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被誉为是“从通俗艺术走向精品艺术”的转折点,至今仍然被无数网友认为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但这部剧在刚播出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观众们的认可,甚至还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诟病。而那些否定的声音,还一度让导演王扶林产生了放弃当导演的念头。

王扶林导演回忆说,“《红楼梦》播出以后,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当时心里就这么想,我赶紧下马,别受这个洋罪了。”

为了搞清楚87版《红楼梦》不被认可的原因,中国电视剧艺委会专门召集了红学界、影视界、评论界以及观众代表38人,举行了为期4天的学术研讨会。

其中,诟病最多的就是曹雪芹笔下最钟灵毓秀的林黛玉被简化成了刻薄的爱哭鬼,很多学者认为“她内心的悲凉复杂”并没有得到展现。

那么,真实的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些专家、学者,又为什么会说林黛玉内心的悲凉复杂并没有得到展现呢?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

87版《红楼梦》是多位红学大师参与编剧的,参照的是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可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后四十回是不符合《红楼梦》原著含义的。

原因是《红楼梦》的原文并不完整,只保留下来了前八十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完整版,也就是所谓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程伟元整理出来的续书。

在续书中,高鹗、程伟元粗糙地将《红楼梦》的侧重归于宝黛的爱情,两人相爱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最终导致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

受通行本的影响,不少人就认为林黛玉并没有嫁给贾宝玉。不过,这样的结局看似合理,可是根本经不起推敲。

试想一下,构词严谨到让人发指、处处是伏笔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怎么可能没有呼应前面埋下的伏笔呢?

红学大师在编剧的过程中,也察觉到了这个走向不太对劲儿,但是他们也不能随意修改通行本的结局,于是就将前八十回的伏笔串联在了一起,赋予了宝黛经典的爱情悲剧套路,写出了87版《红楼梦》的剧本。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2)

了解完这些,我们再来说一说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

曹雪芹在写林黛玉的前世来历时就已经交代过:“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时有赤暇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去草胎本质得化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

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就跟随他下凡,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

西方灵河岸是佛教的叫法,浇灌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大致就是个和尚了。

这里脂砚斋有批语: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脂砚斋的批语,对于后世研究《红楼梦》具有重大意义。

古代经常形容西方为极乐世界,佛家又戒风月戒情爱,本该是最清净的极乐世界,却有了一段男女之间的孽缘,这也就是《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3)

原著作者写黛玉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何为降珠,降者,红也,珠者,泪也,绛珠就是血泪。

此处亦有批语: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在焦大醉骂宁国府时,批语也有云: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红楼梦》无疑是一出家国灭亡史,身处其中的大小人物都饱含着血泪,而林黛玉要用眼泪还恩,还的又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林黛玉的诗文中自有答案,“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鲜红的胭脂与什么相似?花的颜色像愁人的血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流出的是血泪。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洒上空枝见血痕出自两个传说,相传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

还有一个传说是,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这些提示,无一不在说明黛玉本身就是血泪的化身。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4)

既是血泪化身,那么偿还神瑛侍者的,应该也是血泪。血泪有愁苦惨烈的意义,也就是说黛玉必须哭得有价值、有意义,才能算得上是报恩。

那么问题来了,林黛玉是怎么还泪的呢?难道报恩的方法就是一直哭吗?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林黛玉的眼泪是不少,可大多数都是跟宝玉赌气、闹别扭哭的,算不上是在报恩。

黛玉还泪的方式,其实原著作者早在两人初次见面就写过了。宝黛初次见面宝玉就摔了玉,宝玉先哭,林黛玉后哭。

此处有批语:千奇百怪,不写黛玉泣,却反先写宝玉泣。所谓宝玉知己,全是体贴功夫。

体贴在了哪里?知己二字又是从何谈起呢?蒙藏本有一段批语,专门解释这一句话。

“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其石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离恨天,本是佛经中一世界,后被道家采用,是第三十三重天阙,又名大赤天、太清天、火赤天。三十三层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离恨是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多用于男女之间。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5)

《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戴的那块玉,相传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女娲补离恨天没有用到这块石头,将石头遗弃在了青埂峰上面,就成了离恨石,也就是一块相思的石头。林黛玉是为了相思而落泪吗?

作者就怕有这种小格局的误会,立马解释了,偏不因离恨而落,是为珍惜那块石头而落。林黛玉爱惜贾宝玉,才会爱屋及乌,爱惜那块石头。

黛玉爱的是宝玉这个人,于是才有了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解释。因为黛玉求仁得仁,没什么可怨的,那么黛玉之死应该是和血泪有关。

在高鹗整理的续书结局中,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看起来也是血泪耗尽而死,只是明显死的是有怨言的。她所求一个也没达到,就这么莫名其妙魂归离恨天了,对不上蒙藏本的批语剧透。

那么,黛玉的血泪不干,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是什么呢?

