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灿星河,老乐斗胆鼓唇舌,咱们继续侃三国,品生活。此前的内容,老乐把六十四和六十五回放在一起,重点说的还是马超,到了六十六回,亮点人物又变回了关羽,一场单刀会,传唱千百年,但是说心里话,无论是毛批还是民间评价,对关老爷的花式赞美,大家已经听得太多了,所以,老乐想跟大家聊聊这一回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华歆。

三国中刘备的谋士(更是刘备的师叔)(1)

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绝对不怎么样,在戏台上更是奸恶丑角的形象,这也跟他的所作所为分不开,因为在这一回中,吴蜀两方各自稳定了下来,曹操自然闲不住了,可是,曹操在出征前,要把后患除掉,所以他开始下手对付汉献帝身边反对他的人,以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结果,不幸轮到了伏皇后和父亲身上,华歆在这次行动中,很不光彩,直接抢走了伏皇后的玺印,而后行凶动手,甚至在后来曹丕“代”汉的过程中,华歆也不遗余力地欺负着汉献帝,所以在正统观点看来,华歆这人,不忠不义。

三国中刘备的谋士(更是刘备的师叔)(2)

以至于《三国演义》都不忘插叙一段管宁割席的典故,说俩人曾经在读书的时候,华歆听见门外有热闹,立刻跑出去看,对此,管宁非常不满,直接把俩人共坐的席子割开,以示断交了,后来看到华歆给曹操父子先后帮凶,管宁更是公开唱反调,住在一座楼里,终身不下地,意思是自己双脚不踏魏地,表达对曹魏的不认可。对此,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毛宗岗老先生,都对管宁的气节大加赞许。且不论管宁和华歆的是非善恶,老乐只想提出一个问题,华歆真的是大奸大恶之徒吗?

三国中刘备的谋士(更是刘备的师叔)(3)

其实史书对华歆的记载远比小说更全面,此前提到的情况,华歆赖不掉,但史书同样也留下了华歆的高尚,比如华歆和王朗一起避难的时候,有人想借他们的船一起躲避贼寇,王朗立刻同意了,但华歆有点犹豫,因为船到江心的时候,有点跑不起来了,王朗就想把那个蹭船的人扔到水里,这时,华歆果断反对,说自己开始犹豫,就是担心救人不成,反而耽误自己,但眼下,既然已经给人家救走了,为什么不能好人当到底呢?由此就对比出了王朗和华歆的人品优劣——没错,这个王朗就是被诸葛亮骂吐血的“皓首匹夫”。

三国中刘备的谋士(更是刘备的师叔)(4)

另外,华歆还有很多故事,证明他的人品不差,篇幅关系,老乐就不多举例了,而且从师承辈分来讲,他是东汉大儒马融的弟子,马融还有个很著名的弟子名叫卢植,就是刘备的师父,从这个角度上说,华歆还是刘备的师叔,在汉末绝对是声望和地位俱佳的名士。总体来说华歆这个人是比较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就断定他是善还是恶,而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但如果只看《三国演义》的话,我们很难把他和正人君子联系在一起,不就是因为《三国演义》只收录了他的污点行径,而故意不写他的高尚一面吗?小说当然可以如此处理,但我们却可以从这件事上,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从别人口中听到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时,甚至是有真凭实据的介绍时,也要多想想,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

三国中刘备的谋士(更是刘备的师叔)(5)

通俗点讲,别听风就是雨,别人骂咱就跟着骂,别人夸咱也跟着夸,特别是这个被评价的人,跟我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时候,咱真的没必要人云亦云,只图嘴上痛快,因为我们不能做到全面了解人家,仅凭片面的,哪怕是真实的事儿,就给别人定性,并且随意传播,给人家的名声造成不良影响,那不是对彼此都不负责任吗?话说回来,如果有人这么说咱自己,咱委屈不?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待华歆,真的不能只靠《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