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肾与肝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生;肝属木,肾属水,水可以生木。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之说。
肝肾同源:所谓肝肾同源,主要是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正是由于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所以,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故称肝肾同源。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养肝木。阴阳学说认为,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的阴液具有滋养功能,肝阴得到肾阴的资助,即能涵敛肝阳,使肝的阳气不至过亢,保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肾阴养肝阴的理论与水生木是一致的。 生理情况下:精血互生,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而肾精得以肝血而充养。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为用。肝木肾水生理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母子相生。如《类经·藏象类》说:“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
②精血互化,各为先天。肝血精肾相互资生转化,如张璐在《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③同处下焦。吴鞠通三焦辨证认为肝肾同居下焦。
④经气相通。如《灵枢·经脉》中载肾足少阴之脉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另外奇经八脉也加强了肝肾两经的关系。
⑤共主藏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在病理情况下:肝木肾水病理关系密切。肝木、肾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肝肾同病极为常见。《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十三》有云:“肾脉……贯肝隔……故肾气雍而不利者,令人胁下至少腹皆满。”《灵枢·经脉》也说:“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张志聪曰:“肝主疏泄,小便不利者,厥阴之气逆也。”若肝行肾气太过,亦可出现肾的封藏失职,精微下泄的病理过程,所谓“肝木侮土,则土衰而水浊”。若肝疏泄失常,则三焦决读失司,故肝病则便浊、遗溺、癃闭,甚则肿满。肝为肾之子,子能令母实,亦能令母虚。所以在临床上若肾精不足,肝失所养,往往会导致肝肾阴虚,出现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以及头晕目眩,两眼干涩等症;若肾精不能滋养肝木,则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则出现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口干口苦等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