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习新天堂 夯实教育新高地 构建文化新中心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2)

1904年落成的蕙兰中学总课堂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3)

1912年建的蕙兰中学校门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4)

1912年建的蕙兰中学校门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5)

1949年的“思葛堂”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6)

1950年国立浙大附中铁群机巧队活动场景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勤工助学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8)

1987年由贝时璋题写馆名的新科学馆落成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9)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生社团活动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0)

1997年获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1连冠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1)

1998年吴欣安获杭二中首枚国际奥赛金牌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2)

校涌泉池一角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3)

2016年哈佛峰会承办地永久落户二中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4)

学生与数学家丘成桐交流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5)

2016年获太空城大赛中国区冠军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6)

二中交响乐团连年获省一等奖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7)

2018年FRC队获中国机器人总决赛冠军

杭二中全日制学校 百廿杭二中新时代呐喊(18)

现任校长尚可带领学生在赤子之钟前宣誓

百廿载春华秋实,双甲子勇立潮头。

金秋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炮声犹在耳边,又将迎来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百廿校庆。心怀家国、情系二中,此时的二中人心中吟唱着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国校同庆,乐哉快哉。在很多人心里,杭二中不只是一所高中,它是一部杭州乃至浙江近现代中等教育的鲜活编年史,办校横跨三个世纪以来始终与民族命运、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立志、努力、为公”,竺可桢老校长书写的六字校训就镌刻在学校大门前,感触着历史的流淌。它是一种办学理念,更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并化作二中人赤子情怀的永恒注脚,无论他们虚心求学还是步入社会,无论他们扎根故土还是留洋海外,无论他们依然平凡还是变得伟大,都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努力践行着心中的抱负和梦想。

二中是一所“老”学校,东河老校的惠德图书馆诉说着岁月的温存,贵州湄潭的七星桥记录着先辈的故事。二中是一所“大”学校,以人为本的大情怀,海纳百川的大胸襟,与时俱进的大文化,都使百廿二中目标高远、大气开放、气象万千。二中是一所引领时代的学校,以教学创新为基础,素质育人为要求,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历史的脚步将迈入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杭二中正召唤着几代二中人回母校再续前缘。一个时代、一所名校、一个愿景,正凝练成一道遒劲的笔锋,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历史篇

博采中西

拉开浙江新式普通中学序幕 百廿年来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

一个多世纪前,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中华民族到了危急的时刻。如何自强救国,唯有培养人才。而人才之兴,在于学校。当时的浙江大地,苦于没有新式学堂。终于,在19世纪的尾声迎来了转机。

1899年,美国传教士甘惠德在淳佑桥东堍,创立了蕙兰中学堂,初名蕙兰学堂。唐代诗人王勃诗云:“金声玉韵,蕙心兰质”。蕙兰者,喻君子之风,既能独善其身,也能以淡雅芬芳润泽世人。蕙兰学堂率先博采中西教育之精华,拉开了创办浙江新式普通中学的序幕。

蕙洁兰芳

蕙兰学堂创立后,甘惠德任学堂监督,设置了国文、英语、算学、史地、理科、道学等主要课程。学生可跨年级选课,实行学分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美国中等学校相当。1903年,学堂开始招女生,开创了杭城男女生同校之先河。

进入民国时期。1919年,五四惊雷,振聋发聩。蕙兰学子响应号召,有的积极组织“杭州各中等以上学校劝用国货联合会”,抵制日货;有的奔走城乡募集资金,声援革命;有的高呼“读书不忘救国”口号,警醒世人……在那个年代,蕙兰走出了郁达夫、陆蠡等一大批爱国学子,走在了时代最前列。

20世纪30年代,救亡与抗争之声铿然作响。“九一八事变”后,蕙兰学子举行“控诉日本九一八侵华大会”,继而引发抵制日货、街头演讲、游行示威等。6年后,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蕙兰全校迁至富阳场口,后迁往上海、绍兴等地。与此同时,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后,因不忍无辜百姓受日寇荼毒,留守学校的葛烈腾校长利用校舍开办“第八收容所”,先后收容难民近万人。1941年,因不甘受日军敌伪组织管辖,学校毅然停办。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10月22日复校举行开学典礼。

阴霾散尽见曙光。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杭城,蕙兰学子满怀激动,目送解放军通过学校门口。翌日,学校成立“蕙兰学生自治筹备会”,贴出壁报“五四解放号”特刊,上街慰问解放军,欢呼人民的胜利。

