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我市已有近200处口袋公园、小游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活动空间

  精而优 它们选址灵活、面积小,能满足居民休憩、休闲、观赏等需求

厦门比较有意义的公园(小而美精而优厦门这些公园里藏着幸福密码)(1)

市民在近邻公园健身散步。(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比较有意义的公园(小而美精而优厦门这些公园里藏着幸福密码)(2)

市民在美仁园休闲跳舞。(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推窗望绿,出门见园,在绿树的掩映下,散落在高楼大厦、街头巷尾之间的口袋公园,傍晚时分迎来了休憩纳凉、锻炼健身的市民。

  在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62岁的陈日滨坐在公园一角泡茶;在筼筜湖畔的振兴园,一群小朋友正在嬉闹玩乐;在金尚路旁的近邻公园,刚下班的市民利用智能健身器材锻炼……

  如今越来越多功能丰富的口袋公园出现在市民家门口、公司楼下。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2021年,我市共完成34个口袋公园建设,今年计划建设30个口袋公园。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口袋公园、小游园近200处。

  近年来,“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为何会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潮流?口袋公园如何建、怎么管?厦门的口袋公园有何特色?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吴海奎

  实习生 陈鹭晴

  兴起

  曾是公园建设配角 如今变成主角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纽约。20世纪中期,面临城市化与大面积的建筑扩张,绿地空间不断被挤压,美国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提出了口袋公园的设计。他认为应该在建筑物中间特别留出一些露天场所,当居民在白天休息时,能够有地方坐下来获得快乐。

  最近几年,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特别是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城市,掀起了一股潮流,口袋公园如玉珠散落般分布在大街小巷,逐渐从配角到主角。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纷纷加大口袋公园建设力度。《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统计显示,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

  在厦门,口袋公园的建设也在近年来迎来一个高潮。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初,厦门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补齐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的短板,实施“百日建百园”工程,新建及改造提升公园绿地102处,其中大部分为口袋公园。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王伟军说,在过去,园林部门把重心放在大中型综合性公园的建设上,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盼望身边有更多的绿色活动空间,在茶余饭后或者工作之余,可以赏绿、休憩,“加大口袋公园的建设,顺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

  “口袋公园也被称作城市的‘透气孔’,特别是在建筑比较密集的城区,人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透透气、歇一歇。”曾设计厦门美仁园和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的知名设计师闵一鸣认为,口袋公园既美化了城市空间,又拓展了市民的公共活动场所,还体现着城市风貌和文化。

  对于老厦门人陈日滨来说,每天在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逛一逛,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在建筑密集的老城区,有这么一块比较开阔的场地,老人家不用出远门就能做户外活动,年轻人工作累了也能坐下来休息,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在这里玩游戏,大家在这里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陈日滨说。

  此外,公园绿地均衡分布,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宜居度的重要标准。厦门、南京、杭州等城市都提出,城市要“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步行15分钟可方便进入公园绿地。

  毫无疑问,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型分布等特点的口袋公园,能见缝插针式地建设,是实现城市公园绿地均衡分布的重要路径。

  建设

  充分挖掘潜力 唤醒沉睡地块

  口袋公园怎么建?建多大?对景观和设施配置有何要求?

  为指导厦门市游园(口袋公园、街心花园)建设管理工作,2021年,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厦门市游园(口袋公园、街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根据《导则》,口袋公园面积一般在200-5000平方米,是基于解决高密度城市人们对休憩环境的需求而产生,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

  口袋公园的建设,应与社区营建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一定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特色。在景观搭配上,应采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结合。在设施配备上,应具备基本配套服务设施和互动场地,能满足居民休憩、休闲、观赏等需求。

  “建设口袋公园,还要充分听取周边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王伟军说。

  在寸土寸金的厦门,用地问题是建设口袋公园首要解决的事。近年来,厦门园林绿化部门充分挖掘潜力,通过梳理街头绿地和闲散的公共空间、边角地块,结合现有绿地的改造提升,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打开林下空间,让绿地不仅养眼,更“养脚”。湖里近邻公园所在的片区,原本是金尚路道路附属绿地,存在植物种类杂密、采光性较差、广场功能性较差等问题。园林绿化部门运用“大道至简”理念,删繁就简,移除高灌木和杂乱乔木,拓宽原有步游道,营造疏林草地的开阔游径。通过有效设置相应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达到互动休憩结合、康体科普融合、激活场地空间的效果。在筼筜湖带状公园,园林绿化部门对部分节点植物进行梳理,利用榕树树池做成休闲座椅,拓宽园内道路,增加景墙和休闲亭,先后改造提升了栖鹭园、振兴园、白鹭园。

  唤醒沉睡地块,焕发新的生机。思明区巡司顶社区原来有一块荒地,杂草丛生、蚊虫滋生,一度成为附近居民的“心病”。改造成为口袋公园后,这里成了社区居民聚集的热门地,不少居民前来闲坐泡茶、遛弯。海沧区利用石塘村附近的一处山坡,建成全市首个山地口袋公园,不仅提升所在地块的环境颜值,更方便周边居民休憩锻炼。

