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的矛盾一直阻遏着中华大地的发展。当历史的车轮走到李世民统治者时期,这位“天可汗”创造性的引用了两汉时期的都护制度,在大唐王朝的东、南、西、北设立都护府,拱卫大唐江山。

翻开盛唐地图,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大都护府跃然于纸上。它们是李唐王朝强大军力的见证者,更是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势力的维系者。然而,声名显赫的六大都护府共存于世的时间,却并不算长,仅仅只有82年的时间,就烟消云散了。

那么,威震边疆的六大都护府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在它兴起的82年间,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呢?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1)

都护府的设立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奇袭东突厥,斩首数万,一举灭掉了威胁唐朝北疆的草原民族。然而,北方草原地广人稀,人人以骑射、放牧为主,不务农业,采用中原王朝的管理方式,极为困难。

在唐以前,汉、隋都曾数次降伏匈奴、突厥的势力。可在战争结束后,又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方式,巩固双方的关系,始终无法做到完全压制。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成了草原民族的家常便饭,中原王朝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内外交瘁,最终走向了覆灭。

因此,如何处置数十万突厥人,成了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首要之事。作为古代最为杰出的皇帝,李世民展现了他的高瞻远瞩。他毫不迟疑的采纳了温彦博的提议,将州县制度,“搬迁”到草原大地。

然而,突厥境内的州县又与中原王朝有很大的不同。州县长官由突厥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罔替,甚至连财政大权,也下放到地方。这些羁縻州府虽然拥有高度自治权,却因人口组成、宗教信仰等问题,互相牵制,很难再次实现统一。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2)

此后多年,铁勒、回鹘、契丹、土谷浑等边疆民族也纷纷加入到大唐的队伍中。李世民对待他们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方式,也设立了羁縻州府。在东到朝鲜半岛,西到伊朗,北达贝加尔湖,南抵中南半岛的强大疆域内,竟有856个羁縻州府,服从于唐王朝的管辖。

地方机构臃肿,必然会使长安的决策机构工作量激增。在长安与地方之间,李世民急需设置新的管理部门,代替他接管羁縻州府。因此,侯君集灭掉高昌后,李世民吸取汉时统治西域的经验,立刻在高昌西州设立了大唐立国以来,首个军府建制的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的最高长官为大都护,从二品官员,对皇帝负责,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在盛唐时期,郭孝恪、夫蒙灵詧、高仙芝、封常清这些名震西亚的名将,都曾担任过安西都护一职。

当时,安西都护府辖制阿姆河以南、葱岭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个羁縻州府。西突厥、吐蕃、土谷浑都在都护府的攻击范围内,大大压制了西域诸国的不安定因素。

只是,李世民并未将安西都护府的模式引用到其他地区。在他看来,一个只有万余兵马的驻外机构,只能用来统辖并安抚各羁縻府州,短时间并不能承担拱卫边疆的作用。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3)

声名显赫的六大都护府

公元642年,安西都护府境内的乙毗咄陆可汗谋反。在李世民筹划出兵平叛之时,郭孝恪却已率领多国联军,击败了西突厥的部队。此次作战,让李世民看到了都护府存在的巨大价值。在他余下的统治时间内,正式将都护府制度,镶嵌在大唐的治国之策中。

647年,费时一年有余的唐与薛延陀部的战争宣告结束。大将李绩逼降薛延陀可汗咄摩支,灭亡其国。此后,李世民在薛延陀部设立6府7州,并在13个羁縻州府之上,又成立了燕然都护府,统辖铁勒诸部。

而在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治国方略。管辖朝鲜半岛、辽宁南部、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安东都护府以及以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大部为主的安南都护府相继成立。

至于唐朝的老对手突厥,李治、武则天也进行了精心部署。在今内蒙古中西部一带的东突厥车鼻旧部,李治设立了单于都护府,压制东突厥的残余反抗势力。702年,武则天又在击败西突厥后,成立以新疆北部、里海东部和中亚楚河北部的北庭都护府。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4)

伴随着六大都护府应运而生的,则是唐王朝对都护府的改革。李治在位时期,一改都护府重军事、轻行政的治地方针。屯田、戍兵、开垦荒地,甚至连唐朝的货币,也强行在各个都护府境内发行。

久而久之,唐王朝对各个羁縻州府的控制力度明显加强,凭借唐朝强大经济实力的辐射,各地的民生发展也有了显著提高。当时,都护府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统辖、安抚下属羁縻州府,讨伐叛乱、抵御外敌侵略,逐渐的成为都护府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除安南都护府外,其余五大都护府都是在战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纵然都护府的出现,宣示了唐王朝的强大的军力,却也为日后埋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更为重要的是,六大都护府中,唐朝西部和北部边境就占了其中四个。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则天为了称帝建周,利用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大肆屠戮忠臣良将,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陆续被杀。鼎盛时期的唐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陷入了内部政局动荡,外无精兵猛将的局面。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5)

