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1)

  说课视频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2)

  说课稿  

一、说联系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一节量的教学课。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3)

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人民币、长度、时间等计量单位,且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有关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概念。因此,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为认识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基于对2022课标的研读和目标定位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性,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中,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培养抽象能力。

3.通过多样的感知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量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说学情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

因此我通过访谈等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质量的认知情况。

1.共性学情:大部分学生能直观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且知道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

2个性学情:大部分学生不会读秤,且在判断物体轻重时会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1千克和1克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因此,对于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具体认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和困难之处。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克实际质量的概念,灵活运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确定依据】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情况;二是知识的结构。

五、说教材处理

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无法通过观察来获得量感上的体验,结合教材的编排,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1前置性作业:周末陪家人购物,初步建立质量的概念。

2多元活动,获得更深层次的量感体验。

(1)“估、称、掂、找”的活动

(2)“小手当天平”游戏

(3)“量感小达人”比拼

(4)观赏视频,了解度量衡的故事

【处理依据】量感是关于量的一种直觉,它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研究,本课教学结构如下: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4)

在双减政策下,利用课堂时间提质提优尤为重要。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重体验”“重估测”“重思考”这“三重”发展学生的量感,并设计了“课前感受,前置学习”、“课中探究,丰富量感”、“构建概念,内化量感”、“观赏视频,知史明理”、“课堂小结,巩固升华”这五个环节。

环节一:课前感受,前置学习

布置前置性作业:周末陪家人购物,观察所买物体的质量。通过课前感受,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质量的概念,至少用心的学生已经知道1公斤苹果大约有几个了,也不会说出一个苹果重一吨这样的话了。通过交流分享,自然而然地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环节二:课中探究,丰富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反复去体验、感觉,逐步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一:认识“1千克”

在探究“1千克”有多重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估一估:同学们,通过周末购物,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苹果,你们能估一估“几个苹果约重1千克”吗?

(二)称一称:验证估测结果,发现原来4个苹果的质量约重1千克。

(三)掂一掂:组内成员轮流掂一掂1千克的苹果有多重。

(四)找一找:

1.找一找:为了丰富学生对1千克质量的感受,我还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利用掂的感觉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2.完成认识1千克记录表。

认识1千克记录表

物品名称

物品数量

实际质量

3.观察比较

学生可能会发现:4个笔盒约重1千克,5本课本约重1千克,8个水杯约重1千克……通过分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现:物品不同,数量不同,质量可能相同。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数学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反复的操作体验活动中形成表象,因此,本活动通过多重的估、称、掂、找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活动二:认识“1克”

在“1克”有多重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小手当天平”游戏

把1颗黄豆放在盘秤上,盘秤的指针丝毫未动,引导学生说出黄豆太轻,应该换天平来称较轻物品。并请学生两手平举当天平,左手握1克砝码,右手抓黄豆,用心感受抓几颗黄豆时天平会平衡,利用天平验证几颗黄豆约重1克,从而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2类比经验,感受1克

根据“千克”的探究经验,学生可以分小组通过“估、称、掂、找”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1克,发现1个2分硬币约重1克,3个回形针约重1克。

【设计意图】该游戏不光加深了学生对克的认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当谜底揭晓的那一刻,估对的学生很兴奋,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估测的浓厚兴趣。

环节三:建立概念,内化量感

1.实践操作,理论升华

通过多重的体验活动认识“千克”与“克”,引导发现: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计量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后再思考,得到的结论很快内化成自己的知识,量感进一步升华。

2.小组探究,内化知识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我让学生在小组自主探究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

(1)思考: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2)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学生可能会发现:

预设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盘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千克=1000克。

预设2:看一桶油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因此1千克=1000克。

预设3:之前学过1千米=1000米,因此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千克与克的内在关系。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提出: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质量单位的使用范围,并自然地形成了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既是对新知的内化,也是对后续内容的提前感悟。

3.知识运用,深化感知

(1)播放视频,介绍生活中的徒手称重高手。

(2)“量感小达人”比拼:小组内利用掂的感觉去估物品质量并称重验证,选出组内的“量感小达人”。

【设计意图】教学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本环节通过小组探究、量感小达人比拼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环节四:观赏视频,知史明理

在多重的感知活动后,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质量单位已有直接感觉,对此,本环节我将以成语“半斤八两”引起学生的好奇,并播放视频,了解度量衡的历史与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度量单位意义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指出: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和应用意识。

环节五: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1.提出问题:

①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②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学梳理,课堂总结

七、说练习处理

在“双减”政策的前提下,优化练习设计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安排了基础、提升、拓展的分层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1.基础练习

(1)填一填。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5)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6)

(3)填一填。

3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2.提升练习

(1)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7)

(2)看一看,猜一猜。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8)

3.拓展作业:设计“数学写话”学科融合作业,表达他们对探究过程的感受与体会,并把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览,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设计意图】量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当学生想要描述一些物体的质量时,就需要在脑海中找到其参照物。所以,学生在完成数学写话这一学科融合作业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表达他们对质量的感受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量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说教学评价

2022年版课标指出: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通过师评、自评和互评三种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一)师评:注重语言的艺术,通过“我很欣赏你的想法”、“你的点评让老师眼前一亮”等评价语激励学生。

(二)互评:课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实现学生自评与互评。

张祖庆小学数学优质课全套(顺德数学之窗勒流冲鹤小学梁静霖千克)(9)

评价表

(三)自评:写一写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我们利用好“重体验”“重估测”“重思考”这“三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发现、感受到数学的美,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沧桑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