  结合重点工程,拓展绿色空间。近年来,厦门市还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站点建设,对站点周边绿地提升,建设口袋公园;结合山海健康步道节点,建设狐尾山樱花谷、园山广场、薛北公园等口袋公园。

  倾听居民意见,动态开展建设。湖里区等建立了口袋公园建设库,滚动推进项目建设。“我们会充分收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哪里要做哪里不做,要怎么做,把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建设库里,成熟一个建一个,成熟一批建一批。”湖里区市政园林局副局长邱凌蓝说,相比于其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袋公园花钱不多,但老百姓却能有满满的获得感,在资金和用地方面,各部门都非常支持。

  特色

  融入地域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7月18日,市民罗秋生偶然经过位于厦禾路二市旁的美仁园,一下就被雕塑墙上的老照片吸引住了,他停下脚步,认真地观看每一张照片。“看到这些老照片,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场景,再对比现在的厦门,真是沧海桑田。”罗秋生说。

  美仁园大量运用了闽南园林的造景艺术,炭烧的红色长条砖不仅铺满地面,还拼制成船形花池、树池,成为最天然的坐凳,传递着浓浓的古早味。芭蕉叶主题雕塑“印记”,印着厦门的老报纸、老照片:1905年厦门的街市、1925年美仁宫的街景、1928年中山公园的景致、1930年将军祠的风貌。名为“时空之河”的景观小品,陈列着周边居民家的旧门牌号、门铃、门把手等旧物,重现了城市发展的进程,试图唤醒人们对于场地的历史记忆。

  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口袋公园在服务居民日常游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对于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设计建造美仁园的时候,我们把厦禾路附近的老居民召集起来,让大家回忆当年的场景,并把家里有意思的老物件拿出来,大家都非常踊跃,于是就有了这条‘时空之河’。”设计师闵一鸣说。

  位于鹭江街道大元路上的老剧场文化公园,是2014年在鹭江剧场原址上建成的。鹭江剧场始建于1942年,曾经是厦门的文化地标。公园里有很多“老剧场”痕迹,多个角落可以看到模仿胶片打造的橱窗,里面装着老旧摄像机、脸谱、快板、铜锣、扇子等。公园正中央有一座标志性雕塑,叫“放映电影的人”,镂空的放映机和人物表现过去的历史。走近一看,是一座形似电影胶片的文化墙。不少老厦门人表示,回到这里,能找到儿时的感觉。

  在莲前西路东芳山庄站BRT桥下有一处集散空间,园林绿化部门结合本土历史文化,设计了富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景墙等人文景观小品,改造提升为口袋公园,并命名为云麓园。

  在地铁2号线海沧东孚站旁的口袋公园,有一面镂空设计的红色古厝景墙,小巧精致,凸显闽南古韵。位于同安碧溪路的口袋公园,建成浮雕红砖景墙,景墙上刻画了同安文化名人吴必达的文章和画像,更有树池、艺术坐凳环绕景墙,为居民提供了一处具有文化内涵的休憩场所。

  古树名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乡愁的记录。在湖里区穆厝社的妈祖庙边上,依偎着一株参天大榕树,已有386年高龄。2021年,在“一树一园”措施的推动下,以这株古榕为主角的口袋公园建成,增加了休憩广场,环境变得更幽静舒适,居民们还给这个公园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穆榕园”。

  在闵一鸣看来,相比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闽南园林可以说是后起之秀。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建筑样式、造景材料和历史文化,只要设计者多用心,完全可以打造更多有本土特色的口袋公园,让更多人了解闽南文化。

  【记者手记】

  三分建 七分管

厦门比较有意义的公园(小而美精而优厦门这些公园里藏着幸福密码)(3)

海沧石塘山地口袋公园。(本报记者 黄少毅 航拍器摄)

厦门比较有意义的公园(小而美精而优厦门这些公园里藏着幸福密码)(4)

地铁2号线湖滨中路站附近的口袋公园。(本报记者 吴海奎 摄)

  “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进园”是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近年来,厦门园林绿化部门顺应市民期盼,因地制宜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并赋予口袋公园健身、休闲、赏景等功能于一体,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可以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度,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

  然而,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已建好的口袋公园“花容失色”,比如,公园设施被占用、绿植缺失破损、黄土裸露、垃圾落地、有人躺在公园座椅上睡觉等,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究其原因,既有个别市民个人素质问题,也有口袋公园分布较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俗话说,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建设口袋公园是好事,但建好以后,也不能轻视管理。相关部门应在口袋公园的管理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压实管理方责任,加强巡查检查,做好植物日常养护和设施设备定期维修,面子里子一起抓,让“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更好发挥绿化美化、便民惠民的作用,更好地守护百姓的“微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