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爱啃书的初拾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1)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上海的消息被传往全国各地。

一时间,星陨山颓,万众同悲!

在上海各界人士前往殡仪馆瞻仰鲁迅先生遗容时,老家北平西三条也搭建了简易灵堂,以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那是鲁迅曾经住过的南屋,里边被精心收拾过,供奉起了他生前最喜欢的文房用具、香烟、点心……

待到吊唁人群逐渐散去,那个身穿素服的女子,才缓缓移步到被袅袅青烟包围的鲁迅遗像旁;她的眼睛有明显的红肿,疲惫神情显而易见。

但她还是站在那里,不敢靠前,不肯退后,只是痴痴地望着供台上的遗照。

仿佛这样看下去,她才能离他更近一些……

她就是朱安,鲁迅的原配妻子!

【鲁迅原配朱安:独守空房41年,至死没有得到温情】

作为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了苦涩的一生,这是个一提起来就令人感到窒息的话题。

两人的结合,像是一场时空的错乱。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2)

他们一个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文坛巨匠,一个是裹脚守旧、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女子;但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却因为周老夫人的一场“装病”,有了最无奈的喜结连理。

纵然鲁迅的一生都在与各种压迫和不公正战斗,但面对母亲的殷切盼婚时,传统孝道的捆绑让他无法反抗,只能如同木偶般被装在旧式婚姻的套子中。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3)

所以当欢喜待嫁的朱安迈着三寸金莲,走进憧憬已久的婚姻生活时,也开启了被时代裹挟的悲剧命运。

她以为“女大三抱金砖”是婚姻的好彩头,可没想到这份“彩头”的真正面目,竟是她一生无爱无性,独守空房41年。

鲁迅对于朱安的感情,用他的一句名言表述,最为恰当: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无关情爱,只有供养!

也这决定:自结婚那日起,鲁迅和朱安两人心中便隔着万水千山。

面对这片寂静荒芜的婚姻围城,温和守旧的朱安也彻底迷失了方向。

旧社会的女性,思想没那么开放,朱安嫁人之后,便选择了认命。

她知道丈夫不爱自己,他们也没有孩子,可她还是无怨无悔地作为贴身保姆侍奉鲁迅的母亲。

朱安于鲁迅,是最不想提及的存在,朱安于周家,却成为最合格的儿媳或保姆……

【晚年欠债4000元,为生存只好求助日本人】

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朱安和鲁老太太的生活经济一直靠的都是远处的许广平,在和平期间许广平还能负担,但是到了战争时期后,生活就过得越发辛苦,许广平并没有直接的生活来源,只能自筹资金为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出版事宜,自己的儿子也体弱多病。

鲁迅去世的第7年,年老体弱的周老太太也离开人世。

弥留之际,她最担心的便是:这个虽是儿媳、又胜似亲女儿的苦命女人该何去何从;为了让朱安顺利维持生计,她严厉叮嘱周作人,自己死后,要把每月给自己的那份零用钱继续付给朱安。

这也是她唯一能为这个苦命儿媳做的事情了!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4)

母亲去世后,周作人没有违背她的意思,每月负担朱安100元赡养费,后来又涨至150元、200元。

可在当时,这些钱完全维持不了最基本的生活开销。

彼时的北平已经沦陷,通行货币是日本人发行的联银券,购买力极低;再加上物价持续疯涨,200元的接济款到最后连便宜蔬菜也无法购买了。

况且,此时的朱安也饱受各项疾病的侵袭,除了可怜的三餐开销,她更需要想办法挤出买药钱,来缓解身体上的痛苦。

为了生存下去,她只好想尽办法去压缩生活成本。

买不起主食,就顿顿用稀粥咸菜饱腹;买不起止疼药,便把其他厢房租出去,只留下破旧阴冷的北厢供自己和佣人居住。

可即便如此的精打细算,疯狂上涨的物价,还是将朱安逼得无路可走。

无奈下,她只好写信求助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希望对方施以援手!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5)

在信中,她这样写到:“生活费也似的高涨,我的债务也一天天的加高到四千余元,这真使我无法周转!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饱饭,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

“先生如肯仗义执言是我债务得以清理,生活不致断绝,那时不但我感激您的心,无法用笔墨形容,就是鲁迅先生在天之灵,也要感激老朋友的爱护!”

