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只专注于传统古籍经典的科学研究,基于可公开检验的证据和以形成证据链为判定标准的逻辑推导。不提供任何一种包括且不限于医疗、气功、算命、占卜、看相,风水、择日、宗教修行、洗礼、祝福、赐福、灌顶、近场表演以及各种宗教信仰等业务。有意者请寻找相关组织自行解决,请勿打扰!

本号目前专注佛经等古籍的科学研究,以后会涉及其它古籍的研究。

(一) 本号发布的一切佛经解读所具有的特点

(1) 文章不采取任何包括且不限于传说、传奇故事、未经主流科学界验证的实验结论和个别媒体采访事件等未经广泛证实的资料作为推理的依据。

(2) 文章不采纳任何未经标准科学实验和观测验证的前沿科学理论作为解读的理论依据及推理基础。相反,对现代主流权威的前沿科学概念,文章会引用其为辅助或补充说明,但一般不构成确定性结论。对非确定性 (疑似) 推论、猜想性观点以及文中提及但现代科学暂时无法验证的观点会明确标示出来。

(3) 文章力求,一切推理分析所依据的材料,所引用的佛经经文和相关科学知识及论文都是公开可查询、可验证、可核实,并且绝大多数参考材料均为主流科学界公认或为具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权威机构所确认。

(4) 文章中一切包括“关联关系”在内的逻辑推理,其依据的资料皆是网络公开资料,到成稿为止,都能在互联网上查询其相关具体内容。文章对一切相关资料力求给出具体且明确的信息来源,所有内容均可公开验证。

(5) 文章有很多观点与传统观念不一样,也与很多网络流传的观点不一样。对任何一种佛学观点,文章不崇尚任何学术权威(包括佛学常识等),仅关注其是否满足经文描述逻辑一致性(能构成经文之间互相印证的证据链)以及是否存在符合现代科学观测的可验证性(这一点更重要!)。我们有严格的证据表明,有很多流传的佛学常识都是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的谬误,毫无经典依据也无任何可验证性。事实归事实,信仰归信仰,文章力求只讨论可验证的事实。

(6) 注意!文章既不构成对佛经神话世界存在性的直接证明,也不构成对佛经神话世界存在性的否定,只是阐述该问题存在某种匪夷所思的复杂性,并且在文中逐步展示这种复杂性。

(7) 注意!佛法修行佛学研究纯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文章也绝不构成对任何一位佛法修行者或其它宗教修行者修为能力的质疑或否定。

(8) 文章的诸多结论建立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上,请读者尊重现代科学,包括各种生产技术及相关研究人员不要做出任何非理性的反科学言论,以及各种毫无依据且无法验证的奇葩言论。此外,也请读者尊重一切爱国宗教人士。

(9) 本号发布的文章只专注于学术研究,力求证据和逻辑,反对一切形式的迷信,也反对对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攻击和谩骂。请大家理性看待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10) 本号发布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作品登记证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分享和转发。

(二) 为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对部分佛经进行基于现代科学观测的验证?

有以下几点理由:

(1) 在正确理解佛经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佛经中确实有很多内容可以验证,而可验证性才能确保解读的正确性。

(2) 不是所有的佛经都阐述难以验证或完全无法验证的内容。

(3) 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是伟大的智者,那么他显然知道一般人存在观测局限性,也必然会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并且以一般人的观测水平来描述事物,从而进行引导。这也表明某些佛经中的描述是基于地面的观测描述。否则,若选择一般人完全无法观测的事物进行描述,则一切将毫无凭据,又何以取信于众? 我们认为佛陀显然具备这种因势利导的教学能力。因此,佛经描述的事物必然有能被我们所观测的一面,而佛陀也必然以我们的角度来描述那一面。

(4) 佛经《起世经卷第五·诸龙金翅鸟品第五》[1] 以“盲人摸象”这一家喻户晓的著名典故来譬喻万物的“一体多面”性。而佛陀所描述的事物中,有很多事物的不同面可以被不同的盲人“触摸”。如果说一般人 (凡夫) 是盲人,则很多事物显然存在可以被“触摸”的“一面”,而这可以被“触摸”的一面恰好构成了可以进行科学观测验证的基石。很多人误以为佛经的“盲人摸象”典故表明盲人一无是处,而我们却看到盲人恰有一处。因此,佛经“盲人摸象”的典故就已经表明佛陀所描述的事物“可以摸”,但只能摸到 “一面”。换言之,是佛经的著名典故表明“可以摸” (即进行科学观测验证)。此外,我们认为那些认为佛经描述的事物都是不可进行观测验证的观点,属于一种极端。而那些认为佛经描述的事物都是可以进行观测验证的,则属于另一种极端。对此,我们选择中道。因此,我们身为“盲人”非常执着地想弄清楚是非曲折,真真假假。同时也有强烈的分别心和探索欲望去“摸”一把

