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7月14日的法国独立日阅兵式上,一辆辆高大威猛的法国新型坦克,在民众浪潮般的欢呼声中全副武装的通过了香榭丽舍大街,让在场的法国人无不自豪鼓舞。然而他们不曾知道的是,这场阅兵却是这些新型坦克的绝唱,就在阅兵不久前法国军方已经彻底下定决心退役这些华而不实的新坦克,取而代之的则是性能更加先进的M47“巴顿”坦克。他们更不曾知道的是这些外表看似威猛的新坦克在研制时经历了怎样的矛盾与无奈,用法军官兵当时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宁愿使用缴获的黑豹坦克,也不要这个一无是处的破烂玩意!这就是战后法国坦克艰难起步的标志—ARL-44,虽然该坦克性能已经严重落后当时主流水平且下场异常悲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ARL-44坦克对于法军的意义就好比是黎明前的一颗指路之星,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ARL-44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的一生。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1)

▲1951年7月14日法国独立日阅兵上,通过香榭丽舍大街的ARL-44坦克,这也是该坦克的绝唱

研制背景

法国一直都是一个有着高度民族自豪感的国家,甚至有些时候能达到自恋的地步,但是1940年的遭遇却让这个曾经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欧洲强国颜面扫地,国家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下几十天内就沦陷。到了1944年6月,以戴高乐为首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改称法国临时政府,但是此时的法国外交局势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美、英、苏召开的多次会议中法国都被晾到了一边,此外美国提出的殖民地解放运动矛头直指英、法、荷等老牌强国。最终法国人利用各方的矛盾,和苏联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在雅尔塔会议上拿到了五常的入场券,并在军事上保持法军的高度独立性。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2)

▲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回到巴黎后,随即就表达了开着法国坦克解放法国领土的意愿

但是对于戴高乐来说,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一流大国,战后的法国需要的是复兴!于是在1944年8月进驻巴黎的时候,戴高乐就表现出了研制一款坦克参与对德最后总攻的兴趣,要知道法国军队开着法制的坦克去解放法国的领土和法国人开着盟军提供的坦克去解放法国领土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可以大幅提升法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从新建立起法兰西的自信和威望,对内对外都是一件大好事。同时法国人也开始搜集战后存留的法制坦克,将它们维修并编成独立的装甲部队,这些装备法制坦克的装甲部队一露面就受到法国民众的狂热欢呼,欢迎程度丝毫不低于装备最新美式坦克的法军部队,这也让戴高乐更加坚定了研制新坦克的决心。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3)

▲1944年开着夏尔B1的法军受到了法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是戴高乐铁了心要研制“纯国产”重型坦克的一大原因

研制过程

可是要研制一款新坦克谈何容易,虽然战前法国人的坦克技术位居世界一流,但是错过了二战这个坦克发展的黄金时刻,法国人已经被远远地被甩在了后面。况且此时的法国早已是满目疮痍,二战后期很多大规模战役都发生在法国本土,而且盟军还对那些曾经被德军控制的法国工业基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轰炸。举个具体的例子,战前法国有12000台铁路机车,如今只剩下了2800台。不过好在法国毕竟是个工业大国,潜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闲置。而且维系政府虽然靠着施舍换来了一纸停战协定,但他们也深知这其中的虚假,为了给自己以后讨价还价捞点本钱,维系政府成立了一个技术装备委员会,来研制武器装备,对于坦克的研制进度虽然缓慢且使用的都是老技术,但好在没有完全停滞。

到了二战后期,这个技术装备委员会接受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军备局的领导,那些坦克研制项目也就被保留了下来。最终戴高乐要求法军整合技术恢复重型坦克的生产,之所以选择重型坦克,是因为重型坦克高大的形象和身影带给民众的冲击更大,而且重型坦克虽然技术难度大,但是需求少,象征性的装备几十辆就可以了。此外通过该项目还可以大大激活本国的工业生产,并为法国培养第一批宝贵的工程师队伍。为此戴高乐专门呼吁世界各地的法国人回国参与建设,同时命令以法国军械局主导进行总体研制,皮拖兵工厂负责炮塔研制,AMX工厂负责底盘的研制,最后则由ARL工厂负责生产工作,于是新坦克就被命名为ARL-44(ARL表示生产公司,44表示1944年)。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4)