古稀之年,老而不死,毫无生活能力,尚需摇尾乞怜……

此时的朱安哪里还顾得上尊严,饥饿与窘困早就剥夺了她的自尊;在乱世中,守在周家老宅的她,只能以坐以待毙的姿态等待命运的垂怜。

【为求富贵变卖鲁迅藏书?真实情况远比想象更诛心】

这年是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生活陷入绝境的朱安,由于战争原因,始终没有收到内山完造的回信;而此时答应给她寄生活费的许广平,也久久没有音讯。

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周作人建议朱安:变卖部分鲁迅藏书,以缓和生活窘境。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6)

眼看家中存粮即将见底,为了维持生计,朱安只好忍痛割爱,下定决心拍卖部分鲁迅藏书。

这年8月25日,《新中国报》刊登了消息,题为:《鲁迅先生在平家属拟将其藏书出售,且有携带目录,向人接洽》。

上海方面,许广平得知此消息,大为震惊。她立马给朱安去信,言辞恳切道:

“望你千万不要卖书,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做个纪念,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料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海婴今年算是十五岁了,人很诚实忠厚,时常问起你。只要交通再便利些,我们总想来看望你的。”

其中许广平在信中还提到:“你旁边有作人二叔,他有地位,有财力......现在我想也可以请求他先借助一下,以后我们再设法筹还。”

许广平不知道,这是朱安最讨厌听到的话,她最难以开口的,就是去求周作人。她拿周作人的钱,本来就极其不情愿,一是因为这钱拿得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因为鲁迅生前与周作人结怨。

同样的,拍卖藏书的消息发布出去后,引得无数人蜂拥而至。

曾经,她是无人问津的存在,如今,似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这名声实在不好听。

有人提前拜访以成功抢购藏书,有人匆忙而入对她极力劝阻,更有人堵在门口,骂她贪财迂腐……

门庭若市,吵闹不绝!

但大多数人的劝阻言辞都是“先生遗物如何珍贵”“所有藏书必须妥善保存”……

自始至终,没有人问过她:是否吃得饱穿得暖,身体可否康健?

她的一生都在被忽视,没有人关心她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足够体谅她……每个人都在向她索取,对她要求,让她牺牲,她的婚姻从来不由自己做主,她的命运也对她如此捉弄。

那些以正义自居,劝她或指责她的人,谁又曾试着关心她了解她,甚至问问她何故要卖书呢?

朱安本性向来温和宽善,若非生存所逼,她又怎舍得卖掉先生藏书呢?

作为鲁迅的正室,她没有享受过一天丈夫的爱,却把毕生年华都献给了周家。

战火纷繁,朱安一个人守着鲁迅的7万册藏书,没有动半分念头,甚至他的手稿、书信都保存完好。

只是越到后期,日子越过不下去,甚至连跟着她一起的王妈,都开始打算起鲁迅的遗物了。

最开始,朱安火冒三丈:

“大先生的东西,能随便动吗?就是饿死,也别打大先生的主意。”

可随着生活捉襟见肘,她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大先生的遗物,首先就得活着!

在那个年代,“饿死”这两个字是常态;可想到即将去死,朱安心中却涌现出无尽自责:若真有天饿死了,又要托付谁保护大先生的遗物呢?

她痛苦万分下,只好同意了周作人的卖书建议,可是在准备拍卖事宜时,朱安却再次犹豫了。

她忽然觉得:眼前的选择,几乎等同于生与死的重要抉择!

