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子贡问曰(读论语公冶长第五)(1)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一个道理或一件事,还没有做,生怕再听到第二件。】

子路曾经啸聚山林,性子直率,孔子始终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但子路是敏于行又敏于言,想说什么张口就来,对孔子也是直言不讳,甚至生气“骂”孔子。“有闻”大抵是明白一个道理,或者是答应一件事,习得孔子或者其他人的教诲就去践行,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甚至不过夜。论语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子路听到一句话就能对案件下结论,加上他许诺的东西不过夜,可见子路骨子里就是急性子。当初卫国内乱,孔子让子路不要掺合,但子路说已经答应了小皇帝,最后以身死践言,与这句话刚好对应上。

与之对应的还有后文一段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听到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先问问父兄;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那就做吧。两种回答自相矛盾让人疑惑,不过孔子给出了答案,原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人性子不同,一个急一个慢,急性子容易出错,所以问问父兄,磨磨唧唧容易错过,所以赶紧去做。

到底是一件一件的做,还是同时做多件,或者某些事慢慢做?在我看来,“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做事态度过于偏执和消极,一件一件的做没有效率,现实生活中总是多件事一起发生,需要同时进行,就像学校里的课程,每天会有不同的科目。另外很多事需要一辈子去做,比如学做君子仁人,短期的刻意为之成不了,必须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