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6」第九期讨论了灵魂伴侣的话题。


“该介意另一半有灵魂伴侣吗?”


罗振宇战队持方「不该介意」,蔡康永队持方「该介意」。


一场辩论下来,感觉双方都没有就「灵魂伴侣」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一边在说兴趣爱好相符的亲朋好友,一边在说灵魂共振的精神匹配对象。


私认为,对「灵魂伴侣」的解读才是辩论的重点,这个概念没有明确,说啥都是虚的。


其实储殷老师的逻辑不赢詹青云,他赢在语言的务实和走心。


储殷老师对「灵魂伴侣」的定义,我实在不能同意。


储殷教授灵魂伴侣(亲友同学前辈都能叫)(1)


01


什么是灵魂伴侣?


储殷认为,灵魂伴侣不是相爱的双方,灵魂伴侣之间不会“出事”,所以不用介意:


我们第一个异性soulmate是谁?


是我们的父母。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他们无话不说。


后来你长大了,你去了小学,有了同桌。


有了发小,有了青梅竹马。


你去了大学,睡在上铺的兄弟,跟你分享秘密的闺蜜。


你毕业了,进入社会,有指导你的前辈,有人跟你意气相投,聊旅游、电影...


在他看来,灵魂伴侣就是在人生不同阶段会陪你走一程的聆听者、分享者。


随着社交圈越来越大,我们在每一个交集里的碰撞和共鸣对象都叫灵魂伴侣。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会换好几任灵魂伴侣。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还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灵魂伴侣。


储殷教授灵魂伴侣(亲友同学前辈都能叫)(2)


这是「灵魂伴侣」的真实概念吗?


不以为然。


「灵魂伴侣」之所以从众多人际关系中被抽离出来单独讨论,就是因为它的特殊性稀缺性甚至唯一性


人们常说soulmate“可遇不可求”,就是因为它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遇不到。


父母和兄弟姐妹,同学与同事前辈,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对象。


他们也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影响过我们,但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到此为止。


他们不是我们的伴侣,充其量是我们人生的过客。


田馥甄的歌《灵魂伴侣》是这么唱的:


若你是一阵春天里的风,那我一定是最远的风筝。


若你只是一道某个弄堂紧锁的门,我是门外的藤。


若你是难得一见的彩虹,我愿做路人惊叹的叫声。


若你又是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星辰,我便是眺望眼神。


灵魂伴侣是:


我们本可以在世界上单独存在,但因为有了对方而显得更加耀眼和完整。


这样的匹配,才算是真正的天作之合。


如果我的另一半有灵魂伴侣,有属于他的天作之合,而那个人不是我,我怎么可能不介意?


储殷老师,心胸实在宽广。


不过,储殷有句话是有道理的:


他之所以是异性,只不过因为这个世界上有50%是异性,这是个概率问题。


灵魂伴侣可以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


而这道题目讨论的,正是对方为异性的这50%的情况。


我的另一半“不幸”掉入这50%的概率里,遇到了他命中的天作之合,而那个人不是我。


会介意吗?


想想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的故事。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互欣赏一世,徐志摩曾为林徽因写下多篇诗作,甚至毫不保留地表达情意: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而林徽因虽然爱着徐志摩,最后却嫁给了梁思成。


你说梁思成的内心,能不介意吗?


储殷教授灵魂伴侣(亲友同学前辈都能叫)(3)


02


回顾一下辩题:


“该介意另一半有灵魂伴侣吗?”


原来,重点不是在「会」,而是在「该」。


会介意的对方有灵魂伴侣的这种情绪,该不该?


詹青云已经回答过了:


你要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


储殷教授灵魂伴侣(亲友同学前辈都能叫)(4)


该与不该的标准是什么?


是法律和道德底线。


只要不犯法、不违背道德伦理,哪有什么不应该的?


介意另一半有灵魂伴侣,该。


不介意另一半有灵魂伴侣,也该。


至此,该与不该已经没有异议。


詹青云的辩词着重在「灵魂伴侣」与「伴侣」的区分上。


大部分人都觉得我们还没有遇到我的灵魂伴侣。


为什么你已经找到了一个灵魂伴侣,已经拥有了这份幸运,却还要去将就、接受、忍受一个没有灵魂的婚姻。


所以问题并不是‘为什么我有了一个「伴侣」,我还有一个「灵魂伴侣」。‘


而是‘为什么我有了一个「灵魂伴侣」,我还需要一个「伴侣」。‘


我真正介意的是什么。


我介意的是,我的伴侣拥有他的灵魂伴侣,但是他却如此怯懦。


我介意的是,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去拥抱他自己的灵魂伴侣。


是啊,既然灵魂伴侣那么难得,它就应该得到绝对的肯定与重视。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灵魂伴侣的结合呢?


是时间、年龄,还有婚姻里的一纸合约。


婚姻的合约里,不该后来居上,只许先到先得。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社会道德给我们戴上的枷锁。


觉得不满?


但没有谁的人生是能够圆满的。


有的人已经有了婚姻,却在之后遇到了灵魂伴侣,就需要在破碎的家庭和寂寞的灵魂之间做出「舍」与「得」。


也有的人苦苦追寻,却迟迟等不来那个世间唯一,「伴侣」或「灵魂伴侣」之间一无所得。


我们不能说哪种是对,哪种是错。


就像刚刚说的情绪没有该与不该。


灵魂伴侣的出现给了人生另一种选择,而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


这道辩题也没问“该不该有灵魂伴侣”,问的是“该介意有灵魂伴侣吗”。


证明它没有否认灵魂伴侣的合理性。


所以,根据上文,灵魂伴侣比伴侣更难得,所以它重要。


若我的另一半遇到灵魂伴侣,我的介意也再正常不过。


就如肖骁说的:


我要得到一个答案。


到底是他的存在伤害了我,

还是我的介意打扰了他。


储殷教授灵魂伴侣(亲友同学前辈都能叫)(5)


03


灵魂伴侣难求,所以重要。


但问题是,能正确辨识「灵魂伴侣」的人并不多。


爱好、性格出奇相似不一定是灵魂伴侣,有可能是欺骗陷阱。


相见恨晚不一定是灵魂伴侣,有可能是一瞬的电光火石。


百分百步调一致不一定是灵魂伴侣,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将就和妥协。


遇见「灵魂伴侣」是什么感觉呢?


美国小说家詹迪·尼尔森说:


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你认识那些家具,认识墙上的画,架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房子里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


互为灵魂伴侣的两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若是不停追逐的秒针,我是你背后暗涌的齿轮。


你若是一滴笔尖尚未干透的蓝,我是纸背上的痕。


我们互相连接的频道,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你既是你,也是我另一个自己。


最后,问问内心:


你呢?你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了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