在前面我们说到,《红楼梦》处处是伏笔,黛玉的求仁得仁在她所写的《葬花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都觉得《葬花吟》显得林黛玉特别忧郁,特别小家子气。这是因为大家一直都认为《葬花吟》是黛玉以花自怜自伤,感叹自己身世凄惨,爱情遇挫。《葬花吟》只是黛玉的自比吗?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6)

批书人早就将答案写在了二十七回开头,有批语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一句话点出了《葬花吟》的宏大内容,暗示了大观园里所有女孩的结局。

花指的就是贾家的女孩,要埋葬的就是贾家的女孩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说贾家女孩们死的死散的散,又有谁会哀伤怜惜呢?

开头第一句就点出了贾家女孩们的结局,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两句的意思是,来年新春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无情地糟蹋了多少鲜花。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意在说明,贾家败落,人去楼空,才是导致花儿凋谢的根本原因。

而林黛玉在遭遇这场劫难时的处境怎么样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不是说林黛玉在贾家寄人篱下过得不好,而是指林妹妹管理贾家时的处境。林黛玉独立支撑贾家,每天面对的都是风刀霜剑般的日子,那么,林黛玉又能为这些花儿做些什么呢?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7)

贾家的败落并不是一日之祸,当贾家败落时,处境最难、结局最惨的却是这群眼看着大楼倒塌无能为力的女子们。

在这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灾难中,林黛玉还能为贾府做些什么呢?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她无力改变事情的结局,恨不能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林黛玉留不住她们,能做的只有,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只能紧握着花锄,为她们收葬。

葬了她们之后,大观园局势急转直下,黛玉自身难保。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从《葬花吟》里不难看出,黛玉是大观园众艳之中最后一个死亡的,她为所有人收了尸,那么她自己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诗词又在暗示什么呢?是林黛玉自己的结局吗?

这句诗词所内涵的内容,会在接下来说到的《癸酉本石头记》得到印证,请接着往下看。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8)

在两人前世今生的概述中,原著作者交代了林黛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就跟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

最关键的是下面一句,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此处有批语: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也就是说,剩下的人都不及黛玉,宝玉,全书的主角只有宝黛二人而已。

不论是按照风花雪月,还是国破家亡的线来看,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只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也好,史湘云也好,都只是陪他们了结此案的风流冤家。

也就是说,《红楼梦》本就不存在双女主,只有黛玉才是唯一的女主角。她成为女主的原因不是宝玉爱她爱得死去活来,而是她和宝玉以及贾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既然全书的主角只有宝黛二人,《红楼梦》的高潮又是在八十回之后,贾家由盛转衰真正开始败落。作为唯一女主的林黛玉,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被写死呢?

《红楼梦》在前八十回快完结时,有批语写道:假事写完了要写真事了。假事是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真事是指家族败亡史。

《红楼梦》一明一暗两条线,相得益彰、息息相关。那么,在爱情线里充当女主的林黛玉,又怎么可能不在家族败亡这条线里承担角色需求呢?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9)

仔细研读《红楼梦》,就会发现《红楼梦》里情爱占比太小,主要还是在阐述家族血泪史。对于通行本的结局,黛玉泪尽而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它同时也把黛玉和贾家衰败之间的联系切断了。

黛玉的出现,仿佛就负责陪宝玉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这样的林妹妹又怎么能配得上“唯一女主”呢?难道是她比别人更会耍小性子哭得更多吗?

若是这样的话,作者前面的各种伏笔还有什么意义?

对于林黛玉之死,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在2008年的时候,网上出现了一个网名为何莉莉的网友,她自称拥有完整版《红楼梦》的底稿。

何莉莉通过网络连载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通行本的《红楼梦》,又称《癸酉本石头记》。

在这个版本中,《红楼梦》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此外,在《癸酉本石头记》中,第八十回之后的情节高潮迭起,每个人物的走向都让人瞠目结舌。

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之前看了一本假红楼”,不仅前八十回出场过的人物全部粉墨登场,而且让读者一直猜疑不断的宝黛钗爱情之争,在《癸酉本石头记》里也有了完整的结局。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0)

在癸酉本之前,关于《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没有嫁给贾宝玉,原因是贾家瞧不上林黛玉。

而在《癸酉本石头记》里,贾家不但同意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甚至连婚礼都举行了,只不过婚礼举行了一半贾家就被抄了。此外,林黛玉也不是宝玉娶薛宝钗时泪尽而亡的。

在《癸酉本石头记》的后二十八回里,黛玉带着小红等一干奴仆死守大观园等待宝玉归来,最终因中反间计误杀小红,自己也被贼人下了虎狼之药。

她宁死也不愿和贼人同流合污,最后自挂东南枝而死,死后尸体没人收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宝玉回到大观园里见到黛玉的尸骨,才将其收进了一个锦囊之中。

