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嘉县城北马鞍冢东北,旧时有一个大土冢叫“芳冢”。这芳冢是因石矶娘娘而形成的。要想了解这里的具体情况,那咱就讲一讲芳冢与石矶娘娘的故事。

石矶娘娘先前拜通天教主为师,在仙山修持千年。因哪吒在陈塘关用乾坤弓、震云箭平白无故地伤害了她的徒弟碧云童子,便怒气冲冲找哪吒论理。哪吒被石矶娘娘打得大败,逃到了金光洞师傅那里。太乙真人护犊,不分是非曲直,用九龙神火罩烧出了石矶娘娘的原型——一块灵石。哪吒怨气未消,一见石块抓起便怒掷东方。石块飘飘悠悠飞至宁邑(今获嘉)东北落地。石矶在此修炼多年后,武王伐纣时,投奔纣部闻太师参与牧野之战。大战中,石矶被武王手下几位合围,中暗器而亡。石矶娘娘死后,被宁邑一家姓卜的的百姓埋在了今获嘉县城北原石矶娘娘降落修行的地方。

石矶娘娘芳容瑞丽,睿彩翩翩,国色天姿,

历史上孔家的传说(不为人知的石矶娘娘与)(1)

石矶娘娘影视形像

沉鱼落雁,加上她本身并无什么罪错,所以牧野之战后,姜子牙命人在埋葬石矶娘娘的墓地上堆土垒作大冢,并在冢前祭祀封神,封石矶娘娘为“石头神”,主司人间石生石长。地方人知道这冢里埋得是美丽的石矶娘娘,除称这座冢为“石神冢”以外,另也称它为“芳冢”,即芳香四溢之意。这石矶娘娘受封后,倾心向善,一心想为人世间多进行一些有益的教化。她继续潜心学道,掌握了粉碎一切罪孽、罪瘴、恶孽之诀,常于婆娑世界度化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诸六道中众生。因石矶娘娘常常显灵做出慈善之举,所以,埋葬石矶娘娘的芳冢,也就成了获嘉县七十二冢中最有灵气的神冢之一。

据传,在“芳冢”邻近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憨厚、正直的后生,由于老娘体弱多病躺床多年,不能离身忙活生计,几年下来家里就拖得格外贫穷。但后生孝敬老娘痴心不改,每天烧水做饭,缝补浆洗,端屎端尿,煎药熬汤毫无半点怨怒之情。就这样三十大几了,还是光棍一条。有一天夜间,他为老娘取药回来路过芳冢,见一块小石头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他觉得奇怪,就把它捡起放在袖中,回到家里虔诚地把它放到了香炉里。不偏不巧,正在这时,门外响起了一位姑娘的叫门声。后生急忙开门把姑娘让进了屋内,生火烧水款待这位贵客。不等后生问询,姑娘便滔滔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姑娘说:“我乃石家庄人氏,只因先父得罪了权贵,被权贵家的恶奴抄家追杀,当时我在邻居姐妹家刺绣,闻讯后脱逃出来,为避追杀辗转千里流落到此。昨日途中闻君直正有德,特来投奔,望哥哥怜悯奴家孤苦无依,收留奴家,我愿铺床叠被服伺哥哥,共孝老母。”后生自然同意。后来,二人结婚生子,发展成了一大家子人。其实,连这后生也不知晓,这是石矶娘娘显灵,酬济至孝有德之人。

时移世易,到了春秋年间,宁邑西关有一人姓卜名启周,即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姓卜的后裔。卜启周家道殷实,乐善好施,经常扶弱济贫。不过家家都有自己的不如意之处,卜家夫妇都四十岁了仍然膝下无子,后继无人。老两口为此打卦问卜,磕头求神。这不,老两口这天又去云梦山烧香,回来时天已黄昏。路过芳冢时,老两口在冢前又烧了一炷高香,虔诚地祷告:“石头奶奶保佑,求你让我们生下一子,能延续我们卜氏的香火吧。”老卜夫妇磕过头将起之时,忽然发现冢前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小石头,便喜滋滋把它揣在了怀中,回了家门。也真是蹊跷,就在当年,老妇人怀孕生子,老卜家有了后人。在这个孩子降生之时,“商星”在东天正亮,他的父亲卜启周就给孩子取名叫“商”。

