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国家,秦、齐、楚、燕、韩、赵、魏、齐齐是最后的赢家,秦始皇嬴政即位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用九年时间就灭了六国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秦国究竟是怎么统一六国的呢?东汉学者贾谊在他著名的一篇《过秦论》中这样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意思就是秦始皇吞并诸侯,统一天下,并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靠着秦国六代先祖,就像长跑接力一样一代代积蓄奋斗才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这六代先祖中的第一位大秦帝国的奠基者秦孝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史记秦本纪三十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秦本纪三十二(史记第39课秦孝公)

史记秦本纪三十二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国家,秦、齐、楚、燕、韩、赵、魏、齐。齐是最后的赢家,秦始皇嬴政即位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用九年时间就灭了六国。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秦国究竟是怎么统一六国的呢?东汉学者贾谊在他著名的一篇《过秦论》中这样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意思就是秦始皇吞并诸侯,统一天下,并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靠着秦国六代先祖,就像长跑接力一样一代代积蓄奋斗才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这六代先祖中的第一位大秦帝国的奠基者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哀悼声中,21岁的秦孝公正式即位了。坐在王位上,想起父亲秦献公在临死前那双担忧的眼睛和说不尽的嘱托,秦孝公心里沉甸甸的,他觉得肩上的担子犹如大山一般沉重。他清醒地知道,此时的秦国是山穷水尽,生死一线,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其实,秦国也曾辉煌过。在大约300年前,先君秦穆公励精图治,与五谷大夫百里奚等贤臣共治秦国,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尊重,那真是一段不可比拟的辉煌岁月。想当年,谁不为自己是秦人而骄傲?可是,走过巅峰就是下坡路。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秦国内乱不断,公子们争夺王位,相互杀戮,不到50年换了六代君主,国政更是颠倒混乱,秦国国力大衰。此消彼长,秦国衰落了,旁边的魏国却强大起来。魏文侯变法图强,率领大军打进秦国,占领了河西之地,像驱赶败家之犬一样,把秦人驱赶到了一边。

尤其是魏国大将吴起,此人用兵如神,大战小战从无败绩,却对秦国虎视眈眈。他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河西,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时时刻刻对准秦国的咽喉。那些年,没有一个秦国人不感到朝不保夕的恐慌。留传言说,吴起甚至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在几年之内灭掉秦国。要不是吴起后来遭受猜忌离开卫国,也许秦国真的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即位之时,秦国宫室衰败到了极致,已是无路可退,再退就只能离开中原,回草原上放羊啦。秦献公对此深感忧虑,所以他呕心沥血,在国内推行改革,对外则频繁发动战争,试图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无奈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便撒手人寰,只能把重任交到儿子手上,这就是21岁的秦孝公所面对的局面,内忧外患,生死一线。在内,由于连年征战,百姓穷苦闭塞,落后,人才极度缺乏,老贵族的实力也是心怀叵测,内乱随时可能重演。在外,由于国力衰微,诸侯全都轻视秦国,连国家会盟都不通知秦国,俨然已经把秦国排挤出大国之流。相邻的魏国更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大举进攻,把秦国彻底赶出中原。可以说,秦国已经跌到了谷底,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当此之时,要么在忧患中求生,要么在忧患中灭亡。秦孝公日日夜夜苦思冥想,他必须要给秦国找一条出路,出路在哪里啊?

秦孝公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齐、楚、魏等国,他意识到,当此之时,唯有变法才能强国。可是秦国没有能够变法的人才,倘若自己像父亲一样靠着一己之力推动改革,那是不得要领的,变法也必定是不彻底的,不能救秦国,所以必须从其他国家招揽人才过来。但招揽人才难道就容易吗?也难哪,眼下的秦国作为弱国,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本来就很小,再加上秦国名声差,在中原地区的仕子看来,投奔秦国那就跟投奔了夷狄没什么两样。但凡是爱惜羽毛的仕子谁肯来呢?拿什么招人才呢?

秦孝公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最后他心想,秦国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恐怕唯有诚心啦。我要亲笔写一封求贤令,发往各国,向全天下人剖明我的心迹,其余的就听凭天命吧!

那时候的秦孝公还不知道,正是这封求贤令成为了秦国的转折点,大秦帝国崛起的原点。他为秦国带来了一位革故鼎新的人才,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这到底是一封怎样的诏令呢?我们来感受一下。在求贤令一开头,秦孝公就特别开诚布公的说:

回望300年前,我秦国先祖秦穆公也曾称霸诸侯凯狄千里,那是我们秦国曾经的辉煌与荣光。可是在过去数十年间,不幸几位国君混乱不仁,我秦国内忧外患,交织在内相互攻杀,在外失去河西之地,国力衰微,被诸侯鄙视,不在于我秦国会盟,这是国耻!没有什么耻辱能比这更大了。自从父亲秦献公即位以来,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举兵东征,但愿收复失地,重振先祖霸业。然而,父亲连年苦战,壮志未酬,饮恨身亡。我从父亲手中接过秦国,日夜思念父亲的遗志,常常是无比痛心。所以,今日我以秦王身份在此立誓:宾客群臣,但又能进谏奇迹,使秦国富强者,我必与之高官厚禄,与之共治秦国。

这一则求贤令文辞质朴,却真诚满满,正可谓词辞词铿锵,掷地有声。它不像一般的求贤令一样充满官话、套话,他是秦孝公发自肺腑的一声呐喊,表露出的是秦孝公对人才的真切渴望,是变法图强的豪情壮志,誓与绝境中坚定求生的一颗强者之心。结果是什么呢?

《史记》中有记载,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求见孝公。一封求贤令为凄贫凄弱的秦国带来了法家的一位奇才,就是商鞅。秦孝公遇上一探讨变法图强之策,三天三夜顾不上吃饭。他知道自己真的等来了想要的人才,于是他果断重用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绝处逢生,处敌反弹。

秦孝公在位共计24年,在他的治理下,秦国昌盛富强,一屈飞跃为当世强国,诸侯纷纷来贺。秦孝公去世117年之后,秦并天下,四海归一。

从秦孝公一封求贤令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发呢?总结两点:

第一、百术不如一诚。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真诚,你的真诚就是你的号召力、影响力和领导力。方法笨拙一些,语句质朴一些,这都无妨,真诚才是打开别人心门的钥匙。一份真诚,足以为您迎来他人的信任、尊重与追随。阳明先生说,至诚如神,至诚即是神。

第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实上,在忧患之中,在无路可走之时,才是真正的出路。无路可退之时才是刚刚开始,这就是人生运行的规律。像秦孝公即位时看似秦国已经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可就是在这样的忧患中开始孕育磅礴的能量。想想看,对于我们当下所做的事业,或许有些时候确实遇到了相当程度的困难,让自己比较困顿,但是这个时候是一些人颓废的时候,也是另一些人崛起的时候。所以,是大浪淘沙,还是英雄辈出,都是在忧患的时刻展现出来的。你可以像秦孝公一样,借助忧患,激发自己的仁爱、智慧、胸怀与能量。生于忧患,势不可当。

,