【晚年生活费不断却债台高筑,朱安餐桌上到底吃了啥?】

许广平的来信,她没有回复,或者说不知道要如何回复。

对于北平朱安的心理活动,许广平自然是无法知晓的。

为了确保鲁迅书籍的安全,她只好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让朱安放弃卖书的想法。

所以,在给朱安去信后的第十天,许广平委又托律师在《申报》上发表声明:

“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况就法律言,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共同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规定。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发完声明后,许广平还是不放心,又委托鲁迅的挚友宋紫佩带领学生们亲赴周家。

年轻气盛的学生,见朱安便迫不及待开口:

“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叮嘱您万万不可,鲁迅的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听完学生们慷慨激昂的发言,这位乡下的小脚女子眼眶发红,良久才说出了那句至今流传的怨言:“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来保存保存我啊!”

倚栏愁空怅,恨三千丈,何处话凄凉!

这一声呐喊,该是她积攒了多少年的委屈和心酸,又是走到了何种艰难的境地,才隐去了一贯柔顺的性子,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无论如何,她也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为着这无爱的婚姻困守了大半辈子,她隐忍、贤惠、孝顺、宽容……能做的她都做了,可是她的生命依然只是被不断地消耗和忽视。

如果今日她不是要出售鲁迅的藏书,还会有人记得她吗?还会有人关心北平的一间破落的院子里, 还有一位风烛残年饥寒交迫的老人吗?

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大字不识的乡下村妇,竟然也有如此强硬的反驳!

破旧阴冷的北厢房中,气氛顿时有些微妙。

为了缓解尴尬,宋紫佩只好将眼光挪开,有意无意地打量起这个破旧房屋的布局。

朱安欠债4000元的事情,众人已有耳闻;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也有部分流言悄然活跃起来,认定朱安花钱随意,吃穿用度不知俭省。

可宋紫佩真正从上海来到物价飞涨的北平后,才知道朱安境况何其艰难。

据她回忆:饭桌上的菜,很难用清淡来形容,“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没有肉没有油,没有一个老年人足够的营养。”。

由此可见,这样寒酸的伙食,也已经陪伴朱安许久。

宋紫佩问她:为何不辞退女佣,毕竟少一人吃饭就多一分温饱。

朱安的回答万分戳心::“我又老而兼病弱,烧饭洒扫种种杂事,又不能不雇用一个女仆。”

留在朱安身边的女佣是周家的老仆人,勤恳温厚一生;在这战乱不断的年代中,两人也早已由传统的主仆关系成为相依为命的依靠。

试问:朱安若辞去女佣,年事已高的女佣将何去何从?

再试问:女佣若弃朱安而去,朱安若有不测,谁又能加以安抚和照料呢?

也是因为这番无奈的回答,吵闹的学生们才再次打量起眼前的这个妇人。

或许贴切来讲,应当将她称为“老人”!

她的确老了,脸上皱纹显而易见,起身时需要用手支撑门框才勉强站立;多年来无法温饱的生活,早让她面黄肌瘦,整个人神情疲惫无力。

远在上海的许广平,通过宋紫佩得知了朱安面临断粮的危险境况后,亦是万分着急。

刚被敌人从监狱释放的她,拖着羸弱的身体,在上海四处筹钱,以援助在北平的朱安。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7)

此时正值1945年,抗战胜利,百废待兴。

而北平物价突然呈现几十倍甚至千倍幅度的上涨,可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到了糟糕地步。

但即便如此,许多敬慕鲁迅的朋友还是纷纷行动起来,想尽办法捐款捐物。

朱安也因为“出售藏书风波”,享有一定热度,社会捐助应接不暇。

比如:北平民强报馆朱学郭先生赠来伪币一千五百元;朝鲜艺术剧团理事长徐廷弼赠来法币四千元;由《世界日报》发起的募捐活动赠来法币五千八百元;沈兼士先生送来法币一万元;国民政府蒋介石派人送来法币十万元。

