤内加地骨皮、牡丹皮,尤以治妇人骨蒸最妙。

3.地骨酒:壮筋骨,补精髓,延年耐老。枸杞裉、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细曲拌匀,人瓮如常封酿。待熟澄清,日饮三盏。《圣济总录》。

4.虚劳体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有痼疾人勿服。《干金方》。

杜仲黄芪益母草牛膝艾叶(这草凉血凉骨益肾)(6)

5.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济生方》。

6.热劳如燎: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7.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8.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饮之任意。《千金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