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员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往来款是个筐,啥都可以装”,在大数据时代以前,这倒还真是会计实务的一个生动侧写,某些企业常常利用往来款科目行各种目的之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技术广泛且深度的应用、信息高度共享的大数据时代,往来款这个筐是否还能“啥都能往里装”吗?

财务的往来款代表啥(财务人员注意了)(1)

在企业的日常核算中往来款是最容易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往往凭借一张收据,一张进账单就能成就一笔经济业务一笔会计分录,原始凭证上信息记录极其简单----“往来款”,由于缺乏其他证据支持、信息的不对称,往来款错综复杂、交易频繁,即便明知往来款有问题,税务机关也很难还原真实的交易过程,判断款项的真实性质,往往耗时耗力效果却不明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往来款项的便利逐渐失效了,依靠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功能以及规范细致的监管,税务人员可以依据与企业资金往来的各种交易及关联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全国范围内各机构信息及时共享,通过稽核对比,能快速的分析判定往来款项的性质,从前往来款作为税务稽查的老大难,随之攻克;企业仍旧想通过往来款掩饰各种交易,不正确记载经济业务,不规范会计核算,就已经为企业经营埋下了各种风险隐患。

那么企业是怎么把往来款变成风险隐患的呢,以应收款项为例: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风险主要是坏账损失,款项不能收回的成因诸多;常理下,坏账损失多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不善有关;非正常情况下的坏账损失就是人为故意的了,企业出于某种目的,如各种监管的营收指标,业绩考核等等原因虚增收入,与之相关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自然就是坏账;除应收账款外,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预付账款都同样存在坏账风险。

坏账损失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合理的坏账损失,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那么如何认定坏账损失是否合理,就是个技术活了,目前税务部门已经取消了坏账损失的事前审批,由企业自行备案申报扣除,这很符合减轻企业负担的税政大方针,但是却把确保坏账损失真实合理的责任完全转向了企业,所以某些企业要想摸税前扣除坏账损失这条鱼,还得好好地斟酌一番。可不是啥样的坏账损失都能税前扣除哦。

财务的往来款代表啥(财务人员注意了)(2)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除了会发生坏账损失之外,更大的风险还在于其隐蔽性,包括但不限于隐藏收入,隐藏投资款,隐藏股东分红,隐藏各种奖金补贴,抽逃出资,虚假出资,小金库等诸如此类,其他应收(付))款才是往来款科目中那个真正的“大筐”。

本不应该在其他应收款核算的这些经济业务主要涉及流转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

相应的还有应付款项的风险,小编就不一一罗列了。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在往来款项中裹挟着众多不合规的会计核算呢,主要原因还是想少交税;企业想要少交税其情可原,但终究还是要合理合法的节税,逃避缴纳税款是不合法的,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和日趋完善的规章制度的颁布,在大数据时代,依旧把往来科目当成少交税的防火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税收筹划的需要了。

有些企业依旧通过往来科目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一是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有限,二是没有合法节税的意识,三是对税收筹划没有足够的重视。

想要节税不仅要规范会计核算降低极低错误风险,还需要依据经济业务和意图,在高层次细细的筹谋,智慧源汇聚财税精英,愿为您提供周到的筹划服务。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的话,就快关注会计学堂的头条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