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对于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只知道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画家。但是从来也没真正近距离、认真地欣赏过他的作品。

梵高感悟100条(我眼中的梵高与星空)(1)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一次“走进大师梵高----儿童画《星空》“的活动中我看到了梵高的代表画作《星空》,虽然小朋友们的作品与大师的原作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也掺杂着个人对作品解读,及尝试在画中表达的个人情感,而且小朋友们每幅画都画的十分有创意,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力。但是都能表现同一个主题:在蔚蓝的天空中充满了许多漩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而星空之下的村庄是多么的静谧和祥和。使人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每当晚上对着星空,看着无数一闪一闪的星星的场景,是多么的优美、动人。

梵高感悟100条(我眼中的梵高与星空)(2)

梵高《星空》

从小朋友的画作我再欣赏梵高大师的《星空》,它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这幅画中,星星和月亮的光晕是柠檬黄的暖色,如同夏日阳光下的蒲公英、万花筒里的灯火,迷濛、惝恍、睡眼朦胧,让我们感到星星童话般的亲切,它仿佛孩子们在圣诞节看到的燃烧着的焟烛,星星中央那桔红的亮点多么像燃烧的灯芯。画面左侧那棵大树,和安静的村庄及教堂更让我们联想到温馨、幸福的平安夜。在蔚蓝的星空中,梵高笔下的云朵却是扭动的、旋转着的,有着躁动和不安,似乎想要挣脱束缚。和星空下祥和宁静的村庄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一幅画作中会有着如此明显的对比,大师在画中到底想表达着怎样情感,又或者是否与其作画的时代背景有着丝丝的关联呢?


梵高感悟100条(我眼中的梵高与星空)(3)

梵高

我从梵高大师的生平介绍中了得知: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由于他的出生日是他那一出生便夭折的哥哥的忌日,因此梵高从小孤僻,不爱说话也不与人交流。在津德尔特的公立学校,因为惨不忍睹的学习环境导致他越来越叛逆,最终于1861年10月底退学。逃学、自闭、出走,甚至被认为是家族的“耻辱”。

由于母亲让孩子们不准和下流圈子的人相处,梵高从小至11岁都被母亲关在家里,造成他说话直、不拐弯抹角,人前沉闷、私下情绪化的性格。因而很难适应社会。

1888年12月23日梵高甚至因失望与自责,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块耳朵。

1889年,文森特要求入住圣雷米疗养院。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尔小城附近中了枪,7月29日,梵高与世长辞,终年仅37岁。

梵高的一生是在贫困、失望、疯癫中度过的,不被人理解。他的画作《星空》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

由于个人对梵高了解甚少,对于他的《星空》也只有零星的一点见解,而画友们对梵高及其眼中的《星空》的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颇深。

画友一:在《星空》这幅画中,梵高采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动荡、汹涌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躁动、旋转、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活跃异常,这种脱离现实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梵高的画作风格在生前也不被世人理解,只有在艺术创作中完成自我解脱。

画友二:《星空》也许是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梵高的作品,也是梵高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是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具有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在《星空》这幅油画中,体现的情境耐人寻味:实实在在的星辰与月夜,最暖人心窝的阳光与花蕾,最值得欣慰的丰收与汗水......还有铸成了梵高一步步精彩的人生片段,从灰色暗沉中他走入了彩色的世界,明亮而又强烈的中色调让画风巨变,但又让欣赏者认识到另一面的梵高。

画友三:梵高一辈子追求艺术都是处于一种狂野的风格,而这种表达方式既单纯又直率,他对于作品属于一种“神”的传递与解释,并不是简单的表现。

梵高感悟100条(我眼中的梵高与星空)(4)

圣雷米疗养院

《星空》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件作品是他于1889年6月在圣雷米疗养院是所画。在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且充满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绘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那是奔放的,或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对于梵高来讲,夜空里的这些星星如同天使们手里点亮的蜡烛,等待着在尘世里倍受贫困、疾病和灾难折磨的人。前景中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转,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在山腰上,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神秘无解却又引人入胜,却又诱人覃思暇想,

在这幅画中,旋涡状星河是星空乃至于整幅绘画中最为突出、形象诡异的地方,它正好处于画的中央,犹如天书中的神谕,

——也许,只有梵高才能听到遥远的神谕,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