▲虽然想法很美好,但是直到二战结束,ARL-44仅仅是一个全比例木制模型

虽然戴高乐开着新坦克收复失地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对于已经4年没有研制过坦克的法国来说,就算是有之前技术装备委员会的技术沉淀,也还远远不够。站在绘图板面前的法国设计师只能拿出二战前的法国坦克技术(虽然法国可以仿制美军和德军的坦克,但对于提升民族自尊心为主的ARL-44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不论ARL-44性能如何,必须是纯国产),起初设计图纸也证明了这一点,缺乏设计经验的法国工程师只能将战前法国坦克的技术整合一下,比如悬挂和传动改自夏尔B1、操作机构和变速箱改自夏尔G1、发动机则直接采用FMC F1的潘哈德发动机。主炮则采用以CA32 75毫米加农炮改进而来的44倍口径比75毫米坦克炮,整车全重30吨,最大防护厚度为60毫米。这种基本停留在二战前夕的设计让法国军械研制局很不满意,最后下达命令要求装甲厚度必须达到120毫米,火炮口径必须达到90毫米。

坦克性能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5)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6)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7)

▲上图分别为法军战前的夏尔B1重型坦克、夏尔G1中型坦克、FCM F1超重型坦克,ARL-44的底盘基本就是用这三辆坦克的技术拼凑出来的

ARL-44作为一辆法国战前坦克部件拼凑出来的新坦克,整车最大的亮点就莫过于全新的3人大炮塔,而且在炮塔的设计上大量借鉴了德国思想,扁平的六面体避弹效果良好而且还大方美观,尾部是一个弹仓,整车五名乘员,其中三名在大炮塔中,炮手和车长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则位于主炮左侧,在人机功效方面,ARL-44大炮塔相较于夏尔B1只能容纳车长的小炮塔来说简直是个飞跃。只可惜除了大炮塔外,ARL-44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太大的优点,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高大的形象确实带给了法国民众不小的震撼。


火力性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8)

▲ARL-44坦克搭载的DCA45型90毫米主炮是M36B2坦克歼击车M3型90毫米炮的法国版本,两者在外观上的最大区别就是炮口制退器

起初装备的由CA32 75毫米加农炮改装而来的44倍口径比75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勉强能击穿80毫米厚的匀质钢装甲,但是这样的威力在1945年已经严重不足。为了缩短研制周期,ARL-44的底盘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部件,而且刚复国的法国不可能像美苏那样大批量生产,所以这时候一门好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法国人必须依靠远程反坦克火力来抵消自己数量的不足。可是放眼整个法国,怎么改怎么凑都拿不出一门像样的90毫米坦克炮,万般无奈之下法国人只能用英国人的17磅炮暂时代替,一旦有合适的90炮就马上换装。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9)

▲装备美军M1型75毫米坦克炮的ARL-44重型坦克,后被换成52.5倍口径比的DCA45型90毫米坦克炮

后来实车ARL-44下线时法国人为其换装了一门52.5倍口径比的DCA45型90毫米坦克炮(就是美国M36坦克歼击车M3型90毫米炮的法国版)。该炮最大俯仰角分别为-10度和 20度,可发射曳光被帽穿甲弹、曳光高速穿甲弹(弹芯是由金属钨制成)、曳光穿甲弹和曳光榴弹,该炮威力巨大,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可以轻松应对豹式坦克。使用高速穿甲弹时可以在914米的距离上击穿30度倾斜角的199毫米厚匀质钢装甲,即使在1829米的距离上这一数值依旧保持在106毫米。受到德国坦克的影响,ARL-44在炮塔顶端安装有一个环形机枪架,此外还有一个车长独立指挥塔,可以和炮塔回旋机构同步转动实现独立全方位旋转,可以和炮手的方位指示仪实现联动,从而达到目标方位的精准判断。