正好对应了前面说到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诗词。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癸酉本石头记》的结局是瞎编的,首先想到的是林黛玉如何守家?她凭什么守家?这里不讨论《癸酉本石头记》的真假,仅从前八十回原文中的细节分析内容的可行性。

在《癸酉本石头记》中,黛玉一出场就惊掉了网友们的下巴,我们来看看黛玉做了什么。

《红楼梦》前八十回停留在迎春出嫁后,被孙绍祖虐待回娘家哭诉。《癸酉本石头记》第八十一回也是接着迎春往下写的,邢夫人对迎春不管不问,之后孙家来人接迎春回去。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1)

贾宝玉打算去找孙绍祖评评理,却遭到了王夫人和迎春的阻拦,贾宝玉心里为迎春难过,但贾家早已不同往日。

他知道迎春这一次回了孙家肯定又要被欺负,于是遣散了怡红院里的人,来找林妹妹诉苦,他叹了口气说:“女孩子嫁了人却是这般愁苦,倒是不嫁人的好。”

黛玉一听,顿时落下泪来,贾宝玉一看就转移了话题,问黛玉最近身体怎么样,黛玉说自己的身体好了很多,又说园子里这些日子总是出事,大家都要小心谨慎些,让贾宝玉也快回去读书,如果舅母知道了你又在这里,恐又不得安生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心态直接崩了,说林妹妹怎么可能会劝贾宝玉读书呢?其实林黛玉并非劝贾宝玉读书上进,而是怕他被王夫人训斥。

在《癸酉本石头记》中,林黛玉不止一次劝过贾宝玉读书。黛玉劝宝玉读书,也不只是怕王夫人、贾政训斥贾宝玉,还有另一层原因。

了解这一层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作者写《红楼梦》对于读书上进的态度,是批判还是同意呢?其实是同意赞扬读书上进的。

作者笔下的宝玉也好,女孩子也好,基本都是文学知识丰富的人设,甚至还让香菱学习,怎么可能是批判读书的呢?

作者真正批判的就是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的人,是那些为了功名利禄忘记家国的人,批判的是官场风气。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2)

我们再来理一理,黛玉在贾宝玉读书方面的态度变化,就会明白她一定会劝贾宝玉读书的。

《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林黛玉在薛宝钗处喝酒,贾宝玉刚喝几杯就被奶妈李嬷嬷给劝住了,说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

宝玉最怵贾政了,听完立马放下酒杯,林黛玉立马开怼:“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要是叫你,就说姨妈留你吃酒呢。这个妈妈,自己吃足了酒,就拿我们来醒脾了。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到了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林黛玉来看望宝玉时说了一句:“从今往后你就改了吧!”以贾宝玉的脾性,改什么不言而喻,这时黛玉的态度还是心疼居多,劝他改是怕他挨打。

再往后第七十回,贾政要检查宝玉写字和读书,林黛玉替贾宝玉写了很多字,写字这一关也就过去了,读书就要贾宝玉自己上了,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暗示贾宝玉了。

而到了第七十九回,林黛玉已经正式开始劝贾宝玉读书了,贾宝玉为晴雯写了芙蓉耒,林黛玉帮着给改了一下。

说果然改得好,再也不必乱改了,赶紧去干正经事吧。刚才太太打发人来叫你,明儿一早快过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3)

宝玉还是那个样子,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一年大二年小。

黛玉话没说完就被咳嗽打断了,这里有批语:总为后文伏笔,阿颦之文可见不是一笔两笔所写。这几乎就是批语之人明着说,黛玉现在劝他是为了以后伏笔,在癸酉本中更是印证了这一猜测。

贾府上下早就默认林黛玉是未来的宝二奶奶,那么贾家的事情也就是她的事情了,为了贾家的未来开始谋划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贾宝玉结婚前,朝廷还能勉强维持,也不是戎羌做皇帝,那么他劝贾宝玉读书就再正常不过了。

有了这些佐证,我们就不难明白,癸酉本中林黛玉的结局更贴合原著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林妹妹管理贾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

也就是说,贾家最后煎熬的都是林黛玉的心血,她为了等宝玉归来耗尽血泪。这样的设定正好对应前面的批语: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何怨?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癸酉本的结局太过匪夷所思。其实,在最开始的判词中原著作者早就交代了林黛玉的结局。

红楼梦林黛玉命运凄惨(林黛玉遭人诟病)(14)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曾去到薄命司,翻到金陵十二钗正册,看到了贾府众女子的判词。

判词记录的是众女子的一生,其他人都是单独的一幅画,四句判词。只有黛玉、宝钗的判词合用四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有批语,此句薛,堪怜咏絮才有批语,此句林。也就是说,林黛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有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前两句是两人的最关键之处,后两句是指他们的结局。玉带林中挂,正好呼应黛玉自挂东南枝而死。

作者的批语不是随意写之,往往暗示了她们的结局。对比癸酉本和通行本,你更看好林黛玉的哪个结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