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几乎每个英国人都有浓重的园艺情结。英国人擅长园艺以及对园艺的热爱有目共睹,英国也是园艺最普及的欧洲国家。有人说,英国人有两大极为享受之事,一是看足球,二是侍弄花草,还有人说,与英国人攀谈,第一聊天气,第二聊花园。即使蜗居于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有些人也会想方设法把屋里、窗台或门廊装扮得花枝招展、满屋芬芳。有条件的人还会到乡下置业,闲时度假过把花农的瘾。据媒体调查,英国的家庭园丁一生要为园艺支出3万英镑,绝不辜负“花痴”之国的称号。
英国造园传统历史悠久,最初的英国景观设计行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不列颠先民的活动。从18世纪中叶起,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开始在欧洲成为主要潮流。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思想首先是在政治家、思想家和文人圈中产生,他们为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借助于他们的社会影响,使得自然风景式园林一旦形成,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具有影响力的名流“花痴”包括了喜爱报春花的前首相狄斯雷利,种玫瑰种成专家的劳斯莱斯汽车发明人,还有酷爱兰花的“绥靖首相”张伯伦。
BBC曾经做过一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专题报道《英国花痴成因》 (How Britain Got the Gardening Bug),将园艺最初普及归功于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向全民发出的一项号召:为胜利种植(Dig for Victory)。由于战争,政府鼓励全民开荒种菜。后方的民众为了支援前线,把所有能找到的私地、公共地盘全部开发出来种上了蔬菜和土豆。战后当前方的丈夫们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记忆中的娇妻因室外体力劳动变了结实健壮的女人。战后政府为前线归来的人们建盖了带小型前花园的排房。这些前花园后来成了人们陈列色彩、显露个性、显摆自己身份的大好场所。
然而从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花痴情结。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描绘了将花园修成仙境城堡的威米克,这个工作中冷漠而唯利是图人,回到家里中却是热情洋溢、淡泊名利。也是在这个时期,成立于1804年的伦敦园艺学会于1861年被阿尔伯特亲王授予皇家宪章,更名为皇家园艺学会,每年举办全世界最著名、最盛大的园艺博览会切尔西花展。
在畅销书《园艺:英国人的秘密情事》中,作者认为英国园艺来源于罗马,9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僧侣为了装饰教堂和供给医治病人的草药,极大促进了园艺的发展。因而追寻花痴情结的源头,英国人喜欢把自己优秀的园艺传统与宗教联系起来,认为英国园艺的第一章要到《圣经》里去寻找,因为人类的第一个园林是天堂里的“伊甸园”,而园艺之所以高尚而纯洁,是因为人类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上帝”收拾那个神话中的天堂乐园。
英国再造“伊甸园”奇观
上世纪末,英国人开始“再造伊甸园”计划,位于英国康沃尔郡,在英格兰东南部伸入海中的一个半岛尖角上,总面积达15公顷。其所在地原是当地人采掘陶土遗留下的巨坑,该工程投资1.3亿英镑,历时两年,于2000年完成, 2001年3月对外开放。在开业的第一年内就吸引游客超过两百万,开业至今游客量过千万。
康沃尔的采矿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这里的锡、铅、锌、银、红铜和瓷土的开采,成为矿业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长年累月的挖掘和开采,康沃尔半岛留下了大量废弃的旧矿坑,生态环境毁坏严重,苍翠欲滴的山谷、细软绵长的海岸线变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1998年开始,经过2年多的努力,创办人蒂姆成立了“伊甸园基金会”,投资1.3亿英镑,在原有的数片巨大的废矿坑复绿的基础上,总面积达15公顷,围绕着植物文化为主题,融汇了含量极高的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伊甸园”诞生了。
它的建筑结构为双层圆球网壳的巨型球体,利用肥皂泡和蜂巢六角形的完美力学结构,表面采用乙基四氯乙烯(ETFE)的透明合成膜覆盖,活像几只巨大的昆虫复眼。被人们称为“吹气泡泡的透明建筑”,是集创意、环保、科普、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通往植物和人的世界的大门”。极具创意的吹气泡泡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力。它被英国人票选为“民众最喜欢的建筑”之一,其独特性使康沃尔郡成为除伦敦外的英国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它也是英国最受游客欢迎的三个旅游吸引物之一。
与其他一般的温室有所不同,英国伊甸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温室,它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安居乐业。在巨型空间网架结构的温室万博馆里,形成了大自然的生物群落。其目标宣言是“促进对植物、人类和资源之间重要关系的理解,进而对这种关系进行负责任的管理,引导所有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伊甸园既想吸引研究人员,又想吸引游客,“伊甸园有着天堂般的美丽,这里人们和谐地跟自然生活在一起。”它是在15层生物圈里重新捕捉生物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