坐镇安西、单于都护府的王方翼、程务挺的身亡,直接触动了突厥人的敏感神经。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他们的骑兵也疯狂的涌向大唐边境。与此同时,吐蕃、契丹也陆续跟随突厥人“铤而走险”。

然而,武则天对此却无能为力。她是朝堂斗争的一流操作者,却是治国理政的三流政治家。在军事方面,武则天的谜之操作,更是丢尽了大唐的颜面。李世民、李治时期近百年的羁縻成果毁于一旦,都护府的权威也不断降低。

率先受到毁灭性冲击的,就是改名为安北的燕然都护府。由于处在单于都护府的北端,在东突厥颉跌利施可汗连续不间断的袭扰单于都护府后。长安与安北都护府之间,逐渐失去了联系。武则天的军队无法压制东突厥,安北都护府只能不断内迁,由同城到甘州、凉州,羁縻功能弱化,漠北沦为突厥、回纥人的天下。

武则天退位后,28岁的唐玄宗脱颖而出。凭借卓越的帝王才能,他一手打造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开元盛世。有了经济基础,志在开疆拓土的唐明皇,重新恢复了单于、安北都护府。纵然六大都护府失去了李世民、李治时期的高光时刻,可在唐玄宗的手中,也是威震边疆异族的绝对利器。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6)

唐玄宗的困惑

然而,安史之乱的一声巨响,击碎了唐王朝“醉生梦死”的天朝梦。当时,唐廷内部兵力松懈、战斗力低下,听闻安禄山大军前来,非逃即降,根本不敢与叛军战斗。从河北范阳到河南洛阳,安禄山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原王朝的东都。

因此,唐玄宗能够依仗的,只有常年参与边疆战事的六大都护府的军力。可是,国家危亡之际,六大都护府都去哪了呢?

在安禄山起兵后,占据绝佳地利,处于范阳身后的安东都护府却陷入了无尽了内讧中。辖制安东都护府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贪生畏死,有意向安禄山投降,借此诱杀了不愿服从命令的副大都护马灵察。可,不久后,吕知诲又因兵变被杀。

尽管新任平卢节度使兼安东都护侯希逸忠于朝廷,力主平叛。然4年的内耗生涯,安东都护府的兵力早已不比往日。更为重要的是,朝廷平叛力量相继被打垮,唐玄宗内迁成都,先前服从唐王朝统治的契丹、奚等族趁势而起,与叛军前后夹击侯希逸。无奈之下,侯希逸只能放弃治所营州,渡海南下,前往山东。

在此之后,河北三镇成为唐王朝百余年间的不稳定因素,而新罗的崛起更是加剧了辽东危机,安东都护府名存实亡。

在唐王朝的西边,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平叛之路,更是一波三折。安史之乱兴起后,出身于安西的高仙芝、封常清就紧急前往长安、潼关,构筑防线。然而,昏聩的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边令城的诬告,处死了两大名将。

唐朝都护府真实情况(纵横盛唐百年的六大都护府)(7)

不久后,安西都护府军事长官梁宰派遣李嗣业、段秀实携兵入关。而北庭都护府司马李栖筠则率领副都护高耀、兵马使王惟良,提兵七千南下参与平叛。两大都护府的军事力量离开治地,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了吐蕃可趁之机。陇右、河西被占领,长安与安西、北庭之间的联系彻底被切断。

至于处在漩涡中的单于、安北两大都护府,由于受到安史之乱的直接冲击,人口急剧流失。所管辖的羁縻州府也陆续叛离,自顾尚且不暇,更遑论出兵相助了。

有趣的是,坐镇南方的安南都护府则游离于安史之乱之外。它即未受到战乱的波及,也不曾出兵北上。只因,在安南都护府的周边,南诏国才是它最大的威胁。即使在开元盛世时,南诏也能跟唐军攻防的有来有回。因此,一旦安南都护府大军离境,势必会影响到南方地区的和平稳定,压缩唐王朝的生存空间。

784年,徒有其名的安北都护府建制撤销。安北都护府的“难兄难弟”单于都护府也被降级处置,沦为振武节度使的军镇。6年后,北庭、安西都护府遭遇吐蕃围攻,双双陷落。考虑到安东都护府早已空有其表,名震华夏百余年的都护府,消失了5个。

可以说,李世民构建都护府的初衷,是为了扑灭来自边疆、境外的侵略力量,绝非为了自救。当唐王朝内部的“燎原之火”乍起后,唐玄宗调兵六大都护府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牵一发而动全身,唐王朝的正面之敌,由安禄山、史思明,扩展为吐蕃、回纥和契丹。事实上,唐王朝中晚期的敌人,正是来自于吐蕃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