诸如此类的社会捐款应该还有很多,然而朱安仅收过两笔。一笔是沈兼士先生的,一笔是蒋介石的,前者是因为鲁迅生前与沈兼士交情深厚,后者是因为委员长的意思,难以辞却,故而收下。

除此之外,其余一概捐款,都是辞而不受。

她写信给许广平:宁自苦,不愿苟取。

大先生生前恪守原则,她不愿做他的拖累,更不能毁坏他的名声。

此时的许广平百感交集,她忽然意识到:这个被传统礼教束缚一生的旧式女子,其实比所有人想象的更有骨气。

【卑微遗愿惹人垂泪,却因许广平拒绝终究落空】

1947年6月29日,69岁的朱安在贫困和孤寂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临终前,她嘱托身边人转告许广平:

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葬在大先生的墓旁,不求同穴而眠,只愿至死相陪。

可这份让她心心念念了毕生的愿望终究没有得到实现。

许广平深知,:鲁迅一生始终与封建礼教对抗,包办婚姻是他一生未能走出的困局。

所以她选择在周老太太坟旁购置一块地,让朱安陪伴鲁迅母亲长眠;但后来也由于时局因素,最终没有如愿。

最后,一生无爱的朱安,最终被葬到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坟前的墓碑上没有任何标记,只是插着一支朱安生前用过的黄竹镶铜的水烟袋。

她这一生到底是过得苦啊!

半生寂寞等待,唯有一支水烟取暖;毕生满心期盼,可与她同寝共穴的,却仍旧是陪伴她半生的水烟袋。

那些寻常人间的情爱温暖,她是始终没有得到的!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8)

人这一生,能经得起几回等待呢?

大概连朱安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等,就是整整一生!

生命尽头,她曾咕嘟咕嘟地抽着水烟袋子,无限感慨地说:

“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你看,直至临终,她仍旧念着大先生的好。

只是不知,鲁迅逝前是否曾想起:多年前那个三跪九叩的大喜日子,他吞声忍泪,默默承受着自尊心被践踏的同时,也用满腔愤怒禁锢了一个无辜女子的一生……

【写在最后的话】

1968年3月3日,是鲁迅去世32年周年,也是朱安去世21周年。

作为孤独守护者的许广平,因为心脏病突发辞世,走完了她70岁的人生。

鲁迅与朱安的临终遗言(鲁迅发妻朱安晚年债台高筑)(9)

可去世前,她却万分叮嘱身边人:

“切勿把我葬于先生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我想:这份决定,多少也源于对朱安遗愿的弥补吧!

鲁迅的一生,是以笔为戈的一生!

可这无畏的战斗中,亦包裹了两个女子的牺牲!

前有朱安半生不改其心,任凭穷困怎样逼迫她,都默默守护着西三条旧屋中的宝贵藏书和手迹;后有许广平竭尽全力,即便被敌人百般折磨,也甘愿冒生命危险整理鲁迅全集和书信,最终使鲁迅作品成功传世!

可以说,《鲁迅全集》的成功问世,离不开两位女子的舍我付出。

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圣者的遗物时,也该感激两位坚强女子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

所以,在84年后的今天,也由衷推荐大家再次读读鲁迅的文章。

时代虽走远,可鲁迅精神却永不过时!这些经典流传的作品,不仅藏着众多人为保存经典的流血和牺牲,更充满了最宝贵的警醒力量,能够唤醒我们日渐麻木的内心。

如果想要收藏一套值得的作品,不妨看看这套装帧精美的《鲁迅全集》。

这套经典作品总共分为10册,里边收录了鲁迅如《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等各类传世经典,读来受益匪浅;无论是送给孩子,还是送给2021年的自己,都别具收藏和纪念意义!

喜欢的话,直接点击下方链接【去看看】即可!

也愿这套《鲁迅全集》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陪伴我们在2021年的未知旅程中,披荆斩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