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桦

B项:《幻想曲》(泰勒曼)

泰勒曼(G.P.Telemann)是与巴赫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属于巴洛克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复调风格的作品,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如六百多首法国序曲、十二套康塔塔、清唱剧及其他教堂音乐等。①这首《幻想曲》选自《三十六首大键琴幻想曲》,是一首复调作品,因此我们要按照复调风格的要求来弹奏,比如节奏、奏法、分句等是注意的重点。

节拍 作品带有强烈的舞曲特征,韵律感很强,节奏虽活泼但十分严谨,弹奏时内心一直要控制好节奏。作品开头提示活泼的(Vivace),这是音乐的基本情绪,“活泼的”感觉主要靠节拍来表现,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1)

节拍的韵律是“强—弱—弱”,弹奏时内心要保持这种感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多地弹出“强拍”,只是内心有感觉就可以了。

奏法 巴洛克音乐的奏法是非常讲究的,每一小节都在变化之中,有连奏、断奏,长连线、短连线、保持音,等等,弹奏时要非常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小细节都要奏出来。

1. 连奏。巴洛克时期作品中的连奏,其奏法和浪漫时期的连奏方式不同,浪漫时期的连奏加入了更多手腕和手臂的分量,声音比较绵长,效果更柔和、更抒情。而这首作品的连奏需要颗粒清晰,手指触键灵敏,发声较少用手臂、手腕去帮忙。

2. 断奏。断奏或跳音(Staccato)时,手指要控制好,下键仿佛弹一半,有节制地触键,要文雅地断开,不要太短太跳,展现端庄典雅的音乐气质。

3. 连线。作品中有长连线、短连线,每一条连线都需要精细地弹奏,尤其要注意连线的起点和终点,连线第一个音的位置很重要,有“起头”的语气,要判断准确。而连线结束的音,又要有“结尾”的语气,轻轻收一下。

4. 保持音。我们发现有些音符的上方有短短的小横线,这个小横线是保持(Tenuto)的意思,原意是“充分保持音符的时值”,当具体弹奏时则注意音符不要太短,下键手指要站稳,声音踏实稳重(见例1)。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2)

例1 第4至7小节

模进 “模进”是复调作品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时上行模进,有时下行模进,弹奏时可以根据声音的方向来渐强或渐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渐强或渐弱很像“阶梯式”,而不是“斜坡式”,要一层一层力度变化分明(见例2)。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3)

例2 第13至15小节

踏板 建议可以根据每个人自己的需要,在句头、重音等地方适当加上踏板,不是为了延长某个音,而是起到丰富声音或强化语气的作用。不过,踏板要少、要短,尽量不要让人察觉到。

B项:《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WoO 47/1)

这是一首贝多芬少年时期的作品,创作于1782至1783年,那时的贝多芬仅仅13岁左右。作品虽然短小稚嫩,却充满朝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音乐遵循了古典风格的一切规则:工整的节拍、对称的句法、模仿小型乐队所发出的声响,等等,其间总能感觉到莫扎特和海顿的气息。

节拍 严谨、准确的节拍是古典音乐的特征之一,特别是贝多芬,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动力型”节奏是非常典型的特征,比如《“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热情”奏鸣曲》第一、三乐章等,而这首早期的奏鸣曲就已经显示出“动力性”的律动。作品中,左手声部非常重要,练习时我们可以单独弹奏左手,感觉一下朝气蓬勃、源源不断的动力。

奏法 这首作品中,主要的奏法是连奏(Legato)和断奏(Staccato),只要掌握好基本的原则,音乐的性格特点就八九不离十了。连奏,需要声音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主要靠手指运动,而手腕、手臂较少帮忙,但请注意手腕和手臂不能僵硬。

再说说断奏,作品中有很多跳音符号,有时动作轻盈,有时动作文雅,需要根据音符的长短来决定弹奏的感觉。例如第1至3小节,这里的八分音符要断奏,我们根据前后音乐感觉来判断,此处动作应该端庄、典雅地断开,符合音乐开场“神气的”感觉,动作不能太短、太尖锐;再比如第25和第27小节,左手的四分音符要断奏,它也不能太短、太轻盈,由于这里的力度是强(f),音乐如同“乐队全体齐奏”,骄傲而神气,因此手指下键要有分量,庄严地断开;此外,十六分音符的弹法则不同,例如第19至21小节,十六分音符又连又跳,这里的跳音就要非常短促、灵敏,仅用指尖轻快触键即可。

分句 无论是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音乐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句子开始,先要分好句,才知道标点符号都在哪里。在这首奏鸣曲中有很多连线,它们并不代表分句,而是代表要“连奏”,在连线与连线之间要轻微抬手,这样连线就有了弹奏的语气、腔调。真正的分句要靠耳朵去听,哪里有句尾的停顿感,或哪里像句子的开头?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例子,这是呈示部的主题部分,共十个小节。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4)

例3 第1至10小节

力度 古典风格的作品,力度变化很直接,很少有暗示或过渡,强力度f和弱力度p之间产生对比,如同“乐队齐奏”与“独奏”的区别,我们可以想象“齐奏”很神气、雄壮,而“独奏”则轻巧、活泼,音乐主要展现性格对比,并不仅仅是强弱区别(见例3)。

装饰音 在贝多芬成熟时期的奏鸣曲中,装饰音已经有了较大变化,比如倚音,它的奏法就比较自由。而这首早期的奏鸣曲,还是应该要严格遵循17、18世纪的演奏习惯,需要分清楚每一种符号的具体奏法。下面,我们特别介绍一下倚音的奏法:倚音,它就是一个小音符倚靠着大音符,通常有两种记谱方式,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5)

,这样的小音符弹奏时要平均速度弹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6)

=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7)

,而不要快弹。例如第5、6、7、10小节,装饰音都要平均演奏;另一种倚音则必须要快弹,它的记谱是

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8)

,二者的区别是小音符的尾部有一撇。当然,我们发现有时钢琴家的录音当中装饰音似乎和乐谱并不完全一致,是因为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允许演奏者的即兴或自由,当演奏者具有极高的学术修养时,他(她)可以基于旋律走向、和声发展及节奏切换等综合感觉来进行个性化的演奏。但当我们还是初学者时,应该以遵守规则为主。

注 释:

①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