防护性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10)

▲ARL-44坦克的防护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流,120毫米60度倾斜角的正面,炮塔正面为102毫米加120毫米炮盾,就连炮塔顶部装甲厚度都达到了40毫米

ARL-44在车体防护方面大量参考德国坦克,60度倾斜角120毫米厚的首上匀质钢装甲板颇有些豹式坦克的味道,侧后方的防护则相对较弱,装甲厚度只有45毫米。此外动力舱和人员舱之间有一层防火隔板,可以大幅提高乘员的存活率。整个炮塔则由4块巨大的表面硬化锰合金钢板焊接而来,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102毫米在外加一个120毫米厚的的炮盾,炮塔侧面和后面厚度为75毫米,倾斜角分别为35度和15度,顶部装甲厚度为40毫米。此外大量连续的倾斜面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避弹外形。如此之高的防护带来的问题就是炮塔重量高达19吨(法国的FT-17全车也就7吨重),为此法国人还专门为炮塔安装了辅助转动装置,旋转一周最快15秒。


机动性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11)

▲德国黑豹坦克的迈巴赫HL230P30发动机,该发动机毕竟是一款战争状态下的临时产物,有些小毛病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解决,在转速达到3000转每分钟时可靠性就会大幅下降

在发动机方面,原本计划安装的潘哈德发动机只能提供450匹的马力,安装在47吨重的ARL-44上面颇有些小马拉大车的意思,权衡利弊之下法国人采用了缴获的德制迈巴赫HL230P30发动机,于是法国人又改变了后部发动机舱的布局。虽然迈巴赫HL230P30可以提供700匹的巨大马力,但是放到ARL-44上面却显得十分蹩脚,其装备的变速箱为法国制造,可提供5个前进挡和1个后退档,并不是和迈巴赫HL230P30配套的AK7-200变速传动系统,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场灾难,德军豹式坦克的迈巴赫HL230P30有严格的转速限制,而车体更重的ARL-44要想提高速度就得提高发动机转速,这就导致了发动机负载过重故障频发,最大时速只有可怜的35公里每小时。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12)

▲细细比较ARL-44和黑豹坦克的尾部发动机舱,颇有几分像似

不过ARL-44采用的差速器却十分先进,因为此前夏尔B1坦克车载炮的原因,主炮的左右射界得靠坦克转向微调,于是法国设计师为夏尔B1安装了一个“尼德尔”液力差速器,这种差速器可以通过变速齿轮获得任意角度的转向角,后来这套变速器也就移植到了ARL-44上面。在悬挂方面则直接采用了夏尔B1的设计,采用全环绕式履带并在履带外侧安装有侧护板和排泥槽。一共有10组小的负重轮,每个负重轮安装有独立的弹簧悬挂系统,这种悬挂系统及其落后,悬挂行程极短导致越野性和舒适性极差。法军坦克兵开惯了舒适的黑豹坦克,在换装并体验了ARL-44坦克后,甚至喊出了“还我黑豹”的口号。

卡尔44型坦克(战后法兰西的艰难起步)(13)

▲ARL-44的悬挂来自夏尔B1,而夏尔B1的悬挂则来自更早的FT-17,这种Holt悬挂的片状弹簧和蜗卷弹簧能够吸收的冲击能量极小,而且容易在战场上被击毁


就这样一直到了1946年,戴高乐因为军备案问题辞去了法国总统一职,ARL-44坦克项目也陷入了僵局,后来军方只象征性的生产了60辆,并在1953年全部退出法国现役。和起初的雄心壮志比起来ARL-44的结局实在是有点惨淡了。但是ARL-44却是法国军队甚至是整个法国战后崛起的标志,这就是法国人宁愿牺牲性能也要“纯国产”的原因。要知道当时法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以租借的形式得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美军坦克,但是法国人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自己研制。虽然研制出了的产品甚至还不如美军的M4,但是对于法国人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ARL-44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

为了突出政治意义,我在写本文的时候花了大量篇幅写研制背景和历程,而压缩了性能数据。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指出,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