卜商在儿时就非常聪慧,学啥会啥,十来岁就涉猎广泛,脖挂灵石向西游过王屋,向北登过太行。卜商十五岁时,听说孔子在本邑的蘧伯玉大夫家(今获嘉巨柏村)设馆讲学,便带上礼品,找到孔子拜师求学。观察了几天之后孔子觉得这孩子聪明异常,就破例免费收了他,并给他取字“子夏”。在求学过程中,卜子夏因手勤,腿勤,脑子灵,孔子就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一面由他帮助自己料理生活,一面帮助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卜子夏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办事比谁都干练、老成,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公元前479年,孔老夫子谢世。卜子夏这时正在鲁国做太宰,闻讯后,急忙赶到老师处为恩师吊唁、送葬,实实在在为恩师守墓三年。三年中,他时时怀念恩师,反复研究孔子创立的“六经”。决定守墓期满后,收集恩师的学说和教诲,为他编纂一套语录集成。他提出倡议后,立即得到了同窗的认可,一支推举他为主笔。历经几年,编撰完成了《论语》一书,为孔子的儒家思想流传后世起了关键性作用。以后他又为《诗》作序,为《易》作序,为《礼》做《丧服》;并完成了注疏《五经》的任务。以前中国的文章通篇字字相连,学习者不知在哪里断句停顿,学习理解很困难。子夏创立了《章句》(点句读)之法,不能不说是文字学一项大的改革。

历史上孔家的传说(不为人知的石矶娘娘与)(2)

卜子夏,春秋卫国南阳城(今获嘉县南阳屯村)人。以“文学”著称,“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称卜子。

子夏中年,他西行至山西河津辛封村,在西河设馆专心教学。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甚至魏文侯都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为我国汉代兴起的儒学之风,奠定了坚实广泛的基础。子夏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宗师。他的文化理念和政治思想不但继承了孔子思想体系,还衍生孕育了法家思想。以后的荀子、韩非、吴起都受了他的思想熏陶。他的思想使中华民族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在文明史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子夏称得上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据获嘉传说,子夏至孝,他一面在千里之外治学,心里还一直惦念着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由于他双重费心劳神,身体渐渐不支,众子弟都很为他担心。忽一日,一位自称姓石的老妈妈来见他,言说自己的儿子在子夏的教诲下长进很快,为略表心意,她亲手做了一双布鞋谢师。子夏几次推辞,最后盛情难却只得收下。晚上到住处试鞋时,奇迹发生了,子夏恍若梦境,腾云驾雾回到了宁邑(今获嘉)老家。原来那位老妈妈给了他一双“腾云鞋”。从此,他治学、孝亲两不误。千里之外为母亲捎来的包子,到家后还是热腾腾、香喷喷的。殊不知这正是石矶娘娘施法,支持他兢兢业业治学,又不误孝敬娘亲。

子夏晚年,他的儿子卜芹先他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夏哭瞎了眼睛,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告别了五十五年的教坛,不教书了。他辗转回到了老家宁邑。公元前四零零年,子夏以一百零七岁的高龄仙逝。据说埋葬子夏那天,抬棺人刚将灵柩抬出今获嘉西关口,忽然一阵莫名其妙的大东风刮起,吹得抬棺人根本停不住脚步,一直西行了十一里,在现获嘉邓庄西北的“吴王冢”不远处停了下来。卜家人称这是“老天点穴,落葬圣人”,于是就把子夏封陵埋葬。因子夏名“商”,后人就把这冢称作“商陵”。直到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获嘉地方政府还在商陵所在地域设了一个乡,称作“商陵乡”。

历史上孔家的传说(不为人知的石矶娘娘与)(3)

卜子夏墓(又称商陵)位于获嘉县史庄镇邓庄村史庄镇邓庄村西北,获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子夏生前的巨大成就,历朝历代都对他十分推崇。据获嘉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一日夜梦一位仙子肩背一根拐杖,拐杖上截拴一个葫芦,近前向他拜了三拜,莞尔一笑没了踪影。宋太祖马上让深通阴阳的大臣拆讲此梦何意。这老臣掐指掂算了半天,说:“这杖中间有个葫芦,应是个 ‘卜’字;仙子背杖,子一横,应作‘子夏’。想必是卜子夏求赐予皇上。”于是,宋太祖便赐了一顶“翰林顶”给今获嘉小西关卜家,让卜家世世代代享受铁翰林的待遇。只要有事,卜家子弟便头戴‘翰林顶’上堂,州、府、县官见了‘铁翰林’都得先行跪拜,然后基本上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来,到了明朝成化年间,皇帝又在获嘉县城内卜家祠堂,赐了一块‘居官下马牌’。凡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加大了卜家祠的威严。

清康熙五十五年,卫辉知府庄廷伟、获嘉知县戴承勋在获嘉子夏墓前隆重立石,石镌“先贤卜子夏之墓”。据获嘉小西关《卜氏宗谱》载,现在居获嘉小西关的卜姓,均属子夏的后裔。而散居全国别地的“卜”姓,均由获嘉小西关迁出。

我们说来说去,其实这卜家之兴隆,都应和获嘉“芳冢”的石矶娘娘有关,是这位民间称为石头奶奶的女神因感谢卜家为己掩尸归葬之德,所作的酬恩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