湄江骊歌

就像很多江河都由多条支流汇集而成一样,杭二中的源头除了惠兰学堂,还有一个重要的前身——国立浙大附中。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战火很快烧到浙江。为保存一代知识精英,临危受命的浙大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举校西迁,直到1940年2月,横穿六个省,走到贵州湄潭,这段征程也正好与中央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一致,后被称为“文军长征”。国立浙大附中在那时应运而生。由竺可桢亲自创办,并兼任校长。为了提升湄潭本地教学水准,附中与当地的湄潭中学合并,也解决了校舍难题。学校分初、高中部,虽然条件艰苦,但学校坚守严格考试录取学生的准则。

附中师资阵容之强大令人神往,除由浙大讲师和助教兼任外,还延聘了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师。数学巨擘苏步青在附中兼过课,画家柴扉给学生美术熏陶,音乐教师袁箴华指导学生唱进步歌曲。

教室里,勤奋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自习,常是一盏桐油灯到深夜。1943年,附中第一届毕业生全部考上大学,“名列全国各中学之冠”。

立志、努力,为了天下之大“公”。1944年,日寇入侵广西、贵州,附中学生纷纷投笔从戎。1946年,浙大和附中都迁回杭州。杭州解放后,附中学生积极报考军政大学、干部学校等,投身于城市接管、土地改革和青年团等的建设工作。

二中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1951年8月1日,蕙兰中学与国立浙大附中合并,在蕙兰中学原址成立“杭州第二中学”,由此校名一直延续至今。

1954年,二中成为省重点中学,1963年成为省7所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五六十年代,二中很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走在全省前列。

1978年迎来改革开放。东方风来满眼春,杭城东河边霞光初露。同年,杭二中再次被列为省、市重点学校。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被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决心办成一所高水平、现代化的中华名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校提出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高、正、实”的文化风靡校园。

在此期间,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每类课程配以必修、选修、自修三种修业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学科竞赛也上了台阶,学生在各科省级、全国级竞赛中频获一等奖,学校连续多年成为杭州市中学生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多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其中,1998年吴欣安同学勇夺第29届中学生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实现了二中学科奥赛金牌零的突破。

跨江发展

进入21世纪,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杭二中早早走上了跨江发展之路。

从 2000年6月杭二中分校建立,到后来的杭二中国际部、杭州二中余杭树兰实验学校、江南实验学校、杭二中白马湖学校、杭州二中钱江学校,杭州二中教育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其间,二中办学又迈向一个新高度,不仅被北大清华等“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常年名列全省前茅,在学科竞赛上也迎来井喷之势,目前已斩获11块国际奥赛金牌。“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成了二中人的精神写照。

迈入新时代,杭二中正逐步与世界教育接轨,与世界发展保持着和谐律动。“面对众多的资优学生,二中该给他们奠定一个怎样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二中之问”,让杭二中对未来的办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学生的卓越发展而奠基。这个答案,也在近些年的办学中愈发清晰。

学习新天堂、教育新高地、文化新中心,新时代的“二中呐喊”,正成为一种主流声音,杭二中也正成为国际教育坐标系里的一个重要坐标点。

校友篇

桃李万千

无法割舍的二中情缘

各领风骚的他们有着共同的二中特质

在杭二中120年恢弘办学史中,杰出校友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走出过郁达夫、冯亦代、慎微之、常书鸿、董希文等文化名流,也走出过苏元复、钱宁、周本濂、何新贵、王一德等科学巨匠,还有如沈毅楚、郑小明、吴山明、朱海、戚肖宁、胡海岚等各行业领军人物。

今年百廿校庆,《成功无规律》经过修订后再次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从二中走向世界的27位有故事的校友,他们跨越三个时代,都是在科技、金融、医药、教育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成功无规律,但在二中人身上印刻着共同的特质:一股子倔强劲,一股子精气神,一股子自在味。而这种特质的形成,源于他们价值观养成的溯源地——杭二中。他们的成长故事,正是二中育人的鲜活写照。

卢征天

获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82年,15岁的卢征天提前从杭二中毕业,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哪个阶段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卢征天直言不讳:“杭二中的四年。”(编者注:当时学校设有初、高中部)

“我上学时,大家都想读二中,因为二中一直是名校,出名师。”在二中的四年里,卢征天跟徐承楠老师学牛顿力学,跟龚金根老师学几何,跟来健老师学体育,跟戴伯乐老师学画画……几十年过去,这些恩师的容貌依然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二中老师真的很负责,布置的作业都是精挑细选的,我们常常一题做好,会再想想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这比题海战术效率更高。”

在二中名师们的循循善诱下,卢征天爱上了数学和物理。“那时候梦想能发现一个大定律成为名家,但主要动力还是爱好。”正是在爱好的驱动下,卢征天一直坚持做物理研究,从中科大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再到阿贡国家实验室,最后回中科大当教授,一路获奖无数。在很多人看来,卢征天很成功,但他却说:“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你能找到喜欢做的事,如果找到了,便是成功。”

