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
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症。
折叠表现症状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折叠多发人群气虚是一种多发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据对804人随机抽样调查,衰老、虚弱引起的体虚占51.4%(46岁—65岁),是各种病因中最高的两个点。这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提醒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病理病因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气虚与气陷的联系与区别
气虚与气陷都是气病中属于虚的病理变化,但两者同中有别。
1.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二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2.气陷是气虚下陷的病理变化
气陷是气虚与气的升举失常同病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虚下陷的特点。导致气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久病气虚,年老体衰,饮食损伤,或劳欲过度等。其中久泻久痢不愈,或妇女产育过多、产后失于调养者最为多见。
气陷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主升清,气宜上行,若脾气受损,升举无力,则气虚而下陷。其临床表现除有气虚倦怠无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见证外,还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如腹部坠胀,胃肾下垂,脱肛,或妇女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的病证。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同时又出现了清气不升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的气陷症,主要是中气下陷,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现为饮食减少,腹胀肛坠,泄泻,或排便无力,眩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就是中气虚衰,失于升举,清阳之气下陷的病证。
气虚与气陷虽同属气的虚弱性病理变化,但气虚病涉五脏,所概甚为广泛;而气陷则是因气虚而升举无力,清气下陷的复合性病机变化,主要责之脾虚,以中气下陷为多见。
折叠相关症状概况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虚阳虚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概况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虚阳虚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