(5) 我们反复强调,经过科学观测验证的事物和佛经描述的对象存在“对应非等价”关系, 即因“一体多面” 性导致的不能完全等价关系,而这也是准确理解原始佛经及“盲人摸象”譬喻最为关键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于现代科学的观测验证对部分经文必定有效。

(三) 经文解读的困难和复杂性

(1) 佛经的宇宙观存在特殊的“一体多面”性现象。

(2) 传统佛学注解对“由旬”等单位缺乏正确的解释,“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即大约 11.2 公里(千米)。”的观点误导了许多人,让人们对《起世经》等佛经产生了佛陀完全在描述奇幻世界的错觉。

(3) 佛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存在因口头传承、传抄等因素产生的各种数据部分缺失及一定程度上的单位混用数值混淆现象。譬如,梵文的“百千” (十万) 和 “亿” (复合形式-compound word) 在外形上相似,在传抄过程中容易混淆。很多复合型的梵文数值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混淆的情况,这导致了数值数量级的增加或者缩小。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明显违背常识的数值描述,譬如,国家人口、村落数量、战争 死亡人数等。此外,我们认为,手写体梵文在数值的可分辨程度上存在严重的文字外形区分缺陷 (Serious Text Shape Distinction Defects),而佛经使用梵文作为传播的载体则承受着巨大的灾难 (Enormous Disaster)。在有严格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经文中部分错误数值进行勘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则仍旧依赖原经文的数值描述。

(4) 误以为佛经描述的所有数值均为不确切的虚数。而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佛经描述的对象,其数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均是实指。此外,当佛经无法给出精确值时,会给出相应的范围描述值,譬如数量级或者类似对数级的描述。又当数值极其巨大或者范围变动过大,连数量级描述都失去准确意义时,佛经则会尽可能采取相近的算数譬喻或虚指描述。

(5) “小世界安立图” (图1)是古人的错误理解,误导了广大后人。很多研究人员并没有基于佛经原文对“小世界安立图”进行必要的逻辑验证而轻信采纳,背离了掌握 “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原则。

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格式:致广大读者的一封信(1)

图1: 错误诠释佛经的小世界安立图

(6) 翻译或者传抄存在本地化现象,这种翻译本地化 [2] 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当时当地的常识及阅读习惯,但是一旦超出当时当地的限制就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而且让后人质疑经文的真实性。我们认为经文翻译和传抄的本地化现象并不能作为经文真伪的判断依据。此外,经文在部分内容破损的情况下也存在传抄者或翻译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常识进行填补的现象。而关于这一点,学者顾满林在其论文 [3] 也同样表明,今存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撰述都可能存在因传抄产生的失真,有些是有意识的改动,有些是无意识的笔误。

(7) 我们的分析表明,佛经存在一套独特的命名方式,很多与现代乃至古代命名相同的地名并非指同一个地方。譬如,《起世经》中出现的与辛头河、博叉河和斯陀河并列的恒河并非指印度境内的恒河。这种同名不同地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与音译及“地名迁徙现象”有关。因此,研究人员如果将佛经地名和现实地名直接对应,将出现谬误。

(8) 大藏经存在特殊的匪夷所思的高智商干扰破坏现象,由此产生各种描述上的互相矛盾及关键信息上的混淆视听。

最后,请读者们不要利用宗教典籍的学术研究或古籍研究成果,进行任何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贬低任何一种宗教的行为,须知任何行为都会背负因果。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邪教组织,也明确反对利用迷信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 隋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 起世经卷第五,诸龙金翅鸟品第五. 乾隆大藏经.

[2] 百度百科. 本地化翻译.

[3] 顾满林. 从僧睿《大品经序》看今存汉文佛典用语. 宗教学研究, (01):99–106,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