吴欣安

获杭二中首块国际奥赛金牌,现为美国芝加哥城堡基金公司工程师

1998年,吴欣安斩获第29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21年过去了,当年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徐承楠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吴欣安坦言,徐老师带竞赛从不给学生压力,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培养兴趣,从竞赛中培养思维能力和认真态度,甚至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做物理实验,吴欣安嫌麻烦,就用手代替镊子来拨动天平游标,这个小细节被徐承楠看到,徐承楠开始不厌其烦地强调天平操作规范,还教导道:事情虽小,但一开始养成好习惯会终身受益。“后来我在激光实验室里,要操作的仪器有几十台,调激光要绝对清洁和精细,很多次站在实验台前,我都会想起多年前徐老师小心翼翼给我们演示实验的场景,这才叫一丝不苟。”

在二中的竞赛经历,对吴欣安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多年后,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要克服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困难,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诸多挑战。在二中培养的面对逆境毫不退缩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郭文景

杭二中首位本科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哈佛大学读大四

办学篇

二中现象

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的典型

透过现象探寻二中办学的DNA

今年中考前,保送生可提前选择心仪的高中。杭城89所初中的第一名,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同一所高中——杭州第二中学。二中在学生中的魅力,可见一斑。

近年来,杭二中的办学迎来了高位井喷式发展,比如2017年连续斩获3块国际奥赛金牌,金牌数雄踞中国顶尖高中之首;2018年,杭二中共有60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数量为全省单校第一,也是二中历史最好成绩。

《人民教育》主编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二中现象”。 其实,这不仅仅是二中现象,也是杭州现象、浙江现象,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我们试图透过这些现象,探寻二中办学的DNA,提炼出可为更多学校参鉴的经验。

创建高水平学术性研究型高中

说起竞赛,杭二中绝对是全国学科竞赛的种子队,历史上斩获的11块国际奥赛金牌,述说着它的辉煌。前不久,第28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上,二中学生姚前和吴亦乐获得金牌,并入选生物国家集训队,姚前更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冠。

杭二中的竞赛之所以强,因为它有独特的竞赛文化。“一般竞赛生学习的第一阶段,以老师讲解引领为主。第二阶段,则是沙龙式、分享式的教学为主。”负责竞赛的副校长陈钧举例说,教练在前期引领后,会把一块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让学生自主申领去准备,最后上台讲解,这也被称为“群狼战术”。“知识点能弄懂还不够,要把它讲明白才是本事,这个过程中培养的自主钻研的意志品质,将伴随学生一生。”

为更好地促进资优学生快速成长,2017年二中正式成立了“奥林匹克学院”和“未来科创学院”,整合化学学科建设基地、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北大讲坛”等资源,配备以创新性的研究型教师,建构研究性课程,通过普及与拔尖相结合,发挥学生群体共振共生效应。同时还联合中科大和浙大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邀请近20位科大和浙大的教授,开设前沿科学的讲座课程,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

“二中正努力创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学术性研究型高中。”现任校长尚可说,二中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尽可能地启蒙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通过打造更多学术高平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他们未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基。

“引进来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

今年8月,2019季哈佛HC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杭二中举办。四年来,哈佛峰会已成为二中乃至杭州教育的一张名片。

二中一直致力于探究更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化,哈佛峰会带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和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而二中的“朋友圈”不止哈佛大学,同时还与德国阿夏恩市一级文理中学、法国马克中学、西班牙巴塞罗纳圣纳特 乔治瑞中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巴斯加勒高中、英国利兹中学等国际名校保持着密切交流,使得二中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感触世界发展的脉搏。

“我们要培养有中国魂、世界眼、国际范的时代新人。”尚可认为,真正的教育国际化,除了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做到“你懂世界”,同时也要“向世界展示你的不同”。所以二中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唱响二中版的“中国好声音”。

这些年经常可以看到二中学子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除了国际奥赛摘金,还有如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大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DI创新思维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FTC国际机器人大赛等国际赛事,二中均实现突破。这些带着二中成长印记的学子,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在学习及实践着基本的涉外通则,逐渐成长为具有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的优秀青年。

多元校园文化提供更多“初试”可能

创新人才培养,要给学生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学习氛围。当别人可能因追求高正确率而放不开手脚时,二中却鼓励学生尝试,允许学生犯错,从而实现从开始的试初、试错阶段,走向试成、试优的过程,让学生拥有更多可能性。

每年二中新生进校,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确立一个努力目标。比如,你心怀社会,学校鼓励你参与社会调研;你喜欢国际交流,学校鼓励你参加DI等各类国际大赛;你痴迷某个学科,竞赛就是个好选择。二中校园里还有几十个社团,总有一个是学生们的“菜”。

“这些选项对不少新生来说是第一次,但重点是你感兴趣、愿尝试。毕竟你迈出了初试第一步,才有无限可能。”尚可举了个例子,2017届学生浦一凡,很喜欢骑行,于是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二中第一支自行车车队“HCC”,组建不久就参加了2018heroes自行车赛,并拿到了U25组别总积分第6名。小伙子们回来后很激动,憧憬未来跟顶尖车手切磋。那种永攀高峰、不惧挑战的精神让尚可和老师们很感动,尚可找到浦一凡,问:“车队下一步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怎样的支持?”小浦笑答:“我们会处理好学习和训练关系的,校长您的关心就是最大的支持了。”

“多元的社团文化是焕发一所名校生命力的催化剂,我们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志趣,在加深对自己更深刻认识的同时,结识更多优秀伙伴,在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走向卓越。”尚可说。

引导学生立志努力为天下之大“公”

去年全国两会上,一份来自杭二中学生“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提案,被提交到全国政协大会上进行讨论。原来,二中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比赛,最终从全国3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拿下“最佳展示”“最佳提案”两个奖项。“现在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对家政行业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必须做好规范。”一位参与提案的学生说。

令人欣喜的是,多年来二中学生从不甘于沉浸在校园里。他们走出校门,为留守儿童众筹,和盲童一起办音乐会,关注流浪者的生存状况,倡导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在对社会问题的调研中,在跟弱势群体的相处中,他们更好地认知自己所处的世界,清楚肩上的责任。

“从蕙兰学堂‘诚、勤、爱’的个人品德内修,到国立浙附‘立志、努力,为公’的责任担当,及今天的‘立志、努力、为公’的二中校训,把每一位二中人的努力学习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每一位二中人的奋斗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中。”尚可说,二中的学生未来很可能在社会各领域扮演着领军人角色,我不希望届时他们身上依然只有学霸的标签,因为今日的立志、努力,都是为了明日的天下之大“公”,这也是二中人的历史使命。

未来篇

二中之问

我们应该给资优学生

一个怎样灿烂的未来?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尚可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未来已扑面而来,未来地球会消失很多工作,也会诞生不少新工种。未来世界的竞争,扑朔迷离。

作为一所名校,二中横跨三个世纪薪火相传,培育万千英才初心不变,但在潜心育人的同时,更需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二中该给资优学生一个怎样灿烂的未来?这是二中人的“二中之问”。

未来也许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人一定不能越来越像机器。二中需要更关注传承、更新与创造人类文化,扩大人的生命内涵。相对于教育的现实性、继承性和经验性,更关注教育的理想性、批判性和实验性。需要把握平衡,努力超越传统与激进、维持与变革、本土与全球这种二元对立,让基础性、发展性、创新性相得益彰,在理想的指引下以更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

所以,要把为学生的卓越发展而奠基作为历史使命,我们义不容辞。要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崇高责任,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以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为高中核心任务,以高境界、高水平、高品质的二中标准为引领,专注于培育学生的卓越素养和精英气质,努力使学生有立人之品,立学之基,立业之能,立身之本。

请记住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的二中,你是什么,二中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二中就会更光明!所有的动力都源自心灵的沸腾,让我们一起带着百廿校庆传递给我们的心灵沸腾,抖擞精神,扬帆再启程!

“记忆中我与二中相遇在一个初三的午后,偶然间我闯进了二中春季开学典礼。典礼主题是‘世界很小,二中很大’,八个字让我激动不已,如遇知音。”没想到一年后的2013年,郭文景真的成为二中大家庭的一员。

在二中的三年,郭文景经常来往于中国和美国,高一时她就获得了信息学奥赛全国一等奖,此外她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ProCo比赛冠军,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了全美女子数学奥赛金牌,在伯克利大学参加全美仅选拔30名顶尖高中生参加的著名的SPARC人文学夏令营……“我参加了很多竞赛和国际交流活动,并积极准备美国高考,叶翠微校长和二中从未束缚过我拥抱世界的梦想。很难想象没有学校支持,我作为一名中国在校生如何能在短时间里结识那么多各国教练、老师和伙伴,获得如此多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郭文景坦言,正是在二中期间获得了如此多的学习经历,让她如愿拿到了哈佛大学的offer。

郭文景说:“最幸运的就是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了你!二中,感谢你带给我这段特殊的经历,那些可以枕着的美梦,还有前方灿烂如花的遥遥